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堂倌”这个台词,已经多年没听人说过。它是我国传统餐饮业中最为主要的行当之一,宋孟元老《东京梦华录》中曾有详细记载。从60年代中期至今,它已被大堂经理、服务员等称谓所代替。但它在中国烹饪历史的长河中所起的作用及价值以及文化积淀,源远流长。就连现在网络时代一些及服务用语及模式,均源出自堂倌或响堂文化的传承。所以,我们有必要对对我国餐饮服务行业中“响堂文化”进行挖掘和研究,让“响堂文化”这个古老的服务业文化发扬光大、创新传承。
一、堂倌及响堂文化的含义、种类及主要价值
堂倌,也称跑堂的,分内堂和外堂,是过去对饭馆招待员和送菜员的称谓。这种叫法一直延续到20世纪五六十年代。那时的饭馆前堂(今天的前厅)没有收银台,也不张贴菜谱及价格表,只有一两个堂倌在门口吆喝叫卖,招呼来人。堂倌头戴小白帽,上穿白衣衫,下穿青布大裆裤,腰系蓝围裙,右肩上搭一条大块抹布,腰间挂个皮筒,内装大把筷子,一副干练的样子。顾客刚到门前,堂倌就揭起门帘,满脸带笑地迎上去,一声“里面请”。随客人走到空桌前,拉开凳子让座,同时吆喝着“上菜、沏茶”等。这时就有提壶端碗的服务生来为客人倒茶,堂倌一边抹桌摆筷,一边就地询问客人所需的饭菜,如是常来的熟客,就知道客人点什么。要是初来的客人,这时的堂倌就要察言观色,从来人的衣着打扮,估摸来客的情况,报上相应的饭菜。要是大主顾,堂倌就要从菜到汤、饭及店内拿手的菜饭以顺口溜形式细数一遍。一经客人选定后,堂倌就立即向后堂(厨房)以吆喝声报上菜名。这种吆喝声、抑扬顿挫、押韵流畅。拟说拟唱、悦耳动听、极富节奏感。如河南名菜炒腰花,起声为:“哎……,炒腰花,像刺猬,扑扑楞楞像鲤鱼,好像鲤鱼跳龙门,流水芡,走马汁,谝谝老师的好手艺”等等。后堂的厨师依所报的菜名尽快出勺。饭菜做好后,厨师则以有节奏的炒勺敲击提示堂倌端菜。客人吃好后,堂倌马上吆喝报账及送客声,如果饭馆是自家的,堂倌直接收钱,如果是几个人合伙的,则由前堂门口柜上收钱,同时计入他的卡片,等到拉堂(即下班)后,再与收钱人对清当日的饭菜账目。
在饭馆的生意中,堂倌既是饭馆的门面,又是顾客的第一接待人,其服务态度如何,决定着顾客是否愿意在此就餐。所以,过去在勤行中常说的“一堂、二柜、三厨”是有一定道理的。饭馆业主就特别重视堂倌的人选。一般来讲,当堂倌首先要“堂”清,就是熟悉所经营的饭菜品种和加工制作过程,能熟练地向顾客进行介绍。要求语言表达流畅,口齿伶俐,算账准确,报账迅速,端饭菜平稳不倒汤漏菜,摆菜收菜手脚麻利,态度和蔼,周到服务。如果堂倌的“堂”不清,饭馆运作就可能乱套。其次还应具备以下条件:第一,要有热情的态度。进门有迎声,出门有送声,时刻面带微笑,让客人感到亲切和蔼。第二,要善于察言观色。客人落座后看你,可能是要点菜或倒水,用餐时看你,可能是对饭菜有什么意见或要求;即将吃完看你时,可能是要面汤或还点些什么。总之,堂倌不能因为给客人上齐菜后了事,而要做到手闲眼不闲,时刻留意进门的客人和正在用餐的客人,时时准备为之服务。第三,是思路敏捷,记忆力好。每逢节假日,客人会分外多,一次可能同时接待好几拨人,这就需要记住客人桌子和所要的饭菜数量及每桌客人的食俗爱好等,以免出现差错。第四,要有总揽全局的眼光。作为堂倌,不能只着眼个人的分内事,而要着眼整个饭馆的工作运转。还要当好客人的参谋,特别是对生意人,在点菜上要做到详而不厌、重点突出。第五、有端盘平稳的功夫。比如,双手能端五六盘菜式、七八盘炒面,走路轻快,手中的盘碗平稳。
