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始皇和薏苡仁的故事
薏苡仁是一味常用的中药,中医认为它味甘,性淡微寒,有利水消肿、健脾去湿、舒筋除痹、清热排脓等功效,为常用的利水渗湿药。薏苡仁同时还具有很好的食疗效果,在广西桂林地区,有一首民谣是这样唱的:“薏米胜过灵芝草,药用营养价值高,常吃可以延年寿,返老还童立功劳。”那里的很多人平时都有食用薏苡仁的饮食习惯。现代研究也证实薏苡仁有滋养皮肤、预防老年斑的作用,它还被日本列为防癌食品,有着“世界禾本科植物之王”和“生命健康之禾”的美誉。不过薏苡仁还有一个鲜为人知的神奇功效,那就是***疝疾,据说还与秦始皇有关。
秦始皇建立了强大的秦朝之后,整天日理万机,***务十分繁忙,身体因此也有些吃不消。一天,他突然感到阴囊有些隐隐作痛,而且有重坠的感觉,仔细一看,居然发现阴囊已经肿大得像茶杯一样大小了,他一阵心惊,赶紧传召御医前来诊病。
御医不敢怠慢,为秦始皇进行了一番仔细的诊查,然后确诊秦始皇患的是疝疾,是因为感受了风湿之邪,邪毒进犯入肠所导致的。御医给秦始皇开具了一些***疝疾的方药,可效果并不好,秦始皇的病情变得更加恶化,阴囊肿得更大,疼痛也更加剧烈了。
眼见病势日益沉重,秦始皇盛怒之下大骂御医:“连这种小病都治不好,我重金供养你们这些废物医生有什么用。”吓得御医们纷纷磕头作揖求饶,连忙集体会诊,可他们所开的方药仍然没有太多效果。为疝疾所扰的秦始皇虽然怒火冲天,但他也知道,即使杀了所有御医,对医好他的病也没有用处。无奈之下,他不得不诏告天下,寻找医术神通的名医给自己治病。
不过给皇帝看病可是一件要冒很大风险的事,说不好要掉脑袋的,很多医生因此都不敢揭下皇榜。这一天,一位方丈来到京城,胸有成足地说自己可以治好皇帝的病。群臣大喜,急忙把他带进了皇宫。只见方丈从口袋里拿出一些薏苡仁,又掏出几把土,把它们一起放入锅中翻炒,然后又水煮为膏,送给秦始皇服下。令人称奇的是,没过几天,秦始皇的疝疾就治好了。此后,薏苡仁治疝疾的方法也流传了下来。
古代医界为何又称“杏林”?
“杏林”作为我国医界的别称由来已久,自古行医之人便以位列“杏林中人”为荣,医著以“杏林医案”为藏,医技以“杏林圣手”为赞,医德以“杏林春暖”为誉,医道以“杏林养生”为崇。而这其中,还有一段喻意深远的故事。
据说三国时的吴国有个刺史中毒得病,从庐山请了一个叫董奉的医生去***。可董奉赶到时,病人已经死去多时。董奉是个实在人,就是人死了也要诊诊脉,一诊之下,他的脸上现出了喜色,大叫:“这人还有救!”说着从药囊中取出三粒丸药塞进死人的嘴里,并不断推拿其胸腹。只一会儿工夫,病人的身体就慢慢舒展,脸上也变得红润。又过了几天,便恢复了健康。
董奉治好了一个个疑难病症,成了与张仲景、华佗齐肩的名医,他们一起被称为“建安三神医”,可他治病从不接受别人的报酬,只要人帮他在家门前种植杏树。病重的人种五株,病轻的人种一株。十几年以后,他家门前的杏树就有十多万棵了。等到杏子成熟时,他便告诉人们,只要装一盆米倒入米仓,就可以换一盆杏,然后他又用杏子换来的米去救济贫苦的人。后来人们在董奉住的地方修建了杏坛、真人坛、报仙坛,称颂董奉的高尚品德,“杏林”二字也成了称赞医生美德的专用词。
而为了感念董奉的医德医术,后世历代的文学名家也在庐山留下了许多赞誉董奉行医济世、独创杏林的历史名篇。比如唐代诗人李白曾留诗:“禹穴藏书地,匡山种杏田”,王维也做过“董奉杏成林,陶潜菊盈把。彭蠡常好之,庐山我心也”的名篇,而杜甫同样用“香炉峰色隐晴湖,种杏仙家近白榆”的诗句表达过对董奉的景仰。
转载请注明出处学文网 » 秦始皇和薏苡仁的故事/古代医界为何又称“杏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