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为避免地震遗址展示设计片面追求空间形式与审美需求,提高展示品质,本文将引入环境行为方法从参观者的行为活动和心理需求分析入手,研究参观者对环境感知、认知和偏好,希望能总结出对地震遗址展示设计具有普遍性指导意义的展示策略。
关键词:地震遗址,环境行为学,行为,心理,展示策略
中***分类号:B845.65 文献标识码: A
随着遗址保护、展示工作积极推进,地震遗址――自然与人工的和制品也作为文化遗产的一种受到了普遍关注,其展示成果也逐渐出现在参观者的视野中。目前地震遗址参观有较大的市场需求,但其作为自然灾难的遗留,参观时的心理偏好,参观时行为特征必定不同于其他文化遗址。参观者是展示成果的服务对象。为更好满足参观需求,本文以北川老县城地震遗址为研究基地,对其参观者进行实地观察及相关资料分析,希望从环境行为学的角度出发得出关于地震遗址展示相关策略。
一、北川老县城地震遗址
北川老县城地震遗址区是北川地震遗址博物馆的展示主体,因在地震中受到的破坏最为严重,地震极其次生灾害特征最为明显、最为齐全,在汶川地震遗址遗迹群中拥有重要地位,成为“5.12”汶川地震四处典型遗址遗迹之一,
北川老县城地震遗址区记录了人类历史重大遭遇,具有文化遗产普遍价值,但是作为灾难的遗留,其社会心理有一定的敏感性,价值遗址“废墟”特质,观赏性一般不高且遗址本体极其脆弱,受到来自自然环境、人类行为等多方面威胁。
二、环境行为学与空间设计
环境行为学(Environment-Behavior Studies),是研究人与周围各种尺度的物质环境之间相互关系的科学[[[] 李斌.环境行为学的环境行为理论及其拓展[J].建筑学报,2008.2:30-34.]]。在空间设计中的作用原理:一方面,人作为物质环境的客体,受到环境的刺激;另一方面,在受到环境的刺激影响后,作出反应并积极去选择、调整、改变环境。不了解人在不同环境下的心理和行为特征规律, 就无法科学而又艺术地把握环境设计中各要素的关系, 也就无法创造出符合人需要的空间环境[[[] 梁青.设计中的环境行为心理学[J].艺术・生活 校园论坛,2008.4:71.]]。
北川老县城地震遗址的展示服务面向整个社会公众,其参观者构成广泛。但参观者心理需求与行为特点还是有一定规律可循。
三、参观者心理需求探究
1.安全有所保障
除去人类生存的基本生理要求外,安全是最为重要的需求,要求空间设计不仅停留在人们在物质层面安全设施配置,更要关注人们心理感受层面的安全氛围营造。地震遗址自身及其周边环境的残损和脆弱状态,以及人们对于未知领域的不可控感,使参观者很容易产生不安全感,而一个空间只有被确定为是安全的,人们才愿意以轻松、开放的心态进入、逗留并进行一系列活动。这是北川老县城地震遗址展示发展的一个重大挑战。
2.满足参观动机
参观动机是参观者进入遗址区的原因,是一系列行为的驱使力量与内在动力。北川老县城地震遗址参观者构成极为广泛,参观动机可总结为:1)纪念祭奠亡者,多为当地群众,对展示空间纪念意境、气氛营造方面要求较高。2)接受爱国主义教育,多为学生、公务员,要求展示能身临其境的领略抗震精神与人间大爱。3)获取地震相关知识,多为学生、专业人士,参观过程认真仔细,要求展示传达更多、更准确的信息;4)猎奇心理,多为外地游客,为周边旅游资源而来,具有随意性、消遣性,追求视觉冲击力与心理震撼感。
3.便于参与到其中
在遗址展示区中,参观者通过展示空间的被动参与可以形成对其精神上的认同,更容易进入场景氛围接受并理解遗址信息。而参观者在遗址展示空间的主动性参与,则会促使参观者更为主动地寻找满足自己参观动机的展示空间。
4.参观路线尽可能便捷
遗址区中,参观者在经过简单、迅速的安全判定后,总是习惯于选择更为直接、少有阻碍的捷径,以便能最快的到达下一个展示点,同样处于便捷路径中的使遗址更容易吸引参观者的到来。增加展示空间便捷性是增强北川老县城地震遗址区展示效果的有效途径。
选择便捷固然是人类基本的偏好,但不是所有的偏好都应该被满足,尤其是在遗址自身极其脆弱的地震遗址中,存在很难预知的安全问题,此外,地震遗址之间、遗址与周边环境之间边界不清晰,若单纯追求便捷性,可能形成错误的引导,造成参观者人身安全与遗址安全隐患。
5.参观环境舒适
根据需求范畴论,生理范畴需求被视为人类最基本需求,例如:炎热夏季,参观者更倾向于选择在有树荫的道路上活动。尽可能的扩大空间舒适度是评判设计是否人性化的一个重要因素。
四、地震遗址参观者行为活动分析
行为是达成人类欲望与目的的过程,本文将观察中出现的行为概括为一下四种:
1.观赏行为
观赏行为是遗址区内出现频率最高的一种行为,贯穿于其他各类行为中,是遗址区展示存在的必然性结果。参观者到达遗址区入口处的眺望点时,多数人瞬间惊叹,并伴有快速环顾扫视,反映出急切与好奇的心理。
