鸡兔同笼,是中国古代著名的趣题之一,记载于《孙子算经》之中。这一内容在实验教材中本来安排在六年级,教材使用后发现,该内容对于六年级学生来说挑战性不足,并且学生在五年级学过的列方程解决问题,对学习列表法、假设法等造成了一定的干扰。因此,修订后的教材将其安排在四年级,删去了方程解法,更加突出了假设法和列表法的作用。教学过程重视通过让学生切实经历“假设―验证―调整―验证”并最终找到答案的过程。
2015年3月,笔者作为菏泽市教坛精英,有幸下乡送课,准备了《鸡兔同笼》这节课,在备课授课的过程中却发现了一个重要问题――学生认为“假设”是“瞎蒙”,甚至不认同“假设法”!这种现象出现在试讲的各个班,是一个普遍现象。笔者通过以下两个教学片段,还原当时情景。
片段一:“数学不能瞎猜。”
出示《孙子算经》里的鸡兔同笼问题,并对该问题进行初步理解,之后,老师提问:“你想怎么解决这个问题?”学生似乎没有思路,瞪着茫然的眼睛看着我。我补充道:“只需要说出解决问题的思路,说不出答案没事。”学生还是茫然。我又提示:“你可以猜猜看,鸡有几只,兔有几只?”还是没有人回答。我又说:“那我假设鸡有15只,兔有20只可以吗?”只有很少的学生用很小的声音说不可以,其他的学生还是很茫然地看着我。我说:“同学们,为什么不可以假设鸡有15只,兔有20只呢?”一个学生说:“那样不是数学,是猜谜语,不严密。”一句话激起千层浪,安静的教室立刻沸腾了。有的说:“数学课上不能瞎猜!”有的说:“一般猜不准,这不是好办法。”还有的说:“老师,考试的时候你不是不让我们瞎蒙吗?”……
片段二:“猜对了,也不算数,瞎蒙的。”
我说:“就算是瞎猜吧,看看我们瞎猜能不能猜到正确答案,现在让我们把大数据,换成小数据,继续猜。”然后经历了“假设―验证―调整―验证”的几次循环,终于找到了正确的答案。我说:“同学们,现在让我们想一下我们是怎样解决这个问题的。”我话音刚落,有个嘴快的学生就说:“猜对了,也不算数,瞎蒙的!”这下又热闹了。有的说:“就是瞎蒙,蒙的次数多了,就对了。”有的说:“就是瞎蒙,又没法列式!”有的说:“没法列式,怎么算是解决问题了呢?”……
从学生的语言和表现可以看出,学生首先认为不能“假设”,其次认为“假设”不能作为解决问题的办法。笔者认为造成这种状况的原因有二:一是平时的问题解决,大多都是以列式的形式来表述,从一年级开始,学生接受的都是列算式解决问题,学生认为只要没有算式或者算式无法表达,就不算解决了问题;二是作为老师,过分强调了所谓数学的“严谨”,注重了逻辑训练,而没有从如何看待世界、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哲学角度引领学生思考;三是根本原因,作为老师,缺少成功的教学方式和新的教学理念,还缺少学科知识,使得对教材的解读、对学生的理解不正确。
要从根本上解决这种现象,笔者认为教师专业成长还有待提高。除了学习与时俱进的新理念、新方法,还应该把学数学看成数学教师专业成长的紧迫任务,特别是,相对于“实、活、新”这一关于教学工作的传统要求而言,当前,我们更应该强调一个“深”字,也就是努力做到关于“数学知识的深刻理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