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7年诺贝尔文学奖得主、英国著名女作家多丽丝,莱辛(1919-)是位多产的作家。迄今出版小说25部,戏剧3部,短篇故事集15部70多篇,诗集一部,歌剧两部,散文集7部,自传两部。她的创作突破时空的界限,不仅包括当代社会,更囊括了未来世界、想象国度和太空等。题材和内容也很丰富,诸如种族主义、殖民主义、女性主义、两性关系、环境污染以及现代心理学等都在她的作品中有所反映。在80岁高龄时,莱辛出版了科幻小说《玛拉和丹恩历险记》(1999)。这部被称为史诗般的预言小说一出版,就以它构思奇妙、引人入胜的故事而深受读者的喜爱。
此书以虚构的“Ifrik”为背景,描述了数千年后,人类重回洪荒时代的***景。玛拉和丹恩是“Ifrik”大陆上某部落的王室后代,玛拉七岁时,由于部落之间的战争,她和弟弟丹恩失去了身份和亲人,一直背井离乡地逃亡并努力地生存。在与战乱、恶人、恶劣的自然环境、凶猛的野兽做斗争的过程中,姐弟俩饱经沧桑,终于与各自的爱人过上了幸福的生活。从其主题、叙事结构和思想内涵来看,小说与《出埃及记》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玛拉的名字就出自《出埃及记》第十五章22节,文中记载摩西带领以色列人来到了一个叫做玛拉的地方,但是不能喝那里的水,因为水苦,所以那个地名叫玛拉。而玛拉与丹恩历险过程也更像是一部未来世界的《出埃及记》。
《出埃及记》和《玛拉和丹恩历险记》有着相似的主题――“逃亡”。“逃亡”是西方文学中的一个重要的主题,它反映了人类希望由危险的状况过渡到安全地带的趋利避害心理,也是人类的共同文化心理的抽象化。英美的不少作家都喜欢用主人公“逃亡”的历险故事和冒险精神来吸引读者。这样的小说故事情节错综复杂、悬念迭出,有着独特的艺术魅力。除了《出埃及记》外,《荷马史诗》中的《奥德赛》、菲尔丁的《汤姆,琼斯》、笛福的《鲁滨逊漂流记》和马克吐温的《哈克贝里,费恩历险记》等都是英美小说作品中这类小说的典型。“逃亡”一般分为两类,一类是不堪忍受肉体的摧残,另一类是摆脱精神的折磨。《出埃及记》是一次大规模的集体“逃亡”。以色列人之所以要出埃及,主要是为了摆脱埃及人的奴役以及法老越来越暴虐的***策,从而拯救整个濒于灭绝的民族。在摩西的带领下,他们出发到上帝许诺的“流奶与蜜”的迦南之地去建立自己的国家。在前往迦南的过程中,以色列人面临着重重的困难,除了躲避法老的追杀、亚玛利人的攻击,还得忍饥受渴、长途跋涉。而缺水少粮又导致了人心涣散、信仰危机。《玛拉和丹恩历险记》中的“逃亡”分两个部分,前一部分讲玛拉和丹恩在种族仇恨的战乱中失去父母、备受,逃往石村,一路上对石人、凶狠野兽的恐惧、食物的短缺、恶劣的气候都使得他们险象环生。它延续的是《出埃及记》中,以色列人对自由的争取;后一部分则是描述到达石村后,由于干旱、沙尘暴、饥渴交迫、部族战争迫使他们丢弃家园、踏上北方迁徙的“逃亡”之旅。在这个过程中,他们同样遭受着食物和水的严重匮乏、猛兽的袭击以及人与人之间的敌对。与《出埃及记》中的水的匮乏极其相似,如影随形的“渴”也伴着他们的整个历程。《出埃及记》中,带领以色列人民走出埃及、拯救他们于苦难之中的人是摩西。摩西有着双重的身份,他是希伯来人的孩子,也是埃及王子。他是伟大的***事家、***治家、宗教家和演说家。在《玛拉和丹恩历险记》中,玛拉与丹恩也有着离奇的身世,他们是莫洪迪部落的王子和公主。带领丹恩北上的是巾帼不让须眉的玛拉。玛拉有着敏锐的观察力和分析力,她善于学习,对过去的文明更是充满热情。她的智慧、冷静和勇敢,使得她一次次把丹恩带上正轨,并引领着她身边的人走向光明的未来。
