石榴文化:石榴有许多美丽的名字:丹若、沃丹、金罂等。丹是红色的意思,石榴花有大红、桃红、橙黄、粉红、白色等颜色,火红色的最多,所以留给人们的印象是火红的,农历的五月,是石榴花开最艳的季节,因此五月又雅称“榴月”。在明代人的插花“主客”理论中,榴花总是列为花主之一,称为花盟主,辅以栀子、蜀葵、孩儿菊、石竹、紫薇等,这些花则被称为花客卿或花使令,更有喻为妾、婢的,可见古人对石榴的推崇。也许因为石榴是中外结合的产物,所以历代的文人骚客对河阴石榴的赞美诗词颇多。唐文学家皮日休有“攒壳作房珠作骨,疑是移根金碧丛”。诗人王稹诗有“何年安石国,万里贡榴花。迢递河源道,因依汉使槎。”“绿叶栽烟翠,红英动日华。”“色作裙腰带,锦囊红玛瑙。”等等,形成了独具特色的石榴文化。
风俗象征:石榴花果并丽,火红可爱,又甘甜可口,被人们喻为繁荣、昌盛、和睦、团结、吉庆、团圆的佳兆,是我国人民喜爱的吉祥之果,在民间形成了许多与石榴有关的乡风民俗和独具特色的民间石榴文化:石榴籽粒丰满,在民间象征多子和丰产;人们常用“连着枝叶、切开一角、露出累累果实的石榴”的***案,以象征多子多孙,谓之“榴开百子”;石榴又是我国人民彼此馈赠的重要礼品,中秋佳节送石榴,成为应节吉祥的象征石榴的“榴”原作“留”,故被人赋予“留”之意,“折柳赠别”与“送榴传谊”,成为有中原特色的民俗。
声誉悦耳:河阴石榴乃原河阴县之特产故名,有“宫廷贡品、历史名产、中州名果”之美誉。民国六年(1917)《河阴县志》云:“北山(指广武山)石榴,其色古,籽盈满,其味甘而无渣滓,甲于天下。”土产石榴自古著名,《申志》云:“渣殊软,子稀而大且甘,土人以仙石榴名之。”元朝农学家王祯元仁宗爱育皇庆二年(1313)编撰的农业科学名著《农书》称:“石榴以河阴者为最佳。”宋人孟元老在《东京梦华录饮食果子》里,把河阴石榴列为美食之一,与宋朝发明制作的火腿、火锅、东坡肉齐名。“河阴石榴砀山梨,荥阳柿子甜如蜜”更是广为传诵。由此可知,河阴石榴自古著名,享誉全国。
技术引进:河阴石榴主要分布在北邙乡刘沟村、官峪村和广武的陈沟、寨子峪等15个行***村,其中刘沟村种植规模最大,以前因种植规模小,产量低,加之缺乏科学管理,已被淹没了多年,还一度出现种种砍砍、砍砍种种的局面。上世纪90年代中期,在***的支农惠农***策下,荥阳市高村镇刘沟村刘长美同志远赴山东、山西等地考察,并从省农科院引进石榴品种,在原河阴石榴品种基础上又选育出适宜在本地栽培发展的突尼斯软籽和豫石榴1-3号、超大籽、大料冬石榴、牡丹石榴等新品种,开始了石榴种植的尝试。经过多年的种植,收到了一定的收益,特别是他2003年6月加入荥阳市农民经纪人协会后,鼓励带动了村民种植石榴的热潮。至目前,刘沟村的石榴种植面积已达3万多亩,刘长美同志从事经纪人以来,每年帮助农户销售石榴30多万斤,销售额达300多万元,使农户人均增收1600元。正是有着历史的源流和民间的冲动,1984年12月,河南省石榴开发协作组在郑州召开石榴监评会,在31个品种当中,河阴石榴为全省之冠,被誉为“中州名果”。到了1993年,河阴石榴又与新郑大枣、荥阳柿子等一起,被有关方面评为“郑州市十大历史名产”
发展迅速:近年来,为加快河阴石榴发展,刘沟村成立了河阴石榴开发有限公司,注册了“河阴石榴”商标,有了品牌,就有了在激烈市场竞争中的“通行证”。通过品种改良,推行标准化种植,实现了基地规模化、良种化、模式化和商品化,河阴石榴的市场竞争力不断增强,大批石榴销往郑州、北京、香港、马来西亚等国内外各地。至2004年底,荥阳市河阴石榴栽培面积已达2万亩,栽培品种20多个,年产石榴1000万公斤,成为北部邙岭农村的支柱产业。在北邙乡农户中种植石榴最多的达20亩,亩产收入最高的达20000元,年收入超过10万元的有3户,年收入最高的农户达30万元(含苗木收入),另外还有一批以公司形式经营的个体种植大户,收入在50-100万元之间。经过几年的发展,目前荥阳市石榴产量占全省石榴总产量的1/3以上,小石榴已经成为促进北部邙岭农村群众增收的大产业。中央电视台还以“河阴石榴甲天下”为题,对河阴石榴进行专题报道,进一步提高了河阴石榴的知名度。 走在刘沟村石榴园里,一个个红石榴如同分布在翡翠中的珍珠,沉甸甸地压弯了枝头,分外夺人眼目。而站在石榴园的上方远眺,丘陵地形起伏不平,块块石榴园一派收获的景象。
转载请注明出处学文网 » 河阴石榴:红红火火闯九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