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 环境,作为人类生存的空间,与人们生活息息相关,环境的形成和存在的最终目的是为人们提供生存和活动的场所。随着社会经济的不断发展,人们对未来生活空间有了新的要求。人们究竟需要什么样的人居环境呢?高质量的人居环境理念又是什么呢?如何创造出更加舒适、更加便捷、更加文明健康的人居环境?是我们设计师必需去探讨的课题。
[关键词] 营造 以人为本 环境 人居环境
环境,作为人类生存的空间,与人们生活息息相关,环境的形成和存在的最终目的是为人们提供生存和活动的场所。任何设计都是为了满足人类的需要,关注人生理上、心理上的科学需求,研究人健康良好的生活方式,在人当前利益与长远利益相结合的基础上进行创新,也就是要把人的价值放在首位,才能更有效地为为社会服务,这是以人为本的内涵所在。
一、设计要以人为本的原因
设计要以人为本趋向的出现是多种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有社会的、个体的原因,也有设计本身的原因。归结来看,以下三个方面可能是其最主要的原因。
1.社会经济发展的必然结果
就社会绝大多数的生活水准来说,是随社会整体生产力的发展而渐次提升的。当社会经济发展处于较低水平时,人们对设计的要求是简单而实用,除此以外别无他求。而当社会经济水平达到一定程度时,消费者就会对设计产生更高的要求――包含了除实用之外的更多心理的、精神文化的需求。欧洲18世纪工业***之初,当隆隆的机器轰鸣声将大量机械制品以人们意想不到的速度和数量源源不断推向市场时,大多数人是欢呼雀跃的,尽管那些产品都粗制滥造、丑陋不堪。二战后的40―50年代是世界经济的恢复期,经济落后,物质匮乏,设计便遵循简洁、实用、耐用的原则,更少花哨和虚饰。经过60―70年代的经济的快速持续发展,社会物质财富的急剧增加,许多国家进入了丰裕社会时期,于是久压在人们心中的那份心理的、精神的欲求便蠢蠢欲动,再也按撩不住了。人们对设计的要求变得更挑剔和苛刻,不仅是满足人生理的需求,而且要满足人心理的需要。设计不仅要实用,而且要适用。不仅要适用,而且要在设计中赋予更多审美的、情感的、文化的、精神的含义。因而80―90年代设计要以人为本的趋向的出现和渐成气候便成了水到渠成、顺理成章之理。正如一位设计大师所说的“人们总以为设计有三维:美学、技术和经济,然而更重要的是第四维:人性。
2.人类物质文化需要的内在要求
设计的目的在于满足人自身的生理和心理需要,需要成为人类设计的原动力。需要不断产生和满足不断推动设计向前发展,影响和制约设计的内容和方式。人类设计由简单实用到复杂豪华及蕴含有各种精神文化因素的走向正是这种需要层次逐级上升的反映。虽然人类高级的精神需要不一定全通过设计物品来实现,但为人类生产方式的主要载体――设计物,它在满足人类高级的精神需要、协调、平衡情感方面的作用却是无庸置疑的。因而设计要因人而设计,绝不是设计师的心血来潮,而是人类需要的自身特点对设计的内在要求。在社会经济水平到达一定程度时,人们对设计师的要求越来越高也就不足为奇了。
3.设计不只是追求个性
二战后,由德国包豪斯学院创立和倡导的现代主义设计风格逐渐成熟,并成为席卷全球的国际主义风格,在20世纪70年代更是达到登峰造极的地步。现代主义设计以其高度统一、理性化的特征和冷漠的面孔征服了全世界,在创造巨大的社会财富的同时,也受到自我意识不断增强的新一代消费者的批评、指责和发难。在美国曾经一住宅区的被炸毁即是证明,这栋住宅采用典型的现代主义建筑方式,以混凝土、钢筋和玻璃为材料,只强调功能而缺少装饰,外观设计工整有致,冷漠而毫无情感,如同监狱一般,完工以后即使低收入的穷人也不愿迁入这样冰冷而缺乏人情昧的住宅区。在之后30年内其居住率还不到三分之一,市***府只好将其全部炸毁,以腾出地方重建新建筑。这一事件给了只追求冷漠、理性风格的现代主义建筑设计师以当头棒喝。然而,后现代主义等一系列强调装饰和人性化的设计便应运而生,不断调起消费者的胃口,受到消费者的欢迎。
二、设计以人为本的内在意义
以人为中心突出人的价值和重要性的观念,并不是当代才有,在历史上早已存在。中国古代哲人所宣扬的“天人合一”就是这种思想的一种辨证认识,而到了今天,人类的设计已达到了可想既可得的地步,但是设计始终体现了一定时期人们的审美意识、伦理道德、历史文化和情感因素等。我们所设计的作品体现了我们这个时代的设计,而设计又是为这时代的人类服务。
