拉斯·冯·提尔是戛纳的常客,也是丹麦电影的旗帜性人物,他已经成为了在卡尔·德莱叶之后另一个被写进世界电影史的丹麦导演。作为新时代丹麦电影的旗手,拉斯·冯·提尔曾经以《黑暗中的舞者》(2000)拿下过金棕榈大奖,以那部惊世骇俗的《破浪》(1996)拿下过评审团大奖,三年前用一部“版”塔尔科夫斯基风格的《反基督者》为夏洛特·甘斯布拿下了戛纳影后。在去年第64届戛纳电影节上,这位与戛纳极有缘分的导演再次得到了无与伦比的关注,然而这次大家的关注点似乎从他的新片《忧郁症》转移到了他的过火言论上。
“不受欢迎的人”
在戛纳电影节,有许多导演曾因个性化的作品收获掌声或者嘘声,但被称为“不受欢迎的人”,被组委会驱逐的,拉斯·冯·提尔还是第一个。
这已经是拉斯·冯·提尔第11次光临戛纳了,在出席当地时间5月18日《忧郁症》的会时,有媒体问到关于其德国血统的问题,这位一向语不惊人死不休的导演脱口而出了“理解阿道夫·希特勒”、“信纳粹”这些触犯大众底线的话。电影节的董事会对于他的言论表示了强烈的谴责,并宣布拉斯·冯·提尔是戛纳电影节“不受欢迎的人”,被要求远离那里一百米之外。虽然事后提尔公开发表声明为自己的言论道歉,但大众仍对这个大放厥词的人有些介怀。
我们并不清楚这些话到底是不是导演的真情流露,然而在法国这样一个有特殊法律用以处罚表达反犹太观点的人的国家,拉斯·冯·提尔显然是不明智的。看来这位来自丹麦的“恐怖小孩”以后说话要小心了!
来自偶像的打击
拉斯·冯·提尔出生于1956年的丹麦,与电影结缘始于大学时修读的电影课程。他在1979年进入丹麦电影学院就读,在此期间曾以一部短片《救赎的画像》(1982)在慕尼黑获得“最佳影片”大奖。1984年以首部剧情片《犯罪分子》开始在国际上露脸,这部作品一鸣惊人,在当年的戛纳国际电影节上获得最佳技术大奖和最佳影片奖提名,后来又在丹麦当地的罗伯特电影节(相当于该国的奥斯卡)一口气赢得最佳影片等七项大奖。
《犯罪分子》是拉斯·冯·提尔执导的首部剧情长片,这部作品整合了德国表现主义和美国黑的风格,从中可以明显看出他受到了包括丹麦最著名的导演卡尔·德莱叶、俄国大师安德烈·塔尔科夫斯基、美国天才导演奥逊·威乐斯等几位大师的影响,是一部映射效果十分强烈的学院派作品。然而在这些他在自己第一部长片中予以致敬的导演中却有一位给了这位影坛新秀重重的打击。这个人就是对他走上电影之路有着重要影响的安德烈·塔尔科夫斯基。这位享誉世界的大导演并不喜欢《犯罪分子》这部电影,甚至给出了相当差的评价。
被自己的偶像否定恐怕对谁来说都是不小的打击,然而,平时嘻嘻哈哈的拉斯·冯·提尔对此却严肃地声称他不会因为塔尔科夫斯基说了什么而对他不尊敬,他认为每个人都有自己的天分,要么投身去做,要么做一个平常人死去。
这样看来,拉斯·冯·提尔似乎又不像是那个在电影节上冲动又无理的人。
丹麦人的“美国三部曲”
有记者曾问他:“我怎么样才能让你来美国呢?”
