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核战争之谜

一直以来,广岛和长崎的核爆炸都被认为是世界上最早将核武器投入到实战中的案例。可事实上,早在史前文明阶段,人类很有可能就已经经历过核战争了。古文献和古遗迹中都残留着有关“核战争”的记忆……

残留在摩亨约・达罗中的核战争痕迹

在人类历史上,最早用于实战的核武器,是1945年8月6日从日本广岛上空投下的原子弹。不过这一历史性常识可能需要加上“有史以来”这一附加条件才行,因为在遥远的史前阶段,人类很有可能已经经历过核战争。

“史前阶段的核战争”,这一惊天动地的假设虽然很难让人马上信服,但是在古文献、古文明遗迹中都发现了为数不少的、能够佐证这一假设的痕迹。

其中最有名的应该就是摩亨约・达罗都市遗迹,这个暗藏着远古之谜并长眠于巴基斯坦信德省境内的遗迹,于公元前2500年到公元前1800年之间,在印度河流域文明中繁荣一时,而摩亨约・达罗也是当时规模最大的都市。

自1921年该遗迹被发现以来,虽然历经多次挖掘调查,但直至今日,其都市的全貌仍未明朗。不仅如此,随着挖掘工作的展开,许多彻底颠覆主流考古学常识的事实被公之于众。

最早提出古代核战争痕迹学说的是,英国的大卫・W・ 达维伯特和意大利的艾特雷・文森特,他们是研究古代史的搭档。

两位研究学者推断,印度两大叙事诗《摩诃婆罗多》、《罗摩衍那》中有关于古印度发生核战争的描述。于是两人于1978年前往当地进行实地考察后,发表了《公元前2000年的原子弹破坏》一书,提出了大胆且极具冲击性的假设。

这个假设的可信度究竟有多高呢?首先让我们来看看《摩诃婆罗多》中提到的某种武器从天而降时的相关描述吧!“一柱炽热的烟雾火焰,像一万个太阳般明亮,熠熠冲天而起。它是一种无人知晓的武器,是钢铁的雷霆,死神的信使,它使整个城市化为灰烬。”“狂风骤起,云朵轰然升起,尘土和砂石如雨点般落下,尸体被烧焦难以分辨,头发和指甲全掉落。连食物也变得有毒了。”

恐怕任何一个了解广岛和长崎惨剧的现代人在读了上述描写后,都会认为这描写的是遭受核武器攻击的城市吧!

那么实地考察的结果是什么呢?与摩亨约・达罗相毗邻,有一块半径约400米的、被黑色玻璃质砂砾满满覆盖的地区,被当地人称作“玻璃城”,两位研究专家就在这里有了惊人的发现。

这座“玻璃城”中的玻璃质砂石,专业术语称“托立尼提物质”,该物质是砂砾在高温熔化后,又迅速冷却成玻璃状的一种人工矿物。1945年,美国在新墨西哥州的沙漠中开展了世界上首次原子弹三位一体实验。当时因核爆发产生的高热而熔解的砂石,形成了玻璃状的物质,这便是其最初的由来。

除了“托立尼提物质”,两人还通过现场发掘出的扭曲成旋涡状、玻璃化的壶,以及因高温而半熔化的砖块等古代遗物推断出,“玻璃城”就是核爆的中心地。

“从目前观察到的痕迹来看,爆炸所带来的高温破坏只在瞬间便完成,其程度在我们现有的技术阶段中,只有核武器能达到。也就是说摩亨约・达罗因在其上空爆炸的数千吨核武器而变成了一座死城。”

《月藏经》中讲述的古印度核战争

还有一些古代文献能够佐证古印度核战争之说。比如佛典《月藏经》中就有以下记述:

“当时虚空中,大声震于地,一切皆遍动,犹如水上轮。城壁碎落下,屋宇悉圮坼,树林根枝叶,花叶果药尽。”(空中传来巨大声响,须臾之间大地颤抖,天地万物都被卷动其中,犹如水上的波轮在转动,满目尽是残垣断壁,支离破碎,树木花草都被连根拔起。)

