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春拍,当香港苏富比公布他们获得了尤伦斯夫妇委托出售收藏的中国当代艺术品的委托单的消息之后,可谓“一石激起千层浪”。圈内外人士均对尤伦斯夫妇售出藏品的这个举动热议良久。其实“热议”本身为这场拍卖预热起到了间接的“营销”作用,上拍的作品大都是中国当代艺术著名艺术家在“85新潮”前后的创作,也大都在尤伦斯当代艺术中心成立举行的开幕展上亮相。很多收藏家和收藏机构早就想获得这些作品,尤伦斯夫妇售出这些藏品正好给了其它人以机会。在全球经济缓慢复苏的背景下,在大陆买气热情高涨的参与下,该专场在香港苏富比春拍创出了单场4.27亿港元成交额的好成绩。可是在这次香港苏富比10月2日举行的尤伦斯重要当代中国艺术收藏―“蜕变―当代艺术中国艺术的革新与演化”的专场拍卖却未能延续今年春拍较为热烈的成交势头,上拍的90件,成交84件,成交率93%,但是成交额为1.32亿港元,刚刚突破亿元大关。直观的数据表明这场拍卖仍然聚集了相当高的买气,但却有点叫好不叫座。
应该说,香港苏富比自从接到尤伦斯夫妇的出售委托后从拍卖策划的角度看还是煞费了一番苦心,春拍描绘该专场的核心词汇是“溯源”,秋拍则变成了“蜕变”。与主题相对应,这场拍卖加入了中国当代艺术“蜕变”的作品类型―装置作品和影像艺术品。苏富比拍卖公司期望通过这样的策划来展示中国当代艺术多元化的面貌,而恰好苏富比拍卖公司近几年也一直在拍卖市场的层面着力推动装置艺术品和影像艺术品,苏富比拍卖公司努力将风格差异较大的参拍作品组织在了“蜕变”这个学术化的主题之下,但是本场仍以绘画作品为主,装置和影像作品在这场拍卖中充其量只是点缀。装置和影像作品在一级市场缺少藏家购买力的支撑的情况下必然导致这两种类型的作品在拍卖市场上也不可能有很穿越的表现。
这场拍卖***录的封面作品是已逝艺术家陈箴的作品《神判》,400至600万港元的估价固然是这套作品未能成交的表象,但说到底装置艺术品目前应该还不是绝大多数藏家偏爱的收藏类型。收藏装置作品首先要收藏艺术家的代表性作品,如果是一般的作品,恐怕收藏意义不大。其次,收藏装置作品需要藏家有更大的场地来收藏、保存作品,这对任何一个藏家而言都提出了很高的收藏要求,一般藏家想介入收藏中国当代家的装置作品难度可想而知。再次,从投资的角度而言,在各种类型的作品中装置作品最不好变现,这一点将很多抱着投资心态介入市场的买家挡在门外。以上几点是装置作品不太好成交,或者说普遍成交价格不高的主要原因。本场中吴山专的装置作品《买就是创造》,估价在50至80万港元之间,就未能成交。所幸陈箴1998年创作的《无间断的声音》以158万港元成交,但这个价格也还落在了120至180万港元的估价之间。相比装置作品,影像作品在这场拍卖中表现更好。例如林一林1995年创作的《安全度过林和路》估价在8至12万港元之间,成交价为35万港元,邱志杰的录像作品《唐诗十首》,估价为35至45万港元,最终以略超过最高估价的47.5万港元成交。崔岫闻的代表作品《洗手间》,估价是7万至9万,最终以18.75万港元成交。雕塑作品在这场拍卖中要好于装置作品和影像作品,尤其是隋建国的作品。隋建国作品《世纪的影子》(十件一组)以578万港元成交,《衣钵》以182万港元成交,展望上拍的两件假山石作品成交一件,成交的作品价格为158万港元。