他答道:“除非你用核武器摧毁了整个欧洲。”
没错,这个因为害怕坐飞机没有到过美国的人一直孜孜不倦地用他的电影批判美国,就这样隔着大西洋神奇地创作出了一个丹麦人的“美国三部曲”。他电影中对美国一系列问题的暗示惹怒了一帮美国评论家,但是电影中的生猛和大胆却又让这些评论家对他又恨又爱。
在我们早已习惯关于美国这个超级大国的信息满天飞的时候,拉斯·冯·提尔却对“80%的报纸、80%的电视都跟美国有关,听到有关美国的事情比丹麦的事情还多”这件事情感到很不满。
《狗镇》(2003)作为拉斯·冯·提尔“美国三部曲”中的一部,通过独特的表现方式呈现了他对美国的某些看法。在这部电影中,由妮可·基德曼饰演的女主角来自大都会,是富有的黑帮老大的女儿,但道德良心令她觉醒了,她不再贪恋安逸的生活,选择了逃离。可是来到平民的世界,她的天真遭到了报复,狗镇上的每个人在表面的善举下都有欲望的恶魔,善与恶之间发生着加速的转化。最后,女主角再次觉醒了,原来“弱者”凶残起来不亚于黑帮。影片的结尾很决绝,世界黑漆漆一片,只有杀戮闪耀着光芒。
这部充满话剧色彩的电影自始至终都在营造一种灵魂受到煎熬的氛围。小镇上的每个人,出现在平面***的屋子里(没有墙的阻隔,只有线条表明人与人之间的关系),从女主角抵达小镇起,就开始了与他们每个人的碰撞。小镇上每个人的境况与每一次碰撞都用旁白的形式加以说明。提尔的作品善于把人性的丑恶和阴暗面曝光在镜头下,每次当你觉得你已经很丑的时候,他还是有办法让你发现自己更丑陋的一面。在提尔看来,任何***治体制与社会制度,人性里恶的本质是难以去除的,人与人之间的关系有一个内在的恶的深渊,而美国正是这种恶的最高体现。《狗镇》中村民对于关于女主角等一系列问题所进行的投票就是他对美国选举的一种嘲讽。
《Dogma95》
拉斯·冯·提尔的电影一向令人瞠目结舌,无论是故事、表现手法还是主题思想,他都有一种语不惊人死不休的架势。尤其是《Dogma95》的提出,更是让他站到了好莱坞的对立面。
1995年,拉斯·冯·提尔曾联名几位导演发表了《Dogma95》宣言,里面刊载了关于电影圈的戏谑式反省。第一条规定摄影必须拍外景;其次是声音不能和影像分离,配乐和音效不能事后配制;第三条则说摄影机一定要肩扛、手摇;四和五则说影片需要彩色,不能有特殊光效和光学处理;接着又说叙事必须是进行式,不能玩弄时序;再来又直接挑明不接受通俗体裁电影;第八条更狠,声明不能有谋杀、武器等肤浅动作和道具;第九条是必需采用35mm标准规格;最后一条则是导演大名不可出现在片头。这十条企***拯救娱乐化风潮下的电影艺术,意在“去伪存真”的规则,被称作给当代导演立下的“十诫”。
以一般的商业片而言,要符合以上随便两条根本就是开玩笑。宣言发表后,不少大牌导演响应,称这些准则预示了电影艺术未来的希望。但准则归准则,事实是另外一个样子。响应者中还是有人痴迷好莱坞在技术上的花样翻新,有的导演则干脆好莱坞化,甚至比好莱坞还好莱坞,以不着边际的故事渴望票房佳绩。只有拉斯·冯·提尔还在用他手持的摇晃镜头坚持着这个宣言。
