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音乐欣赏是以一定的音乐为审美对象,以参与欣赏活动的人为审美主体,形成一种特殊的审美观照。本文针对高中音乐欣赏教学中审美能力的培养问题,着重从感知、想象、评价三方面进行论述。
[关键词] 高中音乐 欣赏教学 审美培养
音乐欣赏是以一定的音乐为审美对象,以参与欣赏活动的人为审美主体,形成一种特殊的审美观照。通过这种对音乐的聆听,实现对音乐美的感受和鉴赏,并从中获得音乐美的享受、精神的愉悦和理性的满足,从而有效培养审美能力,不断提升自身的音乐素养。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说:“能够欣赏懂得音乐,这是审美修养的基本标志之一。”《普通高中音乐课程标准》指出:“以音乐审美为核心的基本理念,应贯穿于音乐教学的全过程,在潜移默化中培育学生美好的情操、健全的人格。”那么,在当前的高中音乐欣赏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呢?
一、聆听――感知美
音乐,是听觉的艺术。音乐欣赏是经听觉而实现的审美活动。在音乐欣赏的感知活动中,音响感知是整个音乐欣赏的前提和基础。美国当代著名钢琴家、作曲家和音乐教育家科普兰在其著作《怎样欣赏音乐》的扉页上写到:“如果你要更好地理解音乐,再也没有比倾听音乐更为重要的了。什么也代替不了倾听音乐。”马克思说:“对于不辨音律的耳朵说来,最美的音乐也毫无意义。”因此,在平时的音乐欣赏过程中,教师应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引导学生有目的、有意识、全神贯注地去聆听音乐,养成良好的聆听习惯。要教会学生聆听音乐的方法,让学生从各种各样的乐声中感受不同乐器的色彩,从不同的音乐作品中感受艺术美的存在。从而不断发展学生的音乐感知能力。例通过引导反复聆听二胡独奏曲《二泉映月》,学生能够深切感知作品所饱含的深沉哀怨、愤慨而又略带朦胧憧憬的旋律以及阿炳在旧社会的坎坷经历所形成的复杂内心世界;通过引导反复聆听捷克作曲家德沃夏克的《新世界交响曲》第二乐章中由英国管吹出的《念故乡》,学生能够感知乐曲旋律的委婉、哀怨、忧伤,及作曲家所抒发的离愁别情,较深入地体会了这个乐章“在一切交响曲的慢板中最动人”的评价。
二、联想――体验美
想象是人的大脑对已有的表象进行加工改造、重新组成新形象的过程。音乐通过复杂的人类艺术形象思维――联想、幻想、想象等一系列的阶段,间接地表现出客观世界。列宁曾说过:“如果一个人完全没有用自己的想象力来给刚刚在他手里形成的作品勾画出完美的***景――那我就真不能设想有什么刺激力量会驱使人们在艺术、科学和实际方面,从事广泛和艰苦的工作,并把它坚持到底。”英国现代著名美学家科林伍德说:“我们所倾听的音乐并不是听到的声音,而是由听者的想象力用各种方式加以修补过的那种声音,其他艺术也是如此。”因此,在平时的音乐欣赏教学中,我们可运用各种手段,创设想象的空间,激发学生的想象力,从而体验音乐之“美”。
1.自由欣赏
教学实践表明,宽松、和谐、民主的教学氛围,对于活跃学生思维,激发丰富想象起着一定的作用。在音乐欣赏教学中,教师要给学生创设自由欣赏想象的空间,允许学生对音乐有不同的理解和体验。对于学生听后所产生的真实、自然的联想和想象,教师都应给予肯定和表扬。唯此,才能较好诱发学生产生丰富的想象。例在自由的状态下,引导欣赏约翰•施特老斯的《蓝色多瑙河》,当听到清新跳荡的和弦之音时,学生感觉好像泛舟于波光粼粼的水面上;引导欣赏无伴奏合唱《牧歌》,当听到柔和、轻盈的旋律时,学生想象到了辽阔的草原上姑娘们的轻歌曼舞。在这一学习过程中,通过对音乐的欣赏,学唱主题旋律,实现了对音乐美的感受和鉴赏。
2.媒体辅助
由于音乐作品本身所具有的模糊性和非语义性的特点,很多人在音乐欣赏的过程中产生了摸不着头脑,报怨音乐作品太抽象的现象。因此,在平时的音乐学习过程中,教师可借助媒体创设具体生动的画面情境,从而唤起学生的想象力。例欣赏京剧《铡美案》选段《包龙***打坐开封府》时,可给同学们播放舞台演出录像。通过一边欣赏雄浑豪放的演唱,一边观看演员刚正威武的表演,引发了学生对剧曲内容的想象,同时感受了音乐的节奏及韵律美,加深了对人物形象的认识。再如,教学《十面埋伏》时,在乐曲的欣赏之中,可辅助播放有关古代战争的视频画面,由此,学生产生了对“两***决战时,声动天地,屋瓦若非坠,徐而察之,有金鼓声、剑弩声、人马辟蹄声”等气势磅礴场面的想象。
3.比较分析
对比的手法是许多音乐作品中经常被使用的一种创作方法,在音乐欣赏的过程中,也可通过比较分析实现对音乐情感、音乐形象的感知。实践表明,在音乐欣赏教学中运用比较分析法,能准确地捕捉音乐形象,清晰地辨别声音效果,培养学生丰富的想象能力。例教学《江河水》这一课时,可要求学生在欣赏作品时对比乐曲的三个乐段在旋律、节奏、情绪等方面的变化,并以此联想音乐中主人公在三个乐段中的复杂心情。通过对比分析,学生理解了乐曲旋律的“下行”、“平缓”、“上行”等曲调的变化特点,及“凄凉、悲伤”、“忧郁、回忆”、“愤怒、激愤、无奈”等情绪变化。同时,思考了主人公悲剧产生的原因及作品表达出的思想内涵。从而让学生既深化了对作品的主旨的领悟,又受到了音乐美的熏陶。
三、评价――引领美
古往今来,在音乐作品中,总是真善美与假恶丑互相比较而存在,互相斗争而发展。近些年来,社会上时有流行一些低级趣味较浓甚至是庸俗不堪的音乐或是些格调不高的、艺术性差的音乐,使正在成长发育的学生误以为这就是“美的潮流”。对于学生来说,由于个体之间存着知识和经验的差异,从而影响了审美判断和评价的标准。因此,在平时的音乐欣赏教学中,针对学生在学习中所表现出的“审美误区”,教者应重视其审美评价方向性的引领,更好地帮助学生认识“高雅”之中的真善美,分辨“庸俗”之中的假恶丑,从而正确评价判断音乐作品的社会价值及艺术价值,促进审美评价能力的发展。而要做到这些,学生就必须在掌握有关的音乐知识、技能,用心探究音乐作品的题材、内容、体裁、风格、情绪、曲式等表现手段,深入地认识音乐作品的内容美、形式美、情绪美、表现美等。
美国著名的音乐教育家雷默说:“如果可以用一个唯一的、压倒一切的目的作为当代音乐教育的特征,那就只能说这个领域正力***成为‘审美教育’。”音乐欣赏教学是学校音乐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提高学生健康审美情趣的学科,同时又是音乐教学中一个重要课题。在今后音乐课堂教学中,我们应重视学生审美能力的培养,从而奠定其科学的人生观、世界观。
参考文献:
[1]金亚文.高中音乐新课程教学论.高等教育出版社,2004.
[2]尹爱青.音乐审美教育的人学研究[D].东北师范大学,20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