总之,堂倌依靠自己过硬的本领,对饭馆运营中起着不可估量的作用。
二、中国餐饮业对历史响堂文化的传承、现状及缺失
随着社会的进步和经济的发展,堂倌行业已经永远消逝在历史的长河中,但这一行业形成的响堂文化却传承至中国餐饮各个行当之中。现在无论是装修豪华、富丽堂皇的五星级酒店,一般社会饭馆、快餐等,其前厅经理无不传承着过去响堂文化的痕迹。现代化企业的服务,在沿袭着历史响堂文化的同时,也不时表现着服务的缺失。笔者一次去饭店,看到邻座一带小孩的食客,一不小心摔碎了一只汤匙,结果让客人照价赔偿。这在过去,饭座不小心摔了瓷器家伙,就是整堂细瓷,也不许堂倌说二话,赶紧拿笤帚把碎瓷扫走,还得赔笑脸问客人割伤手没有,这就是勤行留下来的规矩。改革开放以来,我国餐饮业发展迅速,大小餐馆如雨后春笋,应运而生。但前厅服务(堂倌)明显缺失,现在,找一个优秀的前厅经理比优秀厨师难得多。有些饭馆只重装潢,不重服务;只重宣传,不求实际。前厅经理只求面貌姣美衣着入时,斟酒上菜都不是地方,应对进退,也认人看着听着别扭。总之,现在的餐馆,能把装潢广告费拿出来,好好培训一下前厅服务,学一点历史上堂倌的一技之长,传承一下响堂文化,比什么宣传的效果都能立竿见影。
三、现代化餐厅服务借鉴响堂文化的思考
随着时代的变迁,现代文化餐饮服务业已进入网络电子商务时代,一些高科技手段的服务设施应运而生,但无论怎么变迁,服务的宗旨从来都不会改变。进门请,出门送,客气话对付,哪家餐馆都能做到,但这种程序上事儿,不叫真服务,真正的服务得以从内心做起,做到特色化服务。这就要借鉴过去响堂文化的精髓。比如,现在确实有很多同行在探讨海底捞的服务,认为那样从头到脚的到位服务确实不错,有的还效仿照搬。北京的东来顺,百年老店,其历史、特色、文化与海底捞完全不同,怎能拿来就用呢?如把东来顺门口也放上沙发,等位的客人进来先座在沙发上享受修脚、擦鞋服务,看上去很周到,但老顾客到来的第一反应是,这还是东来顺吗。所以,现代服务也要有自己的特色和文化。我曾听中国烹饪协会副会长冯恩援老师讲述过他在80年代经历的一件事,让他至今难忘。
那天晚上8点30分,有外宾打车到了冯会长当时所服务的餐厅门前下车,给车钱的时候司机发现对方给的是美元,没法收取,几个外国人跟出租司机发生了争执,语言不通,谁也说不明白。店里的大堂经理发现这件事儿以后,立刻上前劝解,自己掏腰包付了出租车费,并把几位外宾请进了店里。用过酒菜,外宾没有人民币付账,大堂经理告诉他们,让几位食客现在就可以离开,等什么时候有了人民币,送来就是。当时几个老外特别感动,当晚10点30分就把钱送了回来。除了饭费、车费,人家还要给小费,大堂经理拒收了小费,跟几个外国人交上了朋友。整件事体现了服务的学问,几个外国人一抹嘴走了,还能不能回来,作为合格的大堂经理,一眼就能看出来,除了眼力,还得有魄力。在服务中,这也是重要的功底之一。
总之,一个成功的大堂经理,细究起来,这里面涉及到社会心理学、公共关系学、大众营销学等新学科的应用。但这些新科学的实践和应用,早被精明的过去的堂倌运用得淋漓尽致、游刃有余。只是那时候没这么多名称而已。所以,现代化餐厅的服务除了运用现代化网络服务外,应真正地从思想上、心理上去研究历史上堂倌及响堂文化的精髓,对响堂文化进行挖掘、整理、传承与应用,融入现代餐饮服务文化之中。这就需要我们现代餐饮服务行业进行思考与探讨,让餐饮行业这个古老的响堂文化古为今用,传承创新。
转载请注明出处学文网 » 浅谈我国餐饮行业的堂倌及响堂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