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 仁钦坚赞是继八思巴之后的元朝第二任帝师。他显密通达、智慧非凡,沿承了萨迦昆氏家族领袖成员的理想抱负,继续从事着维护祖国统一和汉、蒙、藏文化交流的伟大事业,并为加强中外交流作出了积极的贡献。仁钦坚赞的事迹在史料记载中并不多见,本文对其生平经历进行考述,以帮助读者对大师有更全面的了解。
关键词: 元朝等二任帝师 仁钦坚赞 文都寺 白塔
一、出身及经历
仁钦坚赞(rin-chen rgyal-mtshan,公元1238―1279年),《元史》作亦怜真,出身于萨迦昆氏家族,是元朝第二任帝师。
据《汉藏史集》和《萨迦世系史》记载,仁钦坚赞生于其父桑察・索南坚赞五十五岁之时的藏历第四饶迥土狗年,即公元1238年。母亲是桑察的第二个妻子玛久觉卓,胞妹是女大师朵德。仁钦坚赞的父亲桑察・索南坚赞于藏历阴土猪年(公元1239年)十二月二十二日在拉堆地方去世,此时仁钦坚赞年仅两岁,所以仁钦坚赞自小便随从法主伯父(萨迦班智达・贡嘎坚赞)、异母兄八思巴和上师乌由巴学习教法。仁钦坚赞精通显密教法经咒,他著的《密乘曼荼罗仪轨》及各种著作为讲闻等僧人提供了诸佛法。1267年,当八思巴前去蒙古时,仁钦坚赞担任萨迦寺的住持,后赴大都,成为受忽必烈供养的上师。1274年,仁钦坚赞成为元世祖忽必烈尊奉的第二位大元帝师,并在皇宫的附近修建了僧伽(据《元史》及相关的记载,皇宫附近的僧伽应该就是大圣寿万安寺),弘扬教法,利益众生①。有关仁钦坚赞圆寂的时间,说法不一。《萨迦世系史》中说仁钦坚赞于四十二岁的阴土兔年(己卯,公元1279年,至元十六年)逝于大都。《元史・世祖本纪》也载,至元十六年十二月,“帝师亦怜(真)卒”。而《元史・释老传》载:“至元十一年(公元1274年),(八思巴)请告西还,留之不可,乃以其弟亦怜真嗣焉。……亦怜真嗣为帝师,凡六岁,至元十九年(公元1282年)卒,答儿麻八剌乞列嗣。”②从以上史料分析,仁钦坚赞从1274年继任帝师的第六年应是至元十六年,即1279年,可见《元史・释老传》是把达玛巴拉立为帝师的1282年误为仁钦坚赞的卒年,实际上他应是在1279年圆寂于大都城的“梅朵热哇”,即法源寺内的花苑处③。
二、受封帝师
1260年,元世祖忽必烈即位,封萨迦派教主八思巴为国师,统领天下释教,掌管总制院事。1264年,八思巴返回建立行***体制后,于1269年底返回大都,进献所制蒙古新字(八思巴文),再次为忽必烈传授灌顶。忽必烈封八思巴为“皇天之下,一人之上,开教宣文辅治、大圣至德、普觉真智、佑国如意、大宝法王、西天佛子、大元帝师班弥恒拔思发”,是为元朝有帝师之始。
帝师是元朝对藏传佛教萨迦派领袖封授的高级官职,作为全国佛教僧人的领袖和皇帝及皇室的宗教老师,受到了元代皇室和朝野上下的极高礼遇。且每当新任帝师即位之时,皇帝除赐封诰玉印外,还要宣谕天下。当新皇登基,布告天下时,也要向帝师专门的“珠诏”④,对其进行褒护。每当帝师抵达京城,或从大都返回,“其未至而迎之,则中书大臣驰驿累百骑以往,所过供亿迎送。比至京师,则敕大府假法驾半仗,以为前导,诏省、台、院官以及百司庶府,并服银鼠质孙。用每岁二月八日迎佛,威仪往迓,且命礼部尚书、郎中专督迎接”⑤。甚至帝师圆寂送骨殖回时,也要百官郊迎,专人迎送。故《元史》中评论道:“元兴,崇尚释氏,而帝师之盛,尤不可与古昔同语。”⑥
