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本文以2012年普利兹克获奖①建筑师王澍的建筑作品为例,应用“建筑现象学”理论,分析王澍的建筑设计理念及手法,探讨“场所体验”与“记忆重现”在建筑设计中的指导意义,进而指出对我国当代建筑设计的启示。
Abstract: The article takes Wang Shu's works for example to analyze his design ideas and technique of architecture with theory of Architectural Phenomenon. He was presented the 2012 Pritzker Architecture Prize. The guiding significance of places experience and rememory is discussed in architectural design.And then it points out the inspirations to Chinese contemporary design.
关键词: 王澍及其作品;中国传统建筑;场所体验;感知与记忆
Key words: Wang Shu and his works;Chinese traditional architecture;experience of places;perception and memory
中***分类号:TU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4311(2013)08-0090-04
0 引言
20世纪初胡塞尔开创了现象学,随后海德格尔的存在主义现象学和梅洛・庞蒂知觉现象学将其延展。60年代以来,现象学与建筑学找到了契合点,诺伯格・舒尔茨将现象学引入建筑学领域中,斯蒂文・霍尔等人将现象学在建筑学领域继续传承。
自2000年以来,王澍设计了很多公共建筑作品,其形式上大致有两种,一是“风土建筑”②,如宁波五散房、中国美术学院象山校园等。二“风雅建筑”,它与“风土建筑”相对应,利用现代的设计手法和元素,追求建筑的气势恢弘,同时注重建筑的纪念性和文化性,如苏州大学文正学院***书馆、宁波当代美术馆、宁波博物馆等。
与传统的建筑相比,可以说王澍的这两种建筑均存在“新简中式”的风格。所谓的“新简中式”,是在人们对中国传统文化具有极大需求的时代背景下,充分理解中国当代文化的基础,将现代元素与传统元素结合在一起的设计手法。它不是纯粹的传统元素拼贴,而是使用富有传统韵味的建筑语言来满足人们对中国传统文化的渴望,具有传统的神韵。为使用者提供情感化的场所体验,唤起人们对过去的记忆,具有更加深远的文化意义。
王澍的建筑创作其实是一个与他个人的生活阅历有关的过程,他以人们的日常生活和经历,也就是所谓的记忆为基础,将其不断的融入建筑的布局、空间、材料运用及外形塑造之中。
1 “自由生长”的建筑布局
自古以来,中国人崇尚自然,强调建筑与自然环境的共存,形成了“依山就势,自由生长”的布局方式。富有生命力的建筑,自然生长并依附于环境之上,成为不可分割的整体。在王澍先生的作品中,继承了中国人对自然特有的精神追求,依据地形地貌,自由组合,灵活变化,让建筑美与自然美有机的融合。
在中国美院象山校区的规划与设计中,体现了王澍在建筑布局中对自然环境的充分利用。学校的原始地形环绕一座高约50M的小山,两条河流围绕山体的南北两侧绕过,最终在山的东端会合。针对这一场地环境,根据中国传统的建筑与山水的处理方式,建筑环绕山水而行。(如***1)建筑单体利用“合院”作为基本母题,顺应山体摇摆布局。在利用现有地势情况下,建筑通过单体――院落――群组的方式自由生长,将其可变性发挥到了极致。
中国传统建筑布局具有秩序性,并且境经过组织,形成不同的画面,连续的展现在到场者面前。校园的北区,以东面的入口为布局序列的起始,沿着蜿蜒的小路一呈现的是***书馆以及教学楼,构成高潮出现的前奏。管理办公室与艺术家工作室以垂直高度的绝对优势统领全局,成为整个水平序列的焦点与核心,起到控制整个建筑布局构***的中心作用,西面末端的运动场则构成序列的尾声。(如***2、3)从进入校园那一刻起,相似形制的不同单元向水平方向和垂直方向不断延伸,平面自由生长,整体高低错落,建筑逐渐呈现、逐渐清晰。给人们带来不同体验的同时,人们在其中的生活也在发生着变化。
在象山校园中,山边原有的溪流、土坝、鱼塘等被原状保留,溪塘边的芦苇也被恢复种植,延续了基地原有的元素。这不仅是对场地和当地日常生活的尊重,而且可以在使用者的内心激起记忆的共鸣。
2 “情理交融”的空间组合
王澍对建筑空间组合进一步处理的方式,是坚持在现代主义理性原则的基础上,满足中国人情感和审美上的需求。在设计中巧妙的运用中国传统建筑中的元素,使到场者深入其中,体验富有情感元素的空间。
中国传统建筑大多以中轴线展开,具有对称性的进行空间组织,轴线是设计中所遵循的主要规律。王澍在苏州大学文正***书馆的设计中仍然以传统建筑中的“轴线”贯穿,但却采用了现代建筑非对称的几何形体来组合空间。建筑主要由两个部分组成,主轴线从自北向南穿越,引导着人们的行为方式――由山走到水,建筑沿着轴线向东西方向展开。(如***4)轴线的虚实相交是现代主义手法和传统建筑设计手法的完美结合。四个方形的小盒子,在轴线上依次呈现,并与主体系交替出现,在空间尺度上形成强烈对比。(如***5、6、7)这样逻辑性的安排,像是在为有前后时间顺序的故事情节做敷设,看似理性的空间却充场者怀着求知的欲望,全身心投入到书海之中。
中国传统空间组织手法通常采用内向型封闭院落,四合院就是一个围合的封闭空间。在宁波五散房茶室的设计中,王澍以内向型的封闭院落为原型,形成茶室的空间组合。整体以“之”字形态呈现,合院式的围合,制造内向性空间。引入园林的廊道元素,创造出半户外的游览空间,增加了极强的引导性。(如***8)空间的变化,使人们的视觉范围不断变换,既有惊喜,又有喜悦。更为重要的是与天空、水景、墙外的树影构成流动的外部空间,到场者体验的是“步移景异”园林般的景观效果。在这里,我们看到了情与理的交融。
转载请注明出处学文网 » 场所体验与记忆重现――关于王澍建筑作品的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