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养生主》题意为养生的主要关键,为了论述“养生”的含义和方法,全文分为六段,第一段为全文的纲领,总论养生之道,”缘督以为经,可以保身,可以全生,可以养亲,可以尽年” ,秉承事物中虚之道,顺应自然的变化与发展。以下四段分别讲述四个寓言故事。最后一段以薪尽而火传为喻,总结全文,进一步说明顺应自然之道即为养生之要这一中心。《庄子》以独具特色的连环式结构让每个故事环环相扣步步推进,融为一体浑然天成。本文着重分析自己对这篇文章的理解与心得,从庄子出世的哲学中感悟一些小道理。庄子师承于老子,与老子并称为“老庄”。庄子的哲学是出世的哲学,他消极的逃避现实***治与喜怒哀乐,追求绝对的精神自由与超然物外。其文“深于比兴”、“深于取象”,善于运用形象说理。庄子在《养生主》中借用了一连串的寓言故事来阐释其养生之道,核心观点是“缘督以为经”,标准是“保身”“全生”“养生”“尽年”。
整体而言,养生主宣扬的是一种无为的,出世的哲学思想,但从中也可以悟出一些入世的处事方法。第一个故事就是我们耳熟能详的庖丁解牛,文惠君见庖丁解牛时动作优雅,技艺炉火纯青,甚至连分解全牛时发出的声音都犹如音乐沁人心脾,不禁为之震撼,遂问其如何达到这般境界。在回答文惠君的问题时,庖丁答曰“臣之所好者道也,进乎技矣”,意思是他在宰牛时不仅仅是靠熟练掌握的技巧,而是感悟其中的“道”。解牛时不见全牛,“以神遇而不以目视”,眼睛见到的是实物的牛,不见其实质,以心神领会的实体才能深入内心深得其道。有的人一年甚至一个月就得更换一把宰牛刀,因为刀刃已经磨损,而庖丁的刀已经用了19年了,仍然像刚从磨刀石上拿下来的一样,刀刃锋利吹毛得过,原因就是他得了解牛的“道”,即“以无厚入有间”。庄子在这里将牛的骨骼筋腱比作人生面对的各种矛盾,要完整顺利的将骨肉分离,需要让这个薄薄的刀面顺着肉与骨骼之间的缝隙缓缓的穿插过去,这样既可以完整的卸下肉,也可以避开刀刃与骨骼筋络的碰撞,顺利的解了牛也保全了刀,即游刃有余。尽管庖丁已达到如此境界,但每次解牛时他从未自高自大,依然谨小慎微,“吾见其难为,怵然为戒”,只即将成功完成任务时才轻松下来“提刀而立,为之四顾,为之踌躇满志”。
庄子在这个故事中想要宣扬的是不要为了善去追求功名,也不要为恶而遭受刑辱,在纷繁复杂的是非矛盾面前,能回避就回避,能退让就退让, “以无厚入有间”,在矛盾是非的空隙中苟全性命,这样才能“保身”、“全生”、“养亲”、“尽年”。 庄子企***回避矛盾的思想,是一种消极的处世哲学。这种消极的处世哲学曾给后世处在危乱时代的人们或悲观失意的人在避世免祸的行为上以精神安慰,无疑是一种消极的心理疗法。但“庖丁解牛”的故事本身却有着积极的唯物的思想,也给后人以深刻的启迪。用儒家的观点看就是“功到自然成”,道家在此想表达的是“批大郤,导大窾”。在这个故事当中我的感觉就是庖丁既能举重若轻,也能举轻若重。在面对庞大的牛时,他不慌张不蛮干,即使这么庞然大物,他也无所畏惧地认真探索其中的规律,以得其道,这就是他的举重若轻。庖丁解牛已经达到炉火纯青的地步,游刃有余,但他每次解牛之时仍然不敢放松警惕,没有因为自己技艺高超而沾沾自喜自高自大,这就是庖丁的举轻若重。在现实生活中,我们也应该有这种不以物喜不以己悲的态度,淡然面对一切,大事不慌张,小事不轻视,淡然的对待一切,尽我所能,方能行云流水,悠然自得。
