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巴金在《寒夜》中塑造了一位典型的女性知识分子形象――曾树生。她一路追求着自己的幸福生活,却因无确定的目标、无实际努力始终游走在幸福边缘。曾树生的悲剧命运对当下社会的女性知识分子仍有警示意义。
关键词:女性知识分子、执着追求、目标茫然、幸福
中***分类号:I207.4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026X(2014)01-0000-01
曾树生是巴金在《寒夜》中塑造的一位悲剧女性。巴金在《谈》中指出,“我当时是这样想的:我要通过这些小人物的受苦来谴责旧社会、旧制度。我有意把结局写得阴暗,绝望,没有出路,使小说成为我所谓的‘沉痛的控诉’。”从中可以看出巴金写《寒夜》就是为了控诉,控诉旧社会、旧制度对人们的摧残、迫害。曾树生的悲剧命运就是发生在那个黑暗年代。但曾树生形象不仅具有控诉旧社会的意义,作为一名追求幸福的女性知识分子,她对现代社会仍具有时代意义。本文不从当时万恶的社会、制度去分析她,只简简单单地从一个女知识分子追寻自由、幸福的角度来浅析她的形象。无论身在什么社会、处在什么时代,女知识分子总走在漫漫的追寻幸福的道路上。
一、追求之执着
曾树生是位漂亮、热情、充满活力的现代女知识分子。她一直不断地勇敢地追求着自由和幸福。她毕业于上海某大学教育系,曾与汪文宣有过共同的教育救国的理想。为了爱情,她可以不要结婚的形式与汪文宣同居。在当时她这种不受封建思想禁锢的行为是多么勇敢大胆。婚后特别是举家从上海搬到重庆后,黑暗而窒息的年代、硝烟四起的战争、生活上的困苦让汪文宣变得懦弱、毫无生气,而曾树生却从未减退她旺盛的生命力,从未停止她追求自由、幸福的脚步。她在私立大川银行里当职员,薪资较高,每天打扮得漂漂亮亮去上班,经常与同事出去玩。虽然偶有苦闷、牢骚,总体上来说她在愉快地享受着她的每一天,“我爱动,爱热闹,我需要过热情的生活。”她看不惯汪文宣的软弱、胆小怕事,喊汪文宣“老好人”。与婆婆的争执中,她不甘示弱,针锋相对,她不因婆婆的看不惯、瞧不起改变她任何的生活作风和习惯,仍然花枝招展地去上班,去约会。在战事吃紧,陈主任邀她去兰州时,她的内心有过激烈的争斗。留下还是离开在她内心里不断较量。终于,她还是踏上了她认为的追求幸福的道路,离开了那个寒意十足的家,离开了那个给不了她想要的生活的丈夫。
离开还不够,她决绝地要和那个家彻底分开。于是离开一段时间后,她写信给汪文宣:“可是我只能怜悯你,我不能再爱你。”“从今天起,我不再是你的妻子,我不再是汪太太了。”她要和汪文宣“离婚”,重新获得个人的***,重新获得再次幸福的机会。
在两个月未收到汪文宣的信后,曾树生回来了,可屋已易其主。汪文宣死了,婆婆带着儿子离开了。她心里空虚,想大哭一场,可又想自己为什么要站在地摊前忍受寒风的吹打。她走得慢,然而脚步非常稳。她需要温暖。在受到沉重打击后,她仍然想着她要过温暖、幸福的生活。她仍然朝那幸福的方向迈出了坚定的脚步。
可以说,曾树生从恋爱、结婚、离婚,一路走来,她都是热烈地渴望着幸福。她不顾陈规陋习,不管世俗偏见,她不停地为自己的自由、幸福生活做出选择。
二、目标之茫然
看着曾树生追求幸福的历程,在佩服她的勇气和执着的同时,不禁有了困惑:她追求的幸福到底是何种幸福?是家庭的温馨、事业的成功、爱情的陶醉、还是人格的***?抑或只是自己的享乐?她能得到幸福吗?