这些描述暗示了核爆发生时的情况。在这样的情况下:“诸有井泉池,一切尽枯涸。土地悉咸卤,剖裂成丘涧,诸山皆焦然,天龙不降雨。苗稼皆枯死,甘蔗劫贝药,生者皆死尽,余草更不生。雨土皆昏,日月不现明,四方皆亢旱,数现诸恶瑞。”(一切水源都干涸殆尽,大地变成不毛之地。地表绽裂,山丘成为了溪谷。山脉燃烧,却不降一滴雨水。农作物干枯,寸草不生。冬季到来后,日月皆隐去了踪迹,天地之间唯有无尽的黑暗肆意蔓延。)

《月藏经》中描述的这一地狱般的景象,是释迦牟尼对末法时代来临做出的预测。但是,也许这并非简单的预言。释迦牟尼是存在于公元前5世纪左右北印度的人物,或许他将太古时期古印度爆发的核战争经历,编纂成了具有警示意义的预言。

如今印度全境还有许多未经调查的疑似核战争痕迹的遗迹。

比如美国历史学家雷尼・诺巴肯所著的《消失的种族之谜》一书中就有提到,夹在坎吉斯河流域中部和拉吉马哈鲁丘陵之间的区域有一处石造遗迹,由于超高温导致巨石熔化相连,并且由于表面坑洼不平而产生了一些孔洞。

此外,在德干高原密林内的石造遗迹中,能够看到石壁上残留着因超高温而熔化的痕迹、因炽烤而开裂的石头等,建筑物内部还有玻璃化的、熔化后又结晶化的石造生活器具。

前苏联时期,同样在德干高原进行调查的莫斯科科学协会的考古学家雷克萨德鲁・格鲁伯夫斯基就在《寻找太古之谜》中写道,这里出土的人骨上检测出的放射能量要高出一般古遗迹正常值的50倍。

索多玛和蛾摩拉是因为核爆炸而灭亡的?

宗教典籍《圣经・旧约》中也有提及古代核战争的段落。诸多的古文明研究学者都主张索多玛和蛾摩拉毁于核爆之中。

索多玛和蛾摩拉是曾经真实存在于约旦低地的城市(现在的死海)。该城虽然曾经繁华一时,但由于居民日渐堕落、罪孽深重,耶和华不得不审判罪恶,将全部居民和整个市镇从地面上抹杀殆尽,仅留下了信仰虔诚的罗德一家。

然后――

“太阳自地面升起时,罗德逃到了琐珥。主将硫磺之火自索多玛和蛾摩拉城上空降下,把那些城和全平原,并城里所有的居民,连地上生长的草木都毁灭了。罗德的妻子因为不听警告忍不住回头看了一眼,就变成了一根盐柱。”(《圣经・创世记》19章23-26节)

不仅是圣经研究学者,就连科学家也对《圣经・旧约》中这段著名的灭亡故事十分关注,提出火山爆***、大地震论、小行星冲击论等等,虽然有各种版本的假设,但却没有一个强有力的定论。

但是仅仅一颗原子弹所蕴含的威力,就能在一瞬间毁灭广岛和长崎这样的大城市,因此核爆论渐渐受到世人的瞩目。

若是从核爆论角度来分析,上述引文中这些令人费解的记述和表现手法就都说得通了。

比如“太阳自地面升起时”这句,或许就是人们目睹了核爆时产生的令人目眩的闪光而写出的。而罗德的妻子变成了“盐柱”,则可能是因为核爆时暴露在强烈的热射线、放射线之中,保持着站立的姿势瞬间死去,但是经历灾难的人不了解真正的原因,仅仅因为其死去的状态与那些形状怪异的盐柱十分相似,就如此记录了下来。

还有迹象显示死海周边遭受着惊人的高温烘烤。古希腊地理学家、历史学家斯特拉冯在他的《地理》一书中写道,“死海地区有被火熔化的岩石,起火的原因不详”。

另外在死海一带还有一种数量众多的黑色石头,被称作玻璃陨石。这种石头与前文提到的托立尼提物质一样,是砂石在超高温度下(至少2500度)熔化又迅速冷却后形成的玻璃状物质,通常都是陨石冲击形成的。

但是死海周围既没有陨石冲击后产生的陨石坑,也没有发现过陨石的踪迹,所以肯定有其他的原因导致了2500度的高温。(有记录称广岛发生核爆时其地表温度为3000-4000度)

《圣经・旧约》的《以赛亚书》中也有一些记述可以佐证核爆论:

“巴比伦素来为列国的荣耀,为迦勒底人所矜夸的华美,必像上帝所倾覆的索多玛、蛾摩拉一样,其内必永无人烟,世世代代无人居住。亚拉伯人也不在那里支搭帐棚;牧羊的人也不使羊群卧在那里。”(第13章19-20节)

这是公元前8世纪,预言家以赛亚预言巴比伦倾覆的诗篇,值得注意的是,这里暗指索多玛和蛾摩拉遭受了高浓度的放射性污染。

目前我们尚不知索多玛和蛾摩拉究竟起源何处,不过《创世纪》写成于公元前5世纪,《月藏经》有暗指古印度发生核战争的内容,与之类似,这一段发生在史前的核爆经历很有可能被作为犹太教・基督教的训诫性的信仰传说,编写进了《圣经・旧约》之中,并代代相传了下来。

卡帕多西亚――作为核掩蔽所而建造的地下城市?

远在土耳其的卡帕多西亚也因为古代核战争的痕迹而备受瞩目。在这片面积约20万平方公里的荒凉地带,遍布着圆柱形的岩石和各种造型的奇石群。一般观点认为这里的石灰岩因常年的侵蚀而逐渐形成了如今的奇观,不过古代核战争论的支持者们则认为,这些由红褐色、褐色、白色、粉色等等各种颜色组成的条纹状岩石表面,恰恰是被强烈高温焚烧过的最好的证明。

更值得关注的则是建造在卡帕多西亚荒凉地表之下的巨大地下城市。这些大大小小共计约250多个的地下城市中,规模最大的当属德林库尤,这个巨大的空间有着120米长的通气口、配有52眼水井,能够容纳2万人同时居住。

为什么要建造规模如此之大的地下城市呢?由于有教会的痕迹,所以有推测认为是基督教徒们为了躲避迫害而隐居于此,事实上,历史上自公元1世纪起,其后几个世纪间基督教徒都居住于此。但从整体来考量,这座地下城市的规模实在是太大了。

德林库尤是一座共计12层的巨大地下城市,而2014年还发现了一座新的巨大地下城市。新发现的地下城市规模约46万平方米,地下道路最深处达到了113米,比德林库尤还要大出3成之多。

有专家认为虽然现在还有为数不少的地下城市未被发掘,但是整体来看这里足足可以容纳数十万人。我们不难推测这座规模巨大的地下城也许并非出自基督教徒之手,而当时的基督教徒们只是利用了现有的设施资源。

那么,修建这么一座规模巨大的地下城市其目的究竟是什么呢?也许它就是核爆的避难所。

卡帕多西亚的所在地安纳托利亚地区,还有哈吉拉努、阿拉加霍裕克、恰塔霍裕克、卡拉霍裕克、哈拉巴等诸多遗迹,这些遗迹中都残存有厚度达50-100厘米的、被高温破坏过的土层。上世纪60年代,德国考古学研究所克鲁特・比特路博士在对其中一处遗迹进行发掘调查后明确表示:“就算这座城市中贮藏了大量的可燃物,然而一般火灾产生的温度是绝对无法将建筑物的砖墙熔化成赤红色的土块,也无法将石头烧至皲裂的。”

遗留在世界各地的高热破坏痕迹

其实,在世界各地还有很多地区残留着被高温破坏的痕迹。

秘鲁的萨克塞华曼遗迹,其山体表面的岩石和建造城墙的花岗岩岩块上均有玻璃化的物质。

巴西的Sete Cidades遗迹,巨石表面有变成玻璃状的物质,还有赤红色的金属熔化后牢牢粘于岩壁之上。

苏格兰的城堡遗迹群。60多座城堡中最有名的当属矗立在Tap o'Noth山丘之上的史前遗迹,包围城堡的墙石表面均有玻璃化的现象。

此外还有位于挪威西北部海岸的罗弗敦群岛之上的城堡遗迹,其中塔身、城墙等都有玻璃化的物质。

看来,关于古代核战争的说法并非无稽之谈,人类或许已经经历过核爆的灾难。在史前时代,不仅仅是某一地区发生过核战争,也许还发生过全球规模的核战争。

古代核战争之谜

转载请注明出处学文网 » 古代核战争之谜

学习

由服饰\饮食看北朝“胡化”问题

阅读(32)

