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李现红单位:北京大学历史系博士研究生
丙汉初尚右,武帝以后尚左代表者如晁中辰先生④,主要根据是,第一,《史记•陈丞相世家》载吕后时,王陵为右相,陈平为左相,后为右相。后来在迎立汉文帝刘恒后,陈平为讨好文帝,将右相之位让与周勃。“于是孝文帝乃以绛侯勃为右丞相,位次第一。平徙为左丞相,位次第二。赐平金千斤,益封三千户。”第二,引用了上文“右贤左戚”的例子。第三,史书中多有关于“左迁”表示位降的记载,汉高祖以御史大夫周昌为赵相,称其为“左迁”。(《史记•张丞相列传》,笔者加)第四,史籍有“在其右”之说,“上(汉高祖,笔者加)尽召见(田叔等十余人),与语,汉廷臣毋能出其右者,上说,尽拜为郡守、诸侯相。”《史记•田叔列传》,笔者加)武帝以后尚左的事例有:《史记•汉兴以来诸侯王年表》、《汉书•史丹传》、《后汉书•冯奉世传》等记载某***事官由“右××”升迁为“左××”。丙观点可以作为乙观点的补充。
⑤丁行***职官尚右,***事职官尚左张焯⑥先生主要利用西汉百官朝位⑦进行分析,并举以其他文献记载。***示:据***可见,皇帝左侧的文官队伍以右为上(首),而右侧***官队伍则以左为上(首)。张氏又举例说明***事上尚左的事例有:汉景二年至武帝太初元年设左右内史,以右为尊;东汉建武二年间羽林左监***高于羽林右监***。张说可从。戊等级尊右,礼俗尊左康苏先生指出,在古代中国,诸如进门、升阶、就坐、安席、拱揖、停柩、下葬、入庙、定位、站班等方面,是尊左(但古代“丧事”和“用兵”则是尊者在右);某些抽象事物区分则是“尚右”的,“左”与“右”只表示高下,不表示尊卑;而历代官序,或“尊左”或“尚右”,变化无常,毫无规律。
①康氏的主要依据是《红楼梦》、《史记》、《辞源》、《礼记》等,且这些材料反映的多是记载于书面的社会上层的情况,与现实生活还有一定差距。己将左右的尊卑含义二分张霭堂先生指出,左右二字的第一个尊卑含义是:用左右手做比时,“右”尊于“左”。右尊除表示权力较为尊、重之外,还可以用于凶事方面。左右的第二个尊卑义主要表现在职官名称上,我国古代的左职大多是尊于右职,不仅春秋时楚国尚左,汉时匈奴尚左,三国时魏、吴尚左,而且魏晋以后除元朝外,直至明清都是以左为尊。以左为尊的现象还表现在特定的事件如吉事、奉献、***将和乘车等方面。②以上讨论,注意了尊左与尊右存在的范围之别,其中戊和己将左尊与右尊含义一分为二或一分为三的做法,值得我们借鉴。但由于种种原因,他们所依托的材料并不全面,且未对形成原因做具体、深入的分析。其实,在社会礼俗方面,自唐代就有不同看法。司马贞“左骖”注说:“又斩其马之左骖,以御者在左故也,”③言外之意,在车位上,尊者位于右。而颜师古却明确指出“乘车之法,尊者居左,御者居中,又有一人处车之右,以备倾侧。”
④李贤则言:“乘舆,尊者居中,执辔在左。”⑤尊者在车上的位置有右、左、中三种,可见从唐代开始,乘车中的左、右尊卑,就是一个争议颇多的问题。二社会生活中,“左”、“右”并不具有绝对的尊卑概念考古材料给了我们更为丰富、直观的信息。古语云“席则有上下,车则有左右,行则有随,立则有序,古之义也。”⑥车马出行***是汉画像石、画像砖中很普遍的画面,信立祥先生称车马出行***“不仅数量大,而且刻画生动,气魄恢弘,是汉代画像中最典型、最精彩的部分”,⑦这些画面反映的多是他们的生前现实和死后想象,⑧且车马出行***是“表现运动的过程”,⑨所以他们在车上的左、右位置是汉代“尊左”、“尊右”观念的有力反映。以下是笔者对目前已公布的画像石、画像砖中车马出行***的全面统计:有的车马出行***,有文字表明主人是“二千石”官字样,“多数祠堂或墓葬的画像石,只有一幅出行***,而一般讲,这是表现主人生前最高身份的”。