她渴望拥有一个温暖的家庭,可她未做过任何让家变得温情的努力。她不是贤妻良母,不会相夫教子,她在外应酬的时间远远多于在家时间,连丈夫生病时都忙于交际。她花钱把儿子送到所谓的贵族学校,根本未用心在儿子的身体和学业上。家里的家务事都由她婆婆操持。物价的飞涨、生活的艰辛让婆媳之间的纠纷越来越大,汪文宣只会在中间无所适从,两边说好话。家变得越来越压抑,越来越寒冷。其实婆婆最受不了的就是曾树生未尽到媳妇、妻子、母亲的责任。也许婆婆的观点有些陈旧、偏激,言辞有些尖酸、刻薄,但曾树生除了拿出一些钱外,的确未为这个家做出什么奉献。如果她多花点时间在家,对婆婆更孝顺,对丈夫更体贴,对儿子更关怀,也许婆婆的态度会有所变化,丈夫不会这样左右为难,家庭会多些笑容和欢声。可是她没有做出任何改变,只会与婆婆争吵、斗气,说婆婆的憎恨使她无法在这个家庭生活。
她是借工作之口和陈主任去了兰州,那她是在追求事业的成功吗?她在银行里其实是做所谓的“花瓶”,并没有什么实质性的工作。只要打扮摩登,能说会道,让经理、主任们开心就行。去了兰州,情况并无改变。银行开幕在即,她忙。她忙的还是“花瓶”式的工作,还是应酬,周旋于各式人等。这样的工作并不是她最初的理想。她有过苦恼,但都敌不过高的薪资。为了避免吃苦,她不愿也不相信她能改变眼前的一切。她在事业上永远也不会有成功。
她因为对汪文宣已没有爱情只有怜悯而要求分手的,她讨厌汪文宣的软弱、哀求,她已不再爱他,她要逃离无爱的婚姻。那么陈主任会给她什么样的爱情?陈主任年轻、有朝气,会说各样恭维和甜蜜的话语,能陪她逛街、陪她坐在咖啡厅里享受阳光生活。从最后描写曾树生的语段里,我认为曾树生很有可能答应陈主任的要求。可陈主任喜欢的只是她的年轻貌美,已三十四岁的曾树生还有多少年轻的岁月?当她在岁月中丢失了她唯一的傲人资本后,陈主任不会围在她身边说那些奉承话,连能不能留在她身边都值得怀疑。曾树生最后追求的爱情就是将枯的玫瑰花,不会有盛开的绚烂,等待她的只会是枯萎残败。
她一再强调自己要过得热情、自由,很憎恨婆婆对她的蔑视。凭借着银行职员的工作,她经济上是***的,还拿钱出来给孩子读书、补贴家用。她的精神、人格却不***。汪文宣的懦弱让她失望,正可见她在精神上其实是很依赖汪文宣的。等她感到汪文宣已不能给他任何的依赖时,她空虚、失落,要逃离这个男人这个家。陈主任适时地填补了她精神上的空白。她只是把自己的依赖从一个男人身上移到了另一个男人身上。如果陈主任不能永久地做她的港湾,她又该何去何从。她的精神从未真正***过。
她的所作所为都是在追求自由、幸福,哪怕是自己的享乐能追求到也可以。可是在既无温馨的家庭,又无事业的支撑、真挚的爱情和***的人格情况下她能得到自己的享乐吗?她的享乐能有多久?她的追求目标实在是茫然。没有清晰明确的目标,没有切实有效的努力,她的追求就如镜中花,水中月,可观而不可及。
三、幸福之真谛
幸福是什么?每个人心中都有自己的答案!在那个战乱年代,大部分人心中的幸福就是和平安定,是全家能够吃饱穿暖、家人能够生存下来。在现今和平发展的社会中,大家心中的幸福就更丰富多样。有的人认为幸福是为人类、为社会做出自己的贡献;有的人认为幸福是事业有为,要在事业上蒸蒸向上;有的人认为幸福是有家财万贯,能随心所欲;有的人认为幸福是身体健康;有的人认为幸福是有个相知相伴终生的伴侣,能共享人世的喜怒哀乐;有的人认为幸福是家庭和美,儿女孝顺等等。幸福没有大小,幸福无关对错,幸福没有确定的含义,幸福只是来源于内心满足的一种感受。
曾树生不清楚自己到底追求什么样的幸福,不清楚自己怎样做才能追求到。这在当下社会中也具有一定的代表性。现今的女性知识分子社会地位提高了,知识水平提高了,精神世界更加丰富,女权意识更加强烈,可面临着更加复杂的环境和时代特有的困境,那么该如何追求幸福?曾树生的悲剧命运警示我们想拥有幸福首先要明确地知道自己想要的幸福是什么,并在不损害他人利益的情况下付出不懈努力,勇敢地无畏地追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