影响行为的核心问题是“尺度”。一方面,承载信息的遗址或标识处于参观者的视觉范围之内,参观者更容易参与到其中,并能有效的感知整体遗址。另一方面,参观者行进路程中长时间读取不到遗址信息,会引起心理失落,或短时间内大量遗址信息充斥,会引起审美疲劳。最后,北川老县城地震遗址参观者流量较大且随机性强,加上参观者处于陌生空间中,私密性意识高于平时,人对高密度的反应是消极情绪增加、满意感下降、生理应激增高,并有增加侵犯行为和减少助人行为的趋势[[[] 李翊,傅诚.环境行为学导向下的公共空间活力营造[J]华中建筑,2010,7:70.]],影响展示效果。
2.休憩行为
北川老县城地震遗址由于遗址区范围较大,参观者逗留时间较长,使休息行为成为高频率行为。不同于观赏行为,休憩行为发生的时间与空间比较随机,有时短短的驻足可能就兼容了休憩行为。
由于地震遗址特殊性,参观者出于心理与生理上安全性、舒适性的考虑,遗址区中参观者的休憩行为大部分为简单的驻足站立,遗址旁座椅上、特定的休憩空间中少有人停留。
3.驻足行为
促使驻足行为产生的原因有多种,首先是进一步观赏体验,地震遗址承载的历史人文信息,是参观者无法在表面匆匆浏览便能接收并理解到的;其次是休息等候,这与遗址区面积较大以及参观者多为结伴而来有关。
驻足行为对空间安全性和互动性要求更高,遗址区中参观者更倾向于在背后有墙或有树的地方去观察遗址或是来往的其他参观者。参观者往往要求驻足时拥有良好的视野,以便发现新鲜的事物,随时结束驻足,参与到下一个行为过程中去。
4.交流行为
此处为广义上的交流,不仅指人与人之间的交流,还指人与物之间的交流。
首先,参观者大多结伴而来,但受约束于遗址区庄严氛围的影响,参观过程中除导游讲解外参观者之间少有交流讨论,部分交流多发生在青年参观者之间,他们往往思维活跃、能够边看边听边思考。交流的同时往往伴有观赏行为的产生,要求满足观赏行为与驻足行为发生条件。其次,参观者处于陌生的遗址环境,更多的是依赖于与遗址区标志系统交流来感知遗址及整个区域,要求遗址区符号系统拥有高度的可识别性与可读性,便于参观者接受并理解。
五、基于环境行为学的展示设计建议
1.营造空间的人性化尺度
尺度,指人们在空间中生存活动所体验到的生理上和心理上对该空间大小的综合感觉,是人们对空间环境及环境要素在大小的方面进行评价和控制的度量[[[] 陈曦.小议室内设计中空间尺度的把握[J].江苏教育学院学报(社会科学,2010,5.]]。北川老县城地震遗址区中空间尺度感主要表现在两方面:1)遗址本体空间形态:高低、大小、间距,是空间尺度最主要的体现,基本决定了空间的整体尺度;2)辅助展示设施、服务设施空间形态:高低、大小、间距,是参观者使用频率最高的设施,直接影响着参观者的空间舒适感。
考虑到人体生理基本尺度相近,展示空间适宜尺度有一定规律可循。首先,参观者与遗址间的距离尺度应符合人体视觉范围特点,避免由于距离太远或太近而引起视觉上的不舒适感。此外,还要考虑遗址与遗址之间距离尺度适宜性,使信息的表达序列更具节奏性,使不同遗址信息表达张弛有度,突出具有特殊意义的遗址,引起参观者注意。再次,考虑人体心理尺度感受,结合遗址区中人流量大、随机性强特点,对人体活动所需弹性空间设置极其尺度予以重视。最后,展示设施、服务设施等的设置、设计尺度应满足人体工程学需求,以达到舒适的目的。
2.注重无障碍化、新奇性的参观路线设计
对遗址区空间进行系统化参观路线组织,在保证路线设计的安全的前提下,使参观者能够系统、完整的参观整个遗址区。此外,参观路线宽度、坡道斜度、台阶高度等充分考虑老年人、残疾人等行动不便人群的活动尺寸特点,尽量避免不必要的机能消耗。
鉴于观赏行为处于运动的过程中,参观者对运动过程中的新奇感要求同样不可忽视,否则,参观者极易因乏味而临时终止该行为。因北川老县城地震遗址区内遗址自身景观性差的现实不可改变,可从不同角度、不同距离的观赏效果以及展示辅助设施材料、形象、色彩以及陈设形式设计上加以重视,刺激观众的兴奋点,调动观众的兴趣。
3.注重空间纪念氛围的营造
地震遗址作为自然灾难的遗留,相较于其他文化遗址,自身精神文化内涵极为丰富,承载的爱国精神、抗震精神以及对生命的赞扬,厚重而深刻,利用氛围的营造,从情绪、情感上勾起参观者的兴趣,满足其参观动机,更能引起参观者心理认可,增强展示效果。
4.注重安全感、舒适感的创造
从参观者心理感受来说,人们通常在陌生的室外空间中更愿意有所“依赖”,从而达到视觉和触觉范围之内的舒适,安全感上升,防护性降低,心理上更加开放,更易接受来自外界的信息。
在展示空间中能够增加参观者这种“依赖”感的设计,首先,可达性较高的服务设施,为残疾人、老年人等行动不便者提供方便舒适的无障碍通道。其次,考虑人类心理偏好,设置休憩场所中的靠背或遮挡,增加空间内的凹处、转角处等能提供亲切、安全、良好微气候的休息地点;最后,强烈可识别性的导向、解说系统,也能使参观者准确而迅速的对遗址展示区有整体的把握,并因此产生安全感进而达到舒适状态。
参观者展示成果的服务对象,是展示构成的客体。参观者接受展示信息的效率与程度,直接影响展示工作地推进。在展示空间设计中,不能仅仅依赖于专业标准,还应以适合参观者行为活动为基点,考虑参观者的需求与偏好,这是地震遗址展示以人为本原则的重要体现。
转载请注明出处学文网 » 环境行为学视角北川老县城地震遗址区展示设计建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