③有的则不是,“有些车马***,由于主人是没有官秩的当地豪强,只有主人夫妇的二、三辆车,没有导、从之车,也就算不上是什么出行***了。这在陕北画像石中,由于墓门或后室之间的门框上,常用题刻把墓主的姓名和身份标记出来,是可以看得很清楚的。这样一种情况,正从另一侧面表示出这种***中的车马行列,的确是按照身份高低而按当时的制度来安排的”。
④两表显示:汉代尤其是东汉,尊者的位置似乎与车的行驶方向有关:向左行驶时尊者多位于车左,向右行驶时尊者多位于车右,这完全是很随意的事情,并不代表固定的尊卑观念。车马出行***的行驶方向既有向左又有向右,数量上并没有十分悬殊的差别。即使在同一画像石中,表现两个不同方向的行驶也有好几例。这种现象同样出现于迎归场面中。以下是拜谒、宴饮场面中尊者位置情况统计:拜谒、宴饮是汉画像石、画像砖中的另一重要内容,从上表可见,两汉时期尊左多一些,但尊右也有相当数量,没有固定做法。又,按照礼书记载和前代考古发掘结果,墓葬中男尊女卑是有规定的,笔者对夫妻墓葬中男女位置进行了大致思考(限挑选已确定男女身份者)。高智群先生据《仪礼•士婚礼》指出:“(周代贵族)以东(左)为阳,西(右)为阴,因此室中夫妇卧位是妇席在西而夫席在东,表示男尊女卑”,他通过对晋侯墓地的葬制研究指出:“从晋侯墓地第二组晋侯墓(M6、M7)起,夫妇异穴并葬的位置开始固定为‘男左(东)女右(西)’……这种现象绝不是偶然的巧合,应是周人‘尚左’习俗在墓葬制度上的反映……晋侯墓地的朝向当为坐北朝南,夫妇穴位置和整个墓位安排都体现出‘尚左’的特点,这正是出自礼制的需要。”①但从汉代的墓葬习俗看,这种习惯并不是定制,仅从夫妇合葬墓中看,男性位置与女性位置并没有明显区别。如甘肃酒泉东汉合葬墓中就既有男左女右又有男右女左的现象,②1973年湖南长沙马王堆汉墓,一、二号墓各据东西,采取分穴合葬的方式,薨于吕后二年的驮侯利苍葬在西边,其妻葬在东边。
③是为男左女右。在甘肃武威、贵州地区、山东地区也有类似情况,
④这些体现了无论中原还是边远地区,在汉代人的实际生活中,并没有十分严格的“尚左”、“尚右”观念区分。分析文本,我们不可忽视“左”、“右”提出的初衷。彭美玲先生指出:“很早开始,人们便习惯以‘左、右’来分判某种‘人数非一而职责近同’的职称。”
⑤我们来看甲骨文中的记载:王作三师:右、中、左。(《殷契粹编》五九七)戎马,左、中、右人三百。(《殷墟书契前编》(三•三一•二)可见,左与右的书写顺序并不固定。笔者还注意到,左官与右官的待遇有时并无区别:如《汉书•百官公卿表》“廷尉”条:“宣帝地节三年初置左右平,秩皆六百石。”
⑥《后汉书•百官志》:(南主客曹与北主客曹,笔者加)“尚书六人,六百石……左右丞各一人,四百石……左丞主吏民章报及驺伯史。右丞假署印绶,及纸笔墨诸财用库藏。”
⑦该志还有许多类似记载:如左、右中郎均是秩比二千石,左、右仆射均是秩比六百石,左右都侯均是六百石。追溯“左”与“右”的本义。从字书看,《说文》右作“”,许慎释为“手也,象形”;
①左作“”,释为:“手也,相左也。”
②目前所见最早提到“男左女右”的见于《礼记•内则》:“三月之末,择日翦发为鬌,男角女羁,否则男左女右。”郑玄注曰:“鬌,所遗发也”。
