发生在电影里面的“战争中的爱情”往往被设置在一种特定的背景和情境之下,展现出一个个充满人性内涵的故事。
爱情和战争,算得上是电影里的两个常见到几乎永恒的题材。前者代表着和平与幸福,充满甜蜜,而后者总是与牺牲、暴力和血腥联系在一起。当这二者在一部电影里相遇时,观众自然知道自己将被深深感动。因这两个互相冲突的人类诉求,一旦相遇,一定会迸出诱人的火花。
不过,发生在电影里面的“战争中的爱情”与我们在现实战场上见到的爱情肯定大有不同,它们往往被设置在一种特定的背景和情境之下,展现出一个个充满人性内涵的故事。
爱被战火摧毁时
战争电影中最动人的爱情悲剧之一,应该算是脍炙人口的好莱坞经典《魂断蓝桥》。尽管它在美国并没有成为翘楚,但其原因之一据说恰恰是与其悲剧性的故事结局有关。***官罗伊在上前线之夜与跳芭蕾的姑娘米拉匆匆相识、结婚,然后把无数的痛苦留给了米拉。直到结尾时,渡过重重苦难的米拉终于与罗伊重逢,但却惨死于车祸――那一悲剧性的结尾展示出了战争的残酷――其核心正是人们对自己命运的无以把握。
循着这一思路,在表现战争对人们命运和爱情摧毁的主题上,前苏联电影中无疑有着足够多的抗鼎之作。其著名者如1983年出品的《战地浪漫曲》。这部以“浪漫”为片名的战争电影对命运之手的刻画远远超出了一般爱情悲剧的深度,它把观众的感受带入到一个深层的截面,即战争生活对于人的生活信念――以及对爱情信念的摧毁。
战争场景其实只是这部影片的一场序幕。但在那个充满死亡威胁和冰冷的战壕里,上等兵涅***日林第一次见到了营长的情人,一朵“战地之花”――美丽大方的卫生员柳芭。她那婀娜的身姿给等待出击的士兵们心头带来了充满浪漫的爱的色彩。然而,战争结束后,成为放映员的涅***日林再次见到的柳芭却是一个在街头叫卖油煎包的小贩,当年的美丽在这个已经臃肿发胖的女人身上荡然无存。怀着对美好记忆的痛惜,已经结婚的涅***日林力***帮助她,却没想到柳芭早已变成粗俗的街头妇女。在一连串的挫折、失望之后,涅***日林差一点离开自己的妻子,用爱去拯救柳芭。虽然最后一切都归于还算圆满的结局,柳芭也结了婚,但战争其实已经彻底摧毁了她的人生。那个在序幕中骑在马上,给年轻的士兵留下一长串银铃般笑声的姑娘与后来在大街上搓着手,大声叫喊着“刚出锅,热乎的, 带响油煎包……”的街头女商贩之间的对比,令人感慨万端。营长已经战死,柳芭已经放弃了对爱的希望。影片最后涅***日林深夜踢打居民公寓排水管那种无奈和愤懑,应该是他们共同感受到的对生活和命运的抱怨……
战争中爱情的悲剧更多的是与牺牲联系在一起的,只是那牺牲背后有着更大的故事作为支撑。最不动声色地表现着这种爱情故事的电影之一是1985年前苏联出品的《合法婚姻》。依然是卫国战争期间,青年演员伊戈尔随同剧院撤退到乌兹别克,路遇来自莫斯科的音乐教师奥丽迦。为了帮助不适应当地气候的奥丽迦回莫斯科,伊戈尔力劝奥丽迦与他假结婚,然后以“合法”妻子的身份取得回莫斯科的资格。英俊挺拔的伊戈尔和苍白瘦弱的奥丽迦虽然看起来是那样地不般配,并历经波折,但在相濡以沫的生活中他们渐渐产生了感情,并决定成为真正的合法夫妻。但此时,伊戈尔却被派往了前线。影片真正“震撼”的场面其实完全浓缩在最后一场戏中:临行前夜,奥丽迦替同事代班,当她在黎明时赶回家,只来得及目送伊戈尔乘坐电车在晨雾中远去――在画面里,代替电车隆隆开过的声响却是画面外坦克的履带声和大炮的轰鸣。当银幕变为黑场之后,一行字幕映入了观众的眼帘:伊戈尔于1944年在明斯克附近阵亡。他们在最后一刻决定的爱情就此成为一种永远无法实现的梦幻。
牺牲铸就了战争中爱情永远的悲剧。但这种牺牲的方式有时更令人震撼。1981年获莫斯科国际电影节金奖的《德黑兰1943》表现了一种牺牲的残酷:这部由俄、法、瑞士三国合拍的影片,以真实的历史为背景,通过跨时空的闪回手法,记述1943年罗斯福、邱吉尔和斯大林三巨头在德黑兰会晤期间,德国特工策划的一场谋杀。以机智勇敢的苏联情报人员安德列为首的苏联特工粉碎了这一阴谋,他也结识了美丽的女翻译玛莉,但最终因种种原因天各一方。35年后,两人终于得在巴黎重逢,但纳粹杀手的阴影并没有散去,在两人即将见面的一刹那,一辆载重汽车撞向了玛丽,有情人终于无法圆其良缘。另一部由好莱坞拍摄于1992年的间谍片《爱在战火蔓延时》中,迈克尔・道格拉斯扮演的美国特工爱德华爱上了一个不知情的姑娘琳达,直到琳达也加入到特工的行列。然而,在一次行动后,两人逃往瑞士,在边境线上,爱德华在倒下的最后一刻,把受伤的琳达放在了国境线瑞士一侧,用自己的生命完成了爱的诺言。
