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课程课标》明确指出“语文教师应高度重视课程资源的开发和利用”。拓展教学赢得了广大一线语文教师的欢迎与青睐,成了许多教师增加课堂教学亮点的重要途径。笔者是一线教师,认为在课程的拓展的背后存在着许多误区。
一、一为迁客去长沙,西望长安不见家——拓展无度
文本的拓展是为了达到扩展教学内容,加深对所学内容的掌握,培养学生的思维,提升学生的语文素养的教学目的。有些教师片面地理解了这一含义,多比少好,无比有好。因此对文本拓展存在着一哄而上、拓展无度的现象,而学生对文本的阅读只是走马观花,浅尝辄止。
二、一朝春尽红颜老,花落人亡两不知——舍本逐末
语文教学要注重开发和利用其他教育资源,但必须以用好文本为基础。在用好文本的基础上,适当引入相关资源,以丰富学习内容、拓展学习时空。教师在确定拓展阅读材料时,很少考虑到学生的阅读兴趣、阅读能力。一位老师在执教三年级《荷花》时,拓展了初中的《爱莲说》一文,使学生阅读的主动性和积极性都受到了影响。
三、上穷碧落下黄泉,两处茫茫皆不见——盲目结合
《语文课程标准》明确提出:“应拓宽语文学习和运用的领域,注重跨学科的学习和现代科技手段的运用……” 于是乎,数学、社会、品德、美术蜂拥而至。一位老师在执教《九寨沟》时安排学生写一首小诗、作一首曲、画一幅画来赞美九寨沟,却将语言的品味搁置一旁。我们提倡语文与艺术“结合”,以什么方式呈现,仍要以语文学习目标为依据,为语文学习目标的实现服务,切不可为了追求时髦,追求气氛而演一演、画一画、唱一唱。
我们要拓展文本资源,不需要去舍本逐末,我们需要的是有针对性、目的性地进行一定的语文积累、语文实践,真正有效的课堂拓展应把握学科性质,融入知识内容,符合学生特点的,我们对文本的拓展必须掌握好一个“度”。
一、斗夜鸟啼霜正满,一帆斜月过枫桥——讲究时度
1.课前拓展性阅读。丰富的感性认识有助于学生“建构属于自己的意义理解”。课前拓展性阅读让学生了解课文的写作背景、了解作者的相关资料或与课文内容相关的知识,激发学生阅读兴趣,为学生更好地学习课文储备能量。
2.课中拓展性阅读。阅读的目的在于获得意义,而意义的获得有赖于多方面因素的相互作用,而将某一阅读对象还原到当时具体的自然或社会情境中,有助于学生较为深入而准确地理解阅读对象。阅读教学过程中,学生经常会遇到疑难,适时地利用拓展性阅读材料能够很好地帮助学生自主学习,释疑解惑。
3.课后拓展性阅读。“大语文”理念下的课堂教学不是一个圆形的完整结构,学完了课文并不意味着知识学习的结束,而应该是学生学习新知识的开端。在课文的结尾处给学生的课外阅读指明广阔的空间。
二、君家正在深树处,满地绿荫山鹧啼——讲究标度
1.在文本留白间拓展。法国作家梅里美曾说作诗只能做到七分,其余的三分应该由读者去补充,写文章也是如此。如果我们的老师在文本的空白处或作者表达的简约处作适度拓展。这样既开阔视野,引导学生更深刻地感悟文本,也有助于感情的升华,情感的迭起。
2.存疑处适度“拓展”。课堂学生的存疑之处,往往是学生思维的瓶颈之处,也往往是一堂课最容易亮点生成的火山口,虽然险境环生,如果适度拓展,引导得法,便可以达到“柳暗花明又一村”的境地。
3.在语言品味处拓展。在课堂教学的语言品味中进行有效拓展,有利于学生对语言表达与作者情感的深层理解,有利于学生语文素养的形成与发展。对语言的精妙处,教师要舍得花时间花精力引导学生反复口诵心惟。在《泊船瓜洲》的教学中拓展王安石改“绿”的故事,既明白了其内涵,又让学生感受到了诗人的严谨。
三、缘已逝而情难止,生有崖而思无尽——讲究深度
课堂教学的拓展不能仅仅存在于形式,而应利用拓展的手段将课堂教学引向深入,将知识的学习推向深的层次。课堂教学拓展的效果就是看拓展对于课堂教学深度的挖掘,看拓展对于课堂教学深度的贡献。语文教学的拓展,要让学生利用拓展的材料,对于文本有所全面的思考,从而深度解读文本,走进文本深层,与文本对话,与作者对话,与自己的心灵对话,有利于扩张学生的思维,使学生的情感与文本融合,提升了阅读感悟。
作者单位 江苏省泰兴市黄桥镇中心小学
转载请注明出处学文网 » 乱花渐欲迷人眼黄沙吹尽始见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