从八思巴受封帝师开始,元朝在朝廷常设帝师一职,帝师圆寂,则新立一人继任,帝师因受戒等原因长期离开朝廷,则任命一人。有元一代,先后有14任帝师。仁钦坚赞为继八思巴之后的元朝第二任帝师。
三、创建文都寺
在继任帝师之位之前,仁钦坚赞受八思巴法王派遣与喜迥乃之子阿丹到达比拉山上,在此创建了文都寺,遂该寺成为昆氏家族的寺院。
据《文都寺志》记载,临行前八思巴嘱咐仁钦坚赞:“你们到达黄河岸边一处叫扎马的地方,那里是诸魔的心脏,在此建玛哈噶喇护法神殿,佛法将会得到长久弘扬。”⑦
仁钦坚赞率领16名嘎钦,牵着一头白骡子,骡子的背上驮满了八思巴帝师亲赐的宝物,尤其珍贵无比的是玛哈噶喇极密加持宝盒――赛乌卡臼,这个宝盒是大译师仁钦桑波从印度金刚座处请至藏区的。
他们一行从萨迦祖寺到达青海循化境内的比拉山脉。在一处山腰间遇到了一个女子,他们问道:“此为何处?”女子答道:“扎马给。”(“扎马”是一种开黄花的植物,“给”是藏语“山腰”的意思。)这名女子就是度母的化身。
这时,白骡子趴在地上,再不起身。仁钦坚赞马上在此勘察,以白骡子趴下的地方作为地基,建立玛哈噶喇护法殿,并渐次兴建庙宇,这里便成为了青海最早的藏传佛教寺院。因寺院座主由萨迦昆氏家族男性成员担任,所以就成为青海的萨迦寺。⑧
四、修建白塔
建成玛哈噶喇护法殿之后,仁钦坚赞前往大都,时值大圣寿万安寺(即白塔寺)的白塔重建在即。
“平则门,拉大弓,过了就是朝天宫,写大字,过了就是白塔寺......”这首已在北京的街头巷尾传唱了数百年的童谣里面提到的白塔寺就是坐落在阜城门内大街的妙应寺的俗称。妙应寺始建于元代,原名“大圣寿万安寺”,寺内的白塔是中国现存年代最早、规模最大的喇嘛塔。
白塔始建于辽代寿昌二年(公元1096年),原为一舍利塔。公元1260年,忽必烈继承大汗位,改元中统。1271年,元世祖忽必烈定首都于大都。同年,他亲自选址并下诏将旧塔拆毁,并在舍利塔的旧基上重新修建白塔。
本着“因俗柔人,营斯巨刹”的***治目的,以及统治者满足宗教精神的需要,公元1271年,元朝廷启动了重建白塔和大圣寿万安寺的浩大工程。此项工程由八思巴帝师倡议,元世祖忽必烈敕建,八思巴帝师亲自选派人员负责。最终,由阿尼哥负责白塔外部建筑设计,仁钦坚赞负责白塔内部塔藏的布置。仁钦坚赞按照萨迦派的仪轨对白塔进行设计,组织装藏、开光。大塔落成之日,仁钦坚赞帝师圆寂,元世祖忽必烈十分沉痛,敕令:“诸国教师禅师百有八人,即大都万安寺设斋圆戒,赐衣。”⑨
整个工程自元朝至元八年(公元1271年)开始动工,历经八年,到至元十六年(公元1279年)竣工,建成后的大圣寿万安寺殿堂林立,富丽堂皇,在元统治的近百年间香火鼎盛,而且它的地位也早已超出了一座宗教寺庙的范畴。元***府规定:凡有重大仪式,必须于举行前三日在大圣寿万安寺预演排练。公元1279年,仁钦坚赞圆寂于大都,为纪念他的丰功伟绩,元世祖忽必烈命全国108名高僧在大圣寿万安寺举行了隆重的法会。