设计是人的设计,即满足人生理和心理的需要、物质和精神的需要。设计的主体是人,设计的使用者也是人,因此人是设计的中心和尺度。这种尺度既包括生理尺度,又包括心理尺度,而心理尺度的满足是通过以人为本的设计得以实现的。从这个意义上来说,设计要以人为本的出现,完全是设计本质要求。因为离开了对人心理要求的反映和满足,设计便偏离了正轨,因此设计要以人为本已成为评判设计优劣的不变准则。
三、设计以人为本之应用
1.营造以人为本的室内环境
人的一生中大部分都在室内度过,室内环境直接影响到人的工作与生活,尤其是在现代社会主义高速发展时期,建筑物越来越高,越来越密集,在这种高密度的环境下,如何能使人们把有限的空间进行合理利用,综合解决人们的生活功能和心理感情需要,使人们同样可以置身于舒适的环境当中,这是我们从事环境设计者的最终目的,同时也体现了以人为本的设计思想。
人是设计的中心和尺度。设计是为人而设计,即满足主人生理和心理的需要、物质和精神的需要。使业主充分享受到空间的使用趣味和使用。人性得到随心所欲的释放和满足。设计人性化将是未来设计的必然趋势和最终归宿,设计师的工作即是:使人们从物质的挤压和奴役中***出来,使人的生存环境和物品更适合人性,使人的心理更加健康发展,使人类感情更加丰富,人性更加完美,真正达到人物和谐,物我相忘的境界。
总之,要营造理想的室内软环境,首先要从满足使用者的需求心理出发。不同的***治和文化背景,不同的社会地位的人,都有不同的消费需求,因此,也就会有不同的“理想”环境。只有把人放在第一位,才能使设计人性化;只有对不同的人做深入的研究,才能创造出个性化的室内环境;也只有坚持“以人为本”的宗旨,才能营造出理想的现代室内软环境。当今,提倡人性和个性化已成为现代室内环境设计的主流。结合室内环境的总体装饰风格,充分利用各种不同织物所显现出的不同性格特色和文化的内涵,使静态、单纯、冷漠的室内空间,变成动态的、丰富多彩的和充满情趣的生活空间,这将是一件十分有益和极具乐趣的事情。
2.营造以人为本的室外空间
室外环境同样是以人的主观意识为出发点,建立在自然环境美之外,为人对美的精神需求所引导,而进行的艺术环境创造,它可以在自然界美的环境之外,但是它又不可能脱离自然环境本体,它必需植根于特定的环境,成为融汇其中与之有机共生的艺术。
室外空间设计常常冠以景观设计的专业名称,而目前景观的发展日趋成熟,从国外的景观来看,芬兰与德国自然的湖畔游园,法国恢弘的凡尔赛与意大利的圣马克广场,都是那种能够让全世界的游人感到美丽而感动的地方。这里的物质生活总体富足,也保障了欧洲人驾驽科学技术工艺来为自己的生活为自己的城市增添更多方便与视觉美感的可能。线脚是细腻而精美的,同样这里的广场座凳与环型台阶也是近人而舒适的。广场的空间尺度多数是为人考虑的,多数的广场都符合人性化的空间模数,所以看上去周围的建筑都是那么的和谐而自然。目前一些设计师整天喊着什么风格与主义,却往往做出了一些排场的广场与园林,人们在其中却只能拍张相片与匆匆而过,感觉一种别扭与恐惧的陌生感受,关键一点就是缺乏对人性的终极关怀,缺乏来自生活来自大众的心理感受与景观体验。
总之,不论是室内还是室外,设计都要以需求为依托来发展,要以人为本才能彰显空间价值,并以高品位的设计为人类社会实现空间价值。因此,古典、怀旧、现代将周而复始的交替出现,单纯与繁琐、厚重与简洁将会以各种形式对比与共存,而“悠闲”、“舒适”、“健康”、“个性化”的追求,将在未来一段时间内成为人们对居住环境的追求。对于设计师而言,“环境”是人的环境,“空间”是人的空间,“设计”也是永远为人服务的。
参考文献:
[1]郑 宏:环境景观设计.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4年6月第一版
[2]李升峰等:城市人居生态环境.贵州人民出版社,2003年1月第二版
[3]陈鸿俊:道是无“情”却有“情”―设计“人性化”探微.载《美术与设计》
[4]宫六朝:环境艺术设计.花山文艺出版社,2002年3月第一版
[5]邵 龙 赵小龙:走近人性化设计空间.河北美术出版社.2003年11月第一版
转载请注明出处学文网 » 营造以人为本的人居环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