③无论从文字学还是《礼记》原文以及郑注中,我们都读不出男左女右含有尊卑之意,当时用“左”、“右”,只是习惯而已。从“左”“右”二字发展历史看,清人王筠曰:“古之‘’、‘又’,今用‘左’、‘右’;古之‘左’、‘右’,今作‘佐’、‘佑’”
④,可见许氏、王氏均未明确指出左与右的尊卑之别。至于在官制上的不同,只是表示高低不同而已,但左官与右官之“秩”大多是相同的,而且由于复杂的***治原因,“尚左”与“尚右”在不同时期有不同表现,古代中国,始终说法不一,赵翼在“尚左尚右”条开端就说“尚左尚右,诸家之说纷纷。”
⑤王子今先生也说:“历代尚左尚右的风习曾发生反复演变,而战国秦汉时代尤其纷杂混乱。”
⑥三被忽视的一项———方位词其实,在区别尊卑方面,我们忽视了另一因素:方位词。古代常见“左东右西”、“左南右北”的说法。殷商卜辞中就有方位词的记录,据彭美玲先生的研究,“殷商卜辞关于方位的指示词,已包括上下、内外、左右、东西南北中等。”
⑦《仪礼•士冠》中冠礼规定:“摈者告,主人迎出门左,西面再拜,宾答拜……宾西序东面。”
⑧古代匈奴人的习尚是“其坐,长左而北向。”
⑨正义云:“其座北向,长者在左,以左为尊也。”可见,东西南北和左右在表示尊卑方面,是同时应用的。那么,座次有尊卑之别吗?汉代是有的,《汉书?高帝纪》曰:“吕公者,好相人,见高祖状貌,因重敬之,引入坐上坐。萧何曰:‘刘季固多大言,少成事。’高祖因狎侮诸客,遂坐上坐,无所诎。”瑏瑠最为典型的例子是《史记•项羽本纪》中的记载鸿门之宴的座次:“项王、项伯东向坐,亚父南向坐……张良西向侍。”瑏瑡项王自尊,亚父次之,置沛公于卑坐。“信乃令***毋斩广武君,有生得之者,购千金。顷之,有缚而至戏下者,信解其缚,东乡坐,西乡对,而师事之。”师古曰:“乡,皆读曰向。以东向坐为尊。又如:“勃不好文学,每召诸生说士,东乡坐责之。”
①可见,东、西、南、北这些方位词是有尊卑含义的,一般以东向为尊。四结论与思考综上,在汉代***治生活中存在尚右、尚左的情况,主要表现在行***职官以尚右为主,***事职官以尚左为主。而在社会生活中,尚左、尚右并不十分明显,对此我们应立体化、多维度地看待。对于古代中国的尚左尚右问题,首先要明确左与右不是在任何时候都有尊卑之别,其次要看是在什么领域,还要看是在什么历史时期。进一步思考,制度层面上的改变是显性的,而文化、价值或心态层面上的改变则是相对隐性的,二者的改变幅度往往不相适应。在讨论某一具体问题时,我们往往会忽视它产生的原本面貌。“礼”究竟为何而产生?文献典籍告诉我们:“礼之所尊,尊其义也。失其义,陈其数,祝史之事也。”
②这是礼形成的原由。《史记》太史公曰:“余至大行礼官,观三代损益,乃知缘人情而制礼,依人性而作仪,其所由来尚矣。”
③首次执行于汉七年十月的礼仪乃“采古礼与秦仪杂就之”。
④美国人类学家之父鲍亚士(Fransboas,1858-1942)说过,文化现象“越复杂,它们的规律就越具特殊性,想建立一个适用于任何地方的任何事例,并能解释它的过去与预测未来的概括性的结论是徒劳的”。
⑤尚左与尚右广泛分布于吉、凶、***、宾、嘉诸礼,在日常生活中诸如衣、食、住、行方面表现多样,体现了多视角的古代中国文化。
⑥本文即是在此基础上对某一特定时间所做的考察,也是对前人研究的一点补充。分析问题,要做到因人、因时、因事、因地置宜,不可笼而统之。
转载请注明出处学文网 » 古代社会生活尊卑的体现方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