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里有你也许一生都无法体验的极致经历:戴着白丝绒手套的绅士,面部表情和肢体语言都展现着一个博学者的自信,随着一声铿锵的锤音,他便可以宣布某人半生财富的命运。同时,将曾经毫不起眼的一卷手稿变为珍品……
纽约最平常不过的一个下午,苏富比拍卖行正在免费展出数件由亚洲现代艺术大师创作的绘画、印刷品、照片和雕塑等作品。再过不到一星期的时间,它们将全部被拍卖。前来参观的人们看起来都十分富足:他们习惯Ermenegildo Zegna的套装,鼻梁上架着Dior的黑框眼镜。他们总是细细琢磨着每件作品:不仅要探寻其流派或风格,还有自己的心理价位。当然,那高大雪白的墙壁上的展品绝对价值不菲,但其实真正值钱的宝贝在地下的某一个房间里,安静地等待着一星期后的惊艳亮相。这就是苏富比,永远保存神秘和惊奇。无论你富可敌国还是位高权重,想要寻得珍品,都必须遵循苏富比的游戏规则。
1744年,英国伦敦一个市场正在举行书籍拍卖会,主办者是一位叫山姆・贝克的书商。书籍拍卖会共举行了十天,白天买家可以欣赏和浏览准备拍卖的书籍。夜幕降临,拍卖官开始主持叫价。十天中,共有数百本珍贵的书籍易主,总成交额876英镑。这就是苏富比,它让拍卖作为一种行业出现在世界上。266年过去了,苏富比屡创新高,很多纪录至今无人超越,它卖出了全世界最贵的一张油画――《拿烟斗的男孩》,以1.04亿美元成交。董事长比尔・鲁比切特声称:苏富比并不像外界认为的那样在交易艺术品。他认为苏富比的主要角色是中间人和鉴定人,协调供需双方达成两边都满意的交易。这看起来是一个再简单不过的商业哲学了。当然,苏富比的要求更高一点,数年来,它一直在刷新成交额。直到金融危机的到来。当然,这并不重要。“死对头”佳士得的日子也好过不到哪里去。
美国化的英伦拍卖行
罗伯特・拉赛在揭密苏富比历史的著作《苏富比――拍卖格调》一书里,描述了18世纪上半叶荷兰人发明的、用来拍卖书的行为是如何在英格兰流行的。这一风潮为苏富比的发展创造了条件,他们在介入艺术和古董拍卖后创立了自己的风格。
曾于1936年至1980年在苏富比担任高层官员的英国人彼得・赛希尔・威尔逊说过:“艺术品应该产出现金和格调”。当苏富比借助它富有格调的品牌优势,于1971年推出苏富比牌香烟时,业内对它这个激进的举动很吃惊。虽然苏富比的香烟业务并没做大,但这种商业哲学已然确立。1977年,苏富比在英国证交所上市,11年后又在美国上市。在此期间,这间备受尊重的、充满英伦气息的拍卖行变得越来越美国化。
1983年春,著名的密歇根地产大王阿道夫・阿尔夫莱德・托布曼收购了这间公司。从此,这家公司的欧洲烙印被渐渐抹去,变成了托布曼所称的“商业化的美国公司”。在入主苏富比的当天早上,这位个性鲜明的老板先给伦敦的员工发表了演说,接着坐上协和飞机回到纽约,正好赶上给纽约的员工开晨会,又把同样的话说了一遍。
在托布曼掌管的年代里,员工们拿到了从未有过的高薪。同时,他施行新的财***制度,允许客户用信用赊购高价产品。员工们被鼓励去寻找潜在客户,比如说把报纸上的讣告剪下来,看有没有哪一个富家子弟会要拍卖财产。为了让社会名流会员们留在拍卖会现场,苏富比还给他们开设了***包厢,好让他们一边参与拍卖,一边吃点儿东西。
托布曼热衷冒险。他将当时33岁的会计神童戴安娜・布鲁克斯提拔为CEO,并将苏富比的总部从伦敦搬到了纽约。从此,苏富比被彻底美国化。
