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莽是铸造货币的能手,史称“三一绝”之一,他曾多次实行货币改革,铸钱的数量与花样也称著于中国货币史。
对于集币者来说,最使人津津乐道的要数“六泉十布”和“国宝金匮・直万”等大名誉品,能集全一套者,被人艳羡不已。至于其他则未能引起人们足够的注意。
最近,笔者遇到四川来的一位周姓泉友,持一金质“布泉”请求鉴定。据说此钱出土于川北广元市昭化古城老城故址,系罐藏品。
此钱曾引起当地钱泉学会的重视,经大家观测,提出钱文“布泉”中的“泉”字中间无断笔,不符合王莽钱及书法惯例。
此钱经笔者用放大镜仔细观察,钱体金黄,钱文处、穿孔侧、外缘内皆呈现红褐色包浆,色较为自然,钱文为悬针篆体,刚劲挺拔,穿孔口呈重好(双线)。穿上两左右角呈向外稍伸之“决形”,即古钱术语所说的“二决文”。
此钱所以引发讨论,有以下三点:
一、历经两千年,包浆不够厚重;
二、王莽是否铸造过金钱;
三、钱文中“泉”下“水”字中竖未断笔。就以上问题,笔者在此阐述几点看法:断定一枚古币的真伪,首先取决于出土相关信息,传世品应当传承有序,或具有相关史料文字依据,这些条件丧失后,就只能凭钱文风格、包浆、金属质地等来判断了。
关于包浆深浅的问题,罐装与直接埋于土中的生坑品有较大区别,尤其是贵金属的黄金,一般氧化程度就较低。
至于王莽是否铸造过金质“布泉”,确实看不到有关史料的具体记载,但是,铸造金钱,西汉已存此风,西安、洛阳西汉遗址发掘出的金质五铢实物已证实此点。况且王莽实行了四次货币改革,其“宝货制”中的“五物、六名、二十八品”,“五物”为金、银、铜、龟、贝五种币材,“六名”中也包括金货、银货等。铸造金质钱币也不是什么意外之事。
而“布泉”在王莽货币中更有其独特性,《汉书》中王莽传记载:“始建国二年,吏民出入,持布钱以副符传,不持者,厨传勿舍,关津苛留。公卿皆持以入宫殿门,欲以重而行之”。符传是古代出门者的通行证,老百姓带着它才可以出关门,公卿贵族没有它也进不了宫门。古代泉钱二字通假,《汉书》中的“布钱”即“布泉”。
在汉代人们的身份等级是很严格的,如果此钱确实用作身份证明,那么,百姓人数众多,持青铜制作的“布泉”,而达官贵人、公卿王侯持金质“布泉”,也应当是可行的。
至于“布泉”的“泉”字“水”部中竖未断笔的疑问,确有其道理,因为莽钱中的“大泉五十”,“货泉”实物,绝大部分“泉”字“水”竖都是中间断笔。但金质“布泉”既然是特殊官僚阶层的身份证明,又不是一般的流通钱币,铸量一定极为稀少,而且带有厌胜吉祥币或样币的性质,其写法上与普通钱币体现出不同之点,不足为奇。经笔者查阅资料,有的方贝“货泉”、“中泉三十”、“壮泉四十”,“泉”字“水”竖亦未断笔。
广元地区是古蜀道的交通要冲,罐装钱币中的时代上限为西汉,下限为唐宋,那么这位当年贮存此物的罐主人,一定是一位有心的收藏家了。
当然,这些意见都是个人推测,抛砖引玉。关于此钱的性质背景,笔者希望方家各抒己见,澄清真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