在庖丁解牛这个故事中还可以看出庖丁“谋定而后动”的行事方式。他不是贸然行事,也不是走一步看一步,从他得心应手的程度以及对自己技艺的描述,可以看出他是事先悟出了解牛的“道”,然后才下手,于是乎游刃有余矣。在现在这样一个浮躁的社会,我们都需要静下心来好好感悟,有时候为了效率,完全不去思考而去机械的工作,不仅工作得不到进步,并且自己的思维也会逐渐的僵化,俗话说磨刀不误砍柴工,先把谋略定下来然后再有条有理的付诸实践,这样也许会事半功倍。
第二个故事讲的是右师只有一条腿,公文轩见到觉得非常惊讶,便问是天生的还是人为的,右师的回答是值得深思的。一般来说折了一条腿通常是后天出现事故所致,而右师却不认为自己少了一只腿是后天的原因,而是天生如此。他这样回答并不是说生下来就只有一条腿,而是认为人各有命,少了一条腿是天意如此,命运注定要少一条腿。这是一种宿命论的态度和观点,消极的接受命运带来的一切,顺应自然。其后他举了泽雉的例子,“泽雉十步一啄,百步一饮,不蕲畜乎樊中。神虽王,不善也“。虽然自己觅食非常艰辛,但也不愿意被关在笼子里吃着提供好的美食,尽我所能的自食其力比当一只没有自由的金丝雀更有意义。庄子用这个例子是想告诉人们顺应自然,安于现状。这段内容让我想到另一个故事,一个先生问另一个人,你是认为黄金有用还是泥沙有用,那人答曰黄金,老先生又问,如果你只有一颗种子呢?这个故事可以从几个角度去理解,一方面是教导人们如何做选择,但也可以从泥沙的角度理解。泥沙一般看来当然没有黄金有价值,但当一个人有一颗种子的时候,只有泥土能给它提供生长发芽茁壮成长的机会,泥土虽然卑微,但却有无限的生命力。以这种思路理解这个故事,右师虽折了一条腿,但也必定有最适合他的工作,虽然野鸡不如笼子里的金丝雀高贵,但却拥有万金难买的自由。所以,与其将其理解为消极的安于命运,倒不如理解为积极的珍惜拥有。
随后讲了老聃死秦失吊念的故事,秦失是老聃的好朋友,老聃过世,秦失作为好朋友却只哭了几声就离去了,因为他认为很多人失声痛哭不已并不是顺应内心的,这样的喜生恶死是违反常理,背弃真情的,人们都忘了人是秉承与自然,受命于天的道理。偶然的来到世上,老聃是应时而生,偶然的离开人世,他是顺时而死,安于天理和常分,顺从自然和变化,哀伤和欢乐便都不能进入心怀。人各有命,顺其自然。这样的境界一般人是无法达到的,虽说人的生死都是自然法则运行过程中的一个偶然,不应将世俗的悲喜融入其中,人顺时而生顺时而死,哀乐能不近身,但现实生活中人们不可能将生死置之度外,自我超然存在,但这一段我们可以看出庄子对自然的敬畏之情,这种敬畏是需要我们认真审视与学习的。造物主的力量是神奇的,顺天而行,万事顺畅。全文以薪火相传的故事结尾,蜡炬成灰泪始干,脂膏燃尽了无所谓,火种仍会星星相传。人也一样,肉身回归尘土并不要紧,思想之光能照亮后人才是难能可贵的,这也就是所说的立言立德立功之人,即使逝去,其影响力仍然在延续。
总而言之,庄子《养生主》里所讲的养生跟我们现在意义上的养生不是同一个概念,通篇文章讲到要遵从自然的中正之路并把它作为顺应事物的常法,这就可以护卫自身,就可以保全天性,就可以不给父母留下忧患,就可以终享天年。总而言之,人应该识时务的规避自然的矛盾,在矛盾中灵活的求得生存之道,无论好坏坦然接受,庄子这种消极的出世哲学,无疑给处在困境之中的人们一种很大的心理安慰,同样这些故事中蕴含的道理可以让人平心静气的面对种种,不浮躁不骄纵,乐天知命是一种豁达。
转载请注明出处学文网 » 我读《养生主》,我悟养生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