本文为您介绍由服饰\饮食看北朝“胡化”问题,内容包括北朝胡化的措施,为什么南北朝时期的人胡化。中华民族的最终形成,经历了一个“汉化”、“胡化”的融合过程,魏晋南北朝是我国民族融合最为激烈和突出的时代,融合体现在社会生活的各个方

学习

大道无极 第6期

阅读(28)

本文为您介绍大道无极 第6期,内容包括大道无极完整版目录,大道无极书法作品。4月22日至27日,中华宗教文化交流协会和中国道教协会联合主办了中国(西安・香港)国际道德经论坛。论坛围绕《道德经》,挖掘道教文化中的和谐之道,旨在弘扬中华传统

学习

我所在的这个地方,视野温暖作文1100字

阅读(35)

这是一种别样的温暖。很多时候,我们就这样匆匆忙碌着。阳光。星空。在这个城市的上空。不停地上演着列表循环。而我们,在做着无声的歌唱。天空每天总显得有点行走匆匆。路途。两点一线。宿舍。教室。在每个中午习惯性地仰望天空。总感觉,很

学习

搭乘飞机游太空

阅读(39)

“太空航母”――“白骑士2号”在全球著名航展“飞来者”大会上成为焦点。“白骑士2号”由美国科学家设计制造,目的是希望它能将普通乘客送上太空,使乘客在零重力状态下体验奇妙的太空游,从而掀起“太空旅行”的热潮。未来人类可以在零

学习

把握好新闻采访的关键环节

阅读(35)

本文为您介绍把握好新闻采访的关键环节,内容包括新闻采访指导思想和工作原则,新闻采访需要抓住的点。摘要新闻采访是写好新闻稿件的第一个环节,也是一个重要环节,我认为新闻采访中重点要把握好采访前准备工作、善于从众多的信息中抓住最有

学习

临港产业经济发展的建议

阅读(28)

本文为您介绍临港产业经济发展的建议,内容包括临港产业怎么发展起来的,对临港发展的建议。一、基于SWOT分析秦皇岛临港产业经济发展现状(一)劣势秦皇岛总体经济实力不强,落后于其他沿海城市的发展,一是产业结构不尽合理。缺乏强势企业、支撑

学习

“草标”表“卖”语源探

阅读(39)

阅读古代白话小说,经常看见“草标”及其同类表达方式,比如:关公举目一望,谓操日:“吾观颜良,如插标卖首耳!(《三国演义》第二十五回)杨志寻思道:“却是怎地好?只有祖上留下这口宝刀,从来跟着洒家;如今事急无措,只得拿去街上货卖,得千百贯钱钞,好做盘缠,投

学习

狗狗Clifford之运动会英雄等

阅读(37)

校运会开始了,Clifford也来凑热闹。它参加了套袋跑、跨栏,还帮Emily的队赢了拔河比赛!这可不公平!教练不让它参加接下来的比赛。但是,Clifford照样成了校运会英雄。为什么呢?Clifford'ssportsday大红狗的运动日1.Hi,I'mEmily.Thisismydog,Cliffo

学习

机载训练系统的仿真与实现

阅读(29)

本文为您介绍机载训练系统的仿真与实现,内容包括机载仿真,机载模块结构仿真。为了实现对机载训练系统的仿真,采用1553B总线、以太网两种接口的设计方法,基于总线联网技术构建的机载训练系统,可以达到高度的信息综合和资源共享。首先给出系

学习

被自己绑架

阅读(30)

本文为您介绍被自己绑架,内容包括被杀人魔绑架后小说全文免费阅读,绑架女孩自己逃脱。身体里很空,干瘪,挤不出水分,从内到外都没有表情。也许是春节疲倦的延续。那是糟糕的九天,我一点一点地失语了。那个小镇是老公的故乡,总灰扑扑的,停不住的

学习

从马克思主义自然观看我国人与自然关系失衡的根源

阅读(36)

本文为您介绍从马克思主义自然观看我国人与自然关系失衡的根源,内容包括马克思主义中人与自然的关系,马克思主义关于人与自然关系心得。【摘要】改革开放30年来,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但也出现了比较严重的环境污染和生态

学习

柴可夫斯基和圣桑笔下的《天鹅》比较欣赏

阅读(178)