“蜕变”这场拍卖主打的还是绘画作品,这场拍卖尽管也有张晓刚、曾梵志、刘小东、周春芽、丁乙、隋建国等一线艺术家的作品,但这些作品大都不是这些艺术家的代表作品,与春拍上拍的张晓刚的早期创作《生生息息之爱》、张培力的《X?系列三号》、耿建翌的《灯光下的两个人》、王广义的《:P2》等作品在经典性上差了一个档次,因此这场拍卖拍品的整体质量与春拍相比打了折扣,成交结果不如春拍也就在情理之中了。正在香港高古轩画廊举办展览的曾梵志的曾梵志面具系列的作品依然是“票房”的保证之一。这次上拍的是曾梵志1998年创作的《面具系列1998No.26》,这件作品的估价为1500至2000万港元之间,最终以2026万港元成交,仅比最高估价多了一点点。与其他中国当代艺术家相比,刘野的作品在拍卖市场上拍数量少了很多,并且其作品小清新的风格一直拥有众多粉丝,此次上拍的是刘野1996年创作的《齐白像》,估价700至900万港元,最终以1410万港元成交,成为刘野又一件成交价格过千万港元的作品。余友涵的作品在本场的表现延续了春拍不错的市场价位,这个专场中上拍的《圆系列1986-8》,估价180至250万港元,最终以722万港元成交。这也是余友涵目前作品拍卖的第二高价。余友涵本场中另外一件作品是1994年创作的《生日快乐》,这件作品以458万港元成交,但也仅略微超过最高估价。刘炜作品从去年秋拍开始“补涨”,价格稳步上扬,上拍的三件作品的成交价格均在300万港元以上,其1994年创作的《女孩与黄瓜》以326万港元成交;2004年创作的《风景》以350万港元成交;2001年创作的《风景与兔子》以314万港元成交。观念艺术家顾德新在80年代的创作显然也受到买家的追捧,4件作品的成交价格也是越拍越高,其1994年创作的《B48B49B50》以47.5万港元成交;1983年创作的《B05》以59.6万港元成交;1982年创作的《B14》以128万港元成交,1983年创作的《B03》以194万港元成交。
除了这几位艺术家之外,本场中其它当代艺术名家作品价格并不如预期理想,如周春芽的《拥抱情人》、刘小东的 《三个人妖》 均没有超过500万港元,这样的作品放在春拍价格会比较轻松的超过500万港元,说明这些艺术家非代表性作品的价格比春拍有下降的趋势。而除了陈箴的《神判》、吴山专的《买就是创造》之外,李山1989年创作的《胭脂之荷》、马六明的《婴儿一号》、耿建翌的《永恒的光线》均未能成交。
10月3日的当代亚洲艺术专场拍卖有179件亚洲当代艺术家作品上拍,但成交率只有71.51%。这场拍卖结果更能传递出谁能继续在市场“Hold住”,谁慢慢在市场层面逐渐退出竞争。显然从拍卖结果看,张晓刚、曾梵志、方力钧、刘野的作品依然是能够“Hold住”的。如张晓刚的作品《血缘大家庭NO.1》就以6562万港元(约合5380.8万元人民币)成交,但也仅仅刚刚超过6500万港元的最高估价,这件作品2008年10月份在香港苏富比以2029万元人民币成交,三年时间价格翻了2倍多。在这场拍卖的前10名里面有5件都是曾梵志的作品,可见曾梵志作品的热度,其作品《面具系列1998No.5》以3090万港元成交,另一件《面具系列》也以1074万港元成交。方力钧的作品《系列,NO.11》以1018万港元成交。反观这场拍卖的流拍名单,即便是张晓刚、岳敏君、曾梵志、杨少斌、徐冰、蔡国强、祁志龙、叶永青、谷文达也均有作品流拍,其它艺术家如李山、杨千、刘大鸿、洪浩、何森、石心宁、俸正杰、耿建翌的作品也未能如预期易手。
随着买方市场越来越成熟,专业化程度越来越高,市场造就的藏家购藏作品的品味在市场上进行又一轮残酷的汰弱留强,这也直接导致了目前当代艺术市场中不同艺术家作品行情的“分化”,而这种“分化”不仅仅只体现在不同艺术家作品行情逐渐拉开差距,更体现在同一位艺术家不同时期的作品行情也分化的较为明显。香港苏富比此次当代艺术两场拍卖传达的出就是这样的信息。
转载请注明出处学文网 » 香港苏富比当代艺术秋季拍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