遭遇阶级冲突的爱情
战争题材中涉及爱情的电影有一部可能至今无法被人逾越,这就是1957年前苏联著名导演丘赫拉依推出的《第四十一》。这部获得戛纳国际电影节特别奖的影片,构筑了一个关于爱情与人性特别是爱情与阶级之间冲突的故事。换句话说,这部影片中的爱情冲突不仅仅是来自敌对的双方,更是一种阶级间冲突,它使得爱情的悲剧更加深入地切进了人性的主题。
故事发生在苏联***初期。一支红***队伍在与邓尼金的白***作战中失利,由***委率领的20余人的小分队冲出重围,打算穿越荒无人烟的沙漠,回到自己人那里。队伍中有一位女神玛柳德卡,她用自己手中的***已经打死了40个白匪,而现在她用***指着的是一个被他们俘虏的白***中尉。在艰难的行***途中,玛柳德卡与白***中尉渐生好感。有趣的是,他们最初的交流正是来自于两个人之间阶级的差异。玛柳德卡在宿营时想些诗来描述自己的斗争生活,但穷苦出身的她却总是找不到恰当的词句。而出身贵族的白***中尉并没有讥讽她,只以一声叹息,表达了自己的无奈,也让玛柳德卡有些感动。接着,玛柳德卡接受了乘船押送中尉的任务,在大海上,蓝色的波涛为故事和主人公之间的相爱提供了一个浪漫契机和理由。玛柳德卡惊讶地发现了中尉那双和大海一样湛蓝的眼睛。接下来,当两人困守在无人的海岛上时,读过许多书的中尉讲起了鲁宾逊的故事,打动了女主人公。那是一个由小说虚构出来的浪漫世界,它让两个被感染的敌人彼此投入了真正的爱。
但阶级之间的对立最终显示出来,他们都意识到了之间的差距,上尉更意识到应该由他们这些贵族阶级来统治这个世界,这也为其后上尉奔向自己人埋下了伏笔。影片最动人的一刻正是来自那里――中尉兴奋地大呼着跑向自己人的船,玛柳德卡醒悟过来,拿起***扣动了扳机。上尉倒在水中,玛柳德卡再次醒悟,她抱起上尉,悲呼着“蓝眼睛,蓝眼睛,我的蓝眼睛……”不过,此情此景并不是简单的爱情冲突或敌人之间的矛盾,观众和剧中的主人公都能清晰地意识到,他们之间不可能有真正的爱的归宿。
也许你真的爱上了那个敌人
由此,后来许多描写了敌对阵营之间的爱情故事未必是受到《第四十一》的影响和启发,因为它们描写的是一种更加“简单”的“敌人之间的爱情”。
敌人之间的爱情并非就不可感人。2006年,著名的商业片导演保罗・埃尔霍温的《黑皮书》以惊悚片的样式,讲述了二战末期一个极其复杂的复仇的故事。主人公是因被内奸出卖而导致全家遇害的犹太裔德国少女爱丽丝,为了给全家报仇,她接受了抵抗组织的要求,以自己的美惑德国纳粹***官蒙兹,成为后者的情妇……影片里充满了无数一个个无法预知的阴谋,但与剧情同时进展的是爱丽丝渐渐真的爱上了蒙兹,后者也同时陷入爱河。这使得爱丽丝在关键时刻选择了救助蒙兹。影片其实是一部充满了埃尔霍温一贯商业元素的作品,但在那些紧张和扑朔迷离的情节线索背后,爱丽丝和蒙兹之间的爱情的确为电影增加了不少具有一定深度的张力。而与这部影片相比,更加富于感染力的类似的爱情故事是2004年法国拍摄的《沉静如海》。这部曾在电影频道播出的电影同样包含了战争和爱情,但那里既没有充满硝烟和血腥的战争场面,甚至也看不到主人公之间甜蜜的亲吻,但它表现的那种内在的情感却让人对战争有着更加深刻的感知。那是被德***占领的法国,一位德国***官住进了一所老房子,房子的主人是一位法国老人和与他相依为命的孙女让娜。两个主人以充满仇恨的沉默面对德国***官,而他们渐渐从***官的独白中了解到,与纳粹不同,他其实是个有正义感的作曲家。时间就这样在周边的故事中渐渐流淌着,直到仍然无言的让娜默默地爱上了***官。一天晚上,让娜无意中发现***官的汽车被抵抗组织装了炸弹。她焦急不安地徘徊往复,既不愿背叛自己的国家,又不愿看到自己所爱的人被炸死。情急之下,一夜未眠的她弹起了早已尘封的钢琴,吸引了***官的注意,使后者逃过一劫。而在影片最后,***官奉命前往俄罗斯前线,让娜含泪相送。而她能说的,只是一句她从未说过的“再见”。毫无疑问,是战争阻隔了这对情人之间的爱,甚至哪怕是一句语言的交流。让娜没有欺骗自己或观众――因为战争,他们之间也许不可能有爱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