本文为您介绍柴可夫斯基和圣桑笔下的《天鹅》比较欣赏,内容包括柴可夫斯基天鹅湖第二幕作品赏析,圣桑天鹅和柴可夫斯基的天鹅。摘要不同的作曲家,由于不同的创作背景、不同的内心世界、不同的审美经验、不同的表达方式等,描绘相同的事物时

学习

舌苔不宜刮 也不宜天天刷

阅读(30)

本文为您介绍舌苔不宜刮 也不宜天天刷,内容包括舌苔发白能刮下来白色的东西,舌苔每天刮还是很厚怎么办。舌苔不宜刮也不宜天天刷虽然刷舌能减少口腔异味,但经常刷对健康并没有特别的好处。如果经常用力刮舌苔,容易刺激味蕾、损伤舌,甚至

学习

播音发声的声音位置及其他

阅读(37)

本文为您介绍播音发声的声音位置及其他,内容包括播音的发声部位在哪里,声音发声的位置。本文针对王祖明先生的文章《对播音发声的声音位置的辩证认识》中的某些问题,提出了自己的意见:播音发声的声音位置只能是根据表达需要在人中至头顶的

学习

断肠草与鹤顶红,谁才是古代毒药之王?

阅读(32)

本文为您介绍断肠草与鹤顶红,谁才是古代毒药之王?,内容包括断肠草在毒药中排第几,断肠草是毒药还是医药。在中国历史上,无论是“赐自尽”还是“毒杀仇人”,从来就不缺和毒药有关的传说。再加上武侠小说的渲染,我们想象中的武林仿佛剧毒横行

学习

中国与墨西哥古代文化的联系

阅读(27)

本文为您介绍中国与墨西哥古代文化的联系,内容包括墨西哥文化和习俗,墨西哥中国文化艺术。中国和墨西哥两国虽然远在太平洋的两岸,但从文明的传承与影响来看,美洲大陆最早的文明――奥尔梅克文明在墨西哥的出现,实际上是中国殷商文明传播到

学习

秦始皇和薏苡仁的故事/古代医界为何又称“杏林”?

阅读(32)

秦始皇和薏苡仁的故事薏苡仁是一味常用的中药,中医认为它味甘,性淡微寒,有利水消肿、健脾去湿、舒筋除痹、清热排脓等功效,为常用的利水渗湿药。薏苡仁同时还具有很好的食疗效果,在广西桂林地区,有一首民谣是这样唱的:“薏米胜过灵芝草,药用营养

学习

古代碑志类文体的特点

阅读(26)

本文为您介绍古代碑志类文体的特点,内容包括碑志的文体价值,碑志的文体特征和学术研究价值。我国古代碑志类文体,名目繁多,诸如碑、碑铭、刻石、墓志、墓碑、墓碣、墓表、神道碑、墓志铭、圹志、圹铭、埋铭等等。但就其内容和性质来看,

学习

中国古代山水田园诗的流变

阅读(34)

山水田园诗是中国诗歌的一个重要流派,谢灵运和陶渊明分别开创了山水诗和田园诗,到唐代,王维、孟浩然继承发展了陶谢诗歌的题材和创作风格,在描写田园风光的同时渗入山水景物的描绘,使山水诗与田园诗得以合流,形成了山水田园诗派,在中国文学史上

学习

末日病毒之谜

阅读(38)

英国顶级病毒学家约翰·奥克斯福德教授近日发出警告说,未来50年内会有动物起源的全球性流行病大暴发,它可能会对人类造成巨大影响。流行性病毒只要胜利一次,人类就将走向灭亡。从这个意义上来说,人类对抗新出现的起源于动物的疾病只能获胜不

学习

《星际穿越》:时间之谜

阅读(74)

在女作家的笔触下,人类的生命时间是这样的:我生的时候,祖父已经60多岁了;我长到四五岁,祖父就快70了;我还没有长到20岁,祖父就七八十了;一过了80,祖父就死了。黑发人送白发人,这是自然规律,也是无法改变的时间进程。然而,借助相对论和量子物理学,《星

学习

破译西夏文字之谜

阅读(33)

本文为您介绍破译西夏文字之谜,内容包括人工智能破译西夏文字,西夏文字怎么被破解。一个多世纪前,人们对西夏文几乎一无所知。这种死去的文字存世极少,偶尔有所发现,国内外专家见到也大惑不解,莫名其妙。至今全中国能破解其意的不足10人。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