2002年5月,萨迦昆氏座主噶尔哇・阿旺桑波仁波切帮助白塔寺在“意珠心境”殿前重竖了一对牦牛宝幢,并赐名,西侧的名为八思巴圣幢,幢顶内装佛祖像和文殊菩萨像,东侧的名为仁钦坚赞圣幢,宝幢顶内装佛祖像和观世音菩萨像,像内敬装了诸多舍利、甘露丸和珍贵藏药等,以表达人们对两位宗教大师杰出贡献的纪念之情。
五、结语
虽然仁钦坚赞大师的事迹在史料记载中并不多见,但我们仍能从中得出以下结论。
(一)仁钦坚赞是一位显密通达、智慧非凡的大师。据如意长老撰《圣旨特建释迦舍利灵.通之塔碑文》记载:“爰有国师益邻真者,西番人也。聪明神鲜,器局渊深。显教密教,无不通融,大乘小乘,悉皆朗悟,胜缘符会,约虻坌摹!比是占嵩拊谔瓶ê退芟裰械男蜗笫亲笫种捶轮,代表帝师之位;右手肩头竖文殊剑,代表文殊菩萨的化身,这可能就是章嘉国师称其为“文殊剑”的原因。
(二)仁钦坚赞沿承了萨迦昆氏家族领袖成员的理想抱负,继续从事着维护祖国统一和汉、蒙、藏文化交流的伟大事业。他在大都任帝师期间修建的万安寺不仅在宗教、***治、经济上具有极高的地位和影响,而且是佛教文化活动和汉藏文化交流的中心。万安寺是忽必烈为藏传佛教在大都兴建的第一座寺庙,寺中的常住僧人以藏地僧人为主,忽必烈同时又派遣汉地僧人为寺中住持,因此,元代的万安寺实际上也是一个显密兼弘的道场。汉藏僧人共住一寺,同演佛陀之法音,极大地促进了汉藏佛教文化的交流。元至元二十二年到至元二十四年(公元1285―1287年),由忽必烈发起和召集,由汉藏高僧共同校勘、编纂的《至元法宝勘同总录》是汉藏佛教文化交流的一座历史丰碑。在这次交流活动中就有万安寺的知拣、理吉祥、应吉祥三位高僧参加,同时也有与万安寺有关的多位藏传佛教高僧和学者参与。
(三)仁钦坚赞为加强中外交流作出了积极的贡献。万安寺的白塔由阿尼哥按照尼泊尔当时最流行的塔式建造,仁钦坚赞根据藏传佛教仪轨精心布置塔藏。可以说,白塔凝聚了中尼两国人民的深厚情谊,是中尼两国人民共同辛勤劳动的结晶,也是中尼两国友好关系源远流长的见证。此外,从史料记载看,当时的朝鲜等国的学僧也在万安寺学习和生活。可见万安寺也是元朝当时中外文化交流的重要场所。
注释:
①见阿旺贡噶索南著.萨迦世系史.中国藏学出版社,2005:187、188;达仓宗巴・班觉桑布著.陈庆英译.汉藏史集.人民出版社,1986:183.
②见《藏族史料集》(三).四川民族出版社.1987:9、119、124.
③见陈庆英著.帝师八思巴传.中国藏学出版社,2002:204.
④该诏书络珍珠为字,故被称作“珠诏”。
⑤[明]宋濂.元史[Z].卷二百二?列传第八十九?释老:中华书局,1976(标点本):4522.
⑥见《元史》前揭书.卷二百二.列传第八十九.释老:4517、4519.
⑦⑧见嘉木样・扎巴著.文都寺志(藏文).青海民族出版社,1991.
⑨见《藏族史料集》(三).四川民族出版社,1987:11.
(作者系中央民族大学藏学研究院博士生)
转载请注明出处学文网 » 元朝第二任帝师仁钦坚赞浅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