《玛拉和丹恩历险记》沿用了《出埃及记》的u形叙事结构。加拿大文论家诺斯洛普,弗莱研究发现:《圣经》从《创世纪》到《启示录》都讲述了人类如何因罪而堕落受难,又如何因忏悔而获得拯救的过程。如《创世纪》中亚当和夏娃被逐出伊甸园而后重建家园、“约瑟的故事”、《民数记》《申命记》和《约书亚记》等展现的都是一些不幸和误会使情节发展到危难的低谷,然后某种吉利的线索使结局发展为一种大团圆。这种叙事曲线很像英文字母“U”。《出埃及记》是《圣经》中重要的组成部分之一,它符合《圣经》的整体结构,即弗莱所说的“U形叙事结构”。同样《出埃及记》中以色列人遭受埃及人的压迫,摩西带领以色列人出埃及,最终到达迦南,过上快乐的生活,也构成了一个U形结构,即“灾难一受难一获救”。《玛拉和丹恩历险记》的整体叙事就是一个大的U形结构,它描述了贵为莫洪迪部族公主和王子的玛拉和丹恩在部落之战中家破人亡,于是开始了险象环生的流亡旅途,并最终凭着求生的渴望和毅力到达了理想之地。小说中还包含了众多的小U形结构。如:当玛拉和丹恩在牢房里经受着拷打和折磨奄奄一息时,加思弟弟帮他们逃了出来,并在族人的帮助下来到了石村。这是一个小U形结构;而石村的干旱让他们面临着新的生存危机,于是他们开始向北逃亡,穿过了沙漠,终于来到切洛普斯。这又是一个U形结构;但到切洛普斯他们成为了犯人,于是他们又开始了新的逃亡,逃出切洛普斯,到了河流镇,从河流镇到查拉德,从查拉德再到比尔玛,从比尔玛到腾德拉,然后到达多利斯叔叔的房子。整个过程都充满着跌宕起伏的情节,构成了一个个小U形结构。
《玛拉和丹恩历险记》还传承和借鉴了《出埃及记》的深层含义:即人类灵魂的净化和救赎以及人类互助和友爱的精神。在去往迦南途中,以色列的民众中抱怨、反叛、失信此起彼伏,但最终,凭着对上帝的信念,所有危机都解决了。在这个旅程中,以色列人抛弃了私欲,坚定了一神信仰,从贫困和屈辱中***出来,逐渐走向思想和民族的统一。在《玛拉和丹恩历险记》中,玛拉和丹恩历经艰险,每一次苦难都使他们的灵魂得以升华。玛拉和丹恩也都曾受到诱惑,途中,玛拉多次有安身立命的机会,但她始终不为所动,坚定心中的信念。丹恩也曾因受到物质诱惑想停止征途,甚至在衰败的王室留下恢复尊荣,在切洛普斯他染上了毒瘾,并把玛拉作为赌注,输给了妓院。但纯真善良的玛拉一次次把他从不切实际的梦中唤醒,一起踏上北上的征程。在他们的感召下,***事专制***府的斯将***、利塔也被感化,他们的灵魂也得到了救赎。此外,《出埃及记》中赞扬了人类互助和友爱的精神。《玛拉和丹恩历险记》小说的主要情节就是,在生态和文明毁灭下,玛拉和丹恩姐弟俩互助、互爱,在人性中爱的力量支持下前行、寻找安憩家园的故事。作品的前三章记述了姐弟俩逃到石人村落,与一位名叫戴玛的莫洪迪老妇相依为命。戴玛一直保护玛拉,并教会了玛拉生活和生存的技能。闹饥荒时,戴玛为了让玛拉活下去,她曾试***拒绝吃东西,把自己的那部分留给玛拉吃。当一个人为了另外一个人宁愿放弃自己的生命时,这种爱可以说是一种博大的爱。她们之间的爱也是一种互助的爱,玛拉对戴玛的爱同样也是无私的,当所有村民都因灾荒而背井离乡,年老体衰的戴玛卧病在床无法行动时,玛拉毅然选择留下陪伴戴玛,直到生命的最后一刻。她不辞劳苦地翻过几道山梁去找水,尽管水中的甲虫、蝎子都可能随时要了她的命。玛拉还用她的大爱对把她当赌注输给妓院的弟弟不离不弃,并乐于无私地把自己所学的知识与同伴分享。故事的后面,玛拉靠族人找到并治愈***的丹恩;靠利比斯的帮助逃离妓院……所有灾难的逃离都显示了平凡人类中互助和友爱的伟大,表达了一种无私的“上帝之爱”,这也是《出埃及记》所宣扬的。
在《玛拉和丹恩历险记》中,莱辛通过对未来***景的描摹,把我们带到环境破坏、文明毁灭的冰川纪时代。相对于莱辛其它求新求变的作品,《玛拉和丹恩历险记》采用了《出埃及记》的传统叙事结构。这种传统叙事与新颖题材的结合,无意间拉近了作者与读者的距离。我们仿佛在聆听一位睿智的老人用八十多年的阅历来思考人类的文明和未来。从莱辛娓娓道来的叙述中,我们感受到了她对人类整体命运与发展的隐忧。正如莱辛因为“受到了震撼,不得不创作了这部小说”,我们也应该从作品带给我们的震撼中来“追忆过去的教训,审视今天的行为,重视未来的发展”。玛拉和丹恩的故事就是以时空的倒退来警示世人寻找人与自然和谐的回家之路。
转载请注明出处学文网 » 未来世界的《出埃及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