一群想当绅士的拍卖师”VS“一群想当拍卖师的绅士”
苏富比的主要竞争对手是同样在英国创立的佳士得拍卖行。1766年起正式入行的佳士得与苏富比相比,在手段和风格上略有不同。不知道从什么时候起,人们评价苏富比是“一群想当绅士的拍卖师”;而佳士得则是“一群想当拍卖师的绅士”。
曾经,两家公司为了从对方手里争夺生意,不惜提高给卖家的回报率,降低买家的手续费,手段翻陈出新,只为维护与客户的关系。这场争夺客户的战争充满了希腊戏剧的所有要素,两个主人公为了不让“战争”升级,甚至在私下达成了“愚蠢”的价格协定。美国法律禁止竞争者之间达成类似协议,由于佳士得是家英国公司,所以被免于按照美国法律,但全美国都看到了托布曼被铐上手铐押上警车的那一幕,他最终被判入狱一年。托布曼所努力创造的生活最后落到了这样一个场景:他从底特律坐他的私人飞机到罗切斯特,再换一辆豪华汽车驶向监狱。在飞机上,他的管家为他准备了他最喜欢的食物――热狗和鱼子酱。
苏富比在美国的丑闻被曝光后不久,英国记者揭露说他们在欧洲也干过违反商业道德的行为――荷兰艺术品专家罗兰德・科勒维京被偷拍到建议将一幅画以苏富比的名义从米兰走私到伦敦,以卖得更高的价钱。“如果我在司法部有关系的话,我可以把这里的每一个人都抓起来。”科勒维京并没有意识到他的随口一说给苏富比造成多大的后果。
两家最权威的拍卖行就这样名誉扫地,但自那以后他们又慢慢地重建了自己往日的荣耀。即使经济时好时坏,总归会有比尔・盖茨和洛克菲勒们。当他们看到一幅好画,他们总是当即买下,不问价钱也不管经济是否景气。
所以,苏富比将一直存在一点也不难理解,曾经的丑闻反而为它增添了一些传奇色彩。如今,苏富比反而成为行业规范。其规范操作被业内人士所津津乐道:“他们每年只举办两场拍卖会,每次拍卖会几乎都是全部成交。节奏虽慢,但也代表着一种严谨的态度。”拍卖现场一切有条不紊,并不像传说中的高潮迭起,但是在苏富比上拍出的高价,全世界都会知道。自然,苏富比成了全球包装艺术家最好的地方。
拍卖帝国的亚洲版***
“苏富比办事处之父”帕克・博涅特以极富地域性的扩张欲望而闻名业界。追溯20世纪70年代,当帕克在办公室的地球仪上,相续划出数个星罗棋布的“蓝圈”之后,最终香港被勾注了“红圈”。此刻,天生敏感的帕克已嗅出亚洲市场未来的无限潜力,毅然决定将亚洲办事处的新家安置在香江之岛,他在当时的商业计划里曾郑重写道:“亚洲市场,特别是‘红色中国’将隐藏着一切契机和可能……”香港!这一特殊的国际化城市,无论其商业、文化及优越的地理环境,均是辐射整个亚洲地区的最佳风水宝地。后来验证:香港是继欧洲伦敦、北美纽约之后,不但跻身于苏富比全球的三大拍卖支柱之列,而且,凭籍其不断令人咋舌的业绩,成为全球拍卖业最具发展前景者。
香港拍卖行的成功,鼓励了东京、新加坡、台北、上海、吉隆坡、马尼拉与曼谷等地办事处的相继开设。20世纪80年代晚期,苏富比与日本西武百货公司联合举办的近现代版画拍卖在东京***谷的豪华帝国饭店举行,创造了日本历史上空前绝后的拍卖业绩。一些大公司和金融界纷纷介入艺术品投资,使日本成长为世界艺术品的集散地。(本文部分内容编译自Readers Digest)
转载请注明出处学文网 » 拍卖帝国异闻录――探秘苏富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