在严肃电影所占份额越来越少的今天,拉斯·冯·提尔从20世纪80年代走上电影道路,一路求索,异常艰难。他所秉持的北欧电影人的冷峻风格,一直遭受着市场的挑战。在严肃电影被广泛认可的时代,哲学电影的前辈伯格曼以前所未有的方式与深度回答了上帝存在与否、人性的善恶以及时代的诸多问题,形成了影像、戏剧、文学、哲学相混合的风格,可谓是独一无二。然而在拉斯·冯·提尔闯世界的时代,风潮已与那个时代不可同日而语,尽管如此,好在没有人能够否认他是欧洲电影界的天才这一事实。
无论拉斯·冯·提尔在《Dogma95》中如何强调拍摄过程的真实,电影的幻觉作用对观众而言还是必要的。因为影像和现实世界的相像应该是源于心理的认知,换句话说观众观赏电影时是由心理的错觉作用来决定电影的真正本质,而不是视觉作用对影像活动的直接反应。拉斯·冯·提尔了解真正的艺术品除了真实的感觉,还有说服力。因此《Dogma95》宣言在对电影工业反讽的同时,也激化电影称之为艺术的各种可能性,于是有了被喻为“昂贵而悲伤的歌舞电影”——《黑暗中的舞者》
《黑暗中的舞者》是他继《破浪》《》(1998)之后“良心三部曲”的终曲。本片的预算高达一百四十万英镑,不但成为斯堪的半岛有史以来最贵的电影,并在导演拉斯·冯·提尔的诠释下,以全新的精神和方法再度探触死亡已久的歌舞片。最引人注目的是本片全在瑞典的某个工作室搭景拍摄,故事发生的时空却设定在60年代美国的华盛顿。电影由冰岛最受欢迎和最具实验精神的女歌手碧玉主演,这是她电影的处女作,却被稀奇古怪地安排饰演一个由捷克流亡到美国,不仅饱受眼疾之苦,还得打工赚钱养活十二岁儿子的女人。
“良心三部曲”来自于拉斯·冯·提尔最喜欢的一本童话***画书。这个童话讲的是一个小女孩外出走到森林当中,手上拿着一些面包,口袋里有些她的珍藏,但一路上她快乐地把她所有的东西一件一件给予周遭的人,最后她什么也没有但内心依旧十分快乐。拉斯·冯·提尔取用这个自我牺牲奉献的角色当范本,成了《破浪》里的贝丝、《》里的凯伦,而终曲《黑暗中的舞者》由碧玉主演的莎玛则比前面两部的主角更透知自己的内心,也更有挣脱苦难生活的决心,但仍然无法掌控自己的命运。
忧郁症与《忧郁症》
行星撞地球在好莱坞不算什么稀奇的事,但在高举反好莱坞大旗的拉斯·冯·提尔的手中,没有什么催人泪下的真善美时刻出现在末日降临前的地球上,观众看到的仍然是一个有严重心理问题的女主角,和被扯去遮羞布的人与人之间脆弱的纽带。
《忧郁症》的故事来源于导演自己的病患。拉斯·冯·提尔曾患有严重的忧郁症,上一部电影《反基督者》就是这种病症的写照。在《忧郁症》里,拉斯·冯·提尔拓展了自己的视野,他让影片的主角也患上了病。整部电影结合了科幻和写实的两种方式,拉斯·冯·提尔秉承了个人风格,使用手持式摄影完成了整部片子的拍摄。在这些晃动、失焦、略有些不平衡的镜头里,他把人类心理的恐慌和焦虑烘托得呼之欲出。另外,拉斯·冯·提尔还在影片中插入了很多表示“评注”的空镜头,或表示人物心态,或对影片进行说明,颇有些塔尔科夫斯基的影子。
相对于因自己的言论而分散了人们对影片的注意力所造成的遗憾,《忧郁症》只捧回了电影节最佳女主角奖对拉斯·冯·提尔来说似乎并不算什么。对他来说,引起争议就是一个好的开始。何况,这样一个人物走到哪里不是焦点呢?《女性瘾者》,一部只听名字就知道并不是所有人都适合观看的影片就是他正在给我们准备的下一个重磅炸弹。责任编辑/张扬
转载请注明出处学文网 » 拉斯·冯·提尔:来自丹麦的“恐怖小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