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 20世纪90年代之后,利益相关者理论逐渐完善和发展。企业要对利益相关者开展伦理管理,以德治企。以“双赢”策略处理与其利益相关者之间的关系。对内赢得员工的忠诚,建立良好的员工关系;对外赢得公众支持、顾客满意、投资者青睐和供应者信任。
[关键词] 企业伦理;利益相关理论;社会责任
[中***分类号] F270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1003-3890(2007)07-0047-03
一、企业伦理研究的进展
企业伦理(Business Ethics)问题是20世纪60年代以后管理学研究的一个热点问题。由于过分地追求所谓的利润最大化,企业经营活动中以次充好、坑蒙拐骗、行贿受贿、恃强凌弱、损人肥己等违反商业道德的行为,在世界各国都不同程度地存在着。
然而,20世纪90年代以前的企业伦理管理的研究存在着“注重现象,难以深入”的弊端。对于企业伦理管理的理论和实践来说,长期以来都面临着这样一个最需要回答、又最难回答的问题:企业生存的目的不就是为了追求利润最大化吗?企业只要守法经营就可以了,别人的利益关我什么事?企业又不是个人,对谁讲伦理道德?也就是说,虽然企业伦理问题自20世纪60年代以后就开始引起学术界的广泛关注,企业也开始注重伦理建设,但长期以来都缺乏一个完整的理论框架来指导企业伦理建设的实践,企业的伦理管理甚至没有明确的对象和目标。
事实上,关于企业伦理的问题经历了一个从逐步显现到备受世人关注的过程;随着社会的发展,伦理道德的范畴在不断地变化,伦理管理的内容也在随之改变。20世纪五六十年代,西方企业开始普遍接受对企业员工的“社会人”假设,诸多不合人性的管理方式开始被认为是不道德的;20世纪70年代以后,欧美等国企业开始对“社会公正”、“消费主义”等问题予以重视;进入20世纪80年代后,地球环境的恶化使企业对其“社会责任”问题有了更加清醒的认识,那些破坏自然生态环境的企业行为遭到了人们的唾弃。20世纪90年代初期,弗里曼(Freeman)、布莱尔(Blair)、多纳德逊(Donaldson)、米切尔(Mitchell)、克拉克森(Clarkson)等学者的共同努力使利益相关者管理理论逐渐开始引人注目,形成了较为完善的理论框架,并在实际应用中取得了丰硕的成果。
二、利益相关者与企业的关系
所谓利益相关者(Stakeholder)是从股东(Stockholder)一词套用而来的概念。股东作为企业股份的持有者(Shareholder)对企业具有所有者权益,企业的每一项活动都与股东利益相关。由此扩而大之,当代西方企业伦理学家把凡与企业产生利益关系,从而与企业发生双向影响的个人和团体,包括股东、雇员、顾客、供应商、零售商、社区及***府等,都视为企业的利益相关者。在传统企业管理理论中,这些个人或团体都是从企业环境或外生变量的角度被定义的,因而多被排除在企业管理的视野之外。然而在现代西方企业管理理论中,这些个人和团体则被视为企业的构成要素或内生变量,被纳入企业管理的范围。公司的利益相关者的观点从另外一个角度思考公司是什么,并且从利益相关者的角度思考公司应有的经营方式。
现代西方管理学界对利益相关者的定义大体有两种:一种认为“利益相关者是环境中受组织决策和***策影响的任何有关者”。此定义强调企业对利益相关者的单向影响;另一种认为“利益相关者是能够影响企业或受企业决策和行为影响的个人与团体”。此定义强调企业与利益相关者的相互影响。在当代西方企业管理学和伦理学的著作中,越来越多的学者倾向于后一种定义,即要求把企业与股东、顾客、社区和***府等关系,作为相互内在、双向互动的关系,纳入广义的企业管理范围。
在研究者看来,利益相关者的上述权利具有复合性质,即每一类利益相关者都拥有大于一种类型的权利。同时,利益相关者的每一种权利对企业的决策和行动,都有可能产生支持或抵制,积极或消极的不同影响。这一切,都向当代企业的管理者提出了新的挑战,要求管理者必须有回应这些不同权利和要求的能力与技巧,承担起对利益相关者的责任和义务。
三、企业要对利益相关者开展伦理管理
企业经营是一种合作活动。企业离不开所有者、员工、顾客、供应者、社区、***府、公众的合作与支持,甚至也离不开竞争者的存在。后者也希望从与企业的合作中得到好处。企业管理者必须清醒地认识到,企业决不是游离于现实生活之外的一个产品加工器,企业经营时需要与各种社会成员打交道,当然要讲伦理道德。具体来说,企业要想真正做到关注利益相关者要求的伦理管理,必须认真开展以下工作:
1. 将企业的合法收入及时在股东、债权人、供应商之间合理分配,不拖不欠,形成良好的企业信誉。企业像人一样,也有着自己的性格、气质、个性、风貌和品德,企业要在市场立足,首先要有信誉,这是企业伦理的第一体现。
2. 尊重员工,创造人道化的工作环境。道德经营要求现代企业对待员工决不仅仅是支薪了事,还需要给员工提供符合安全和卫生要求的工作场所,制定公正公开的奖惩制度,公平地对待每一位劳动者,为每一雇员提供广阔的生存和发展空间,不搞任何形式的种族、性别和工种歧视。
3. 真正将消费者满意视作企业销售产品的最高目标,决不欺瞒消费者。“顾客是上帝”已经成为了许多企业管理者的口头禅,但能否言行一致,则有赖于良好的道德观和高度的责任心。伦理化经营的企业对于坑蒙拐骗、制假贩假的行为是嗤之以鼻的。
4. 保持与相关媒体的良好合作关系。如果万一出现了管理纰漏,对社会其他成员造成伤害时,则决不推诿,要真心实意地致以歉意,并尽力为相关者弥补损失。正如一个有道德修养的人在犯错误后会主动地向受到伤害的人赔礼道歉、给予适当地赔偿一样,企业经营也是如此,与公众坦诚相待的企业才会受到尊重。
5. 在力所能及的情况下积极从事慈善事业,回报社会,树立健康的公众形象。据统计,1988年美国365家公司向教育、社会保健服务、公益和社区活动、文艺和艺术以及其他部门共慈善性捐款16.46亿美元,1989年333家公司捐款18.2亿美元。在中国,为富不仁始终为中华民族文化所不齿,只有将自身的经营行为融人到社会发展的潮流之中,并主动为社会解难分忧的企业才可能真正实现道德化经营,并获得长远的发展。
6. 维护生态环境、注重可持续发展。当前,全球环境问题日益成为人们关注的焦点,随着许多企业掠夺式的发展导致自然资源急剧减少,环境受到严重污染,土壤退化、全球变暖等问题不仅仅已经开始影响着人们的生活,而且还对人类后代、非人物种的生存构成了威胁。企业作为破坏环境的“罪魁祸首”,必然要对其负责。以德治企要求企业在解决环境问题上发挥更加主动积极的作用。
四、卓越的伦理与“双赢”的效果
从企业与利益相关者的关系看,可能有的策略有:赢/赢、赢/输、输/赢、输/输、赢/输或赢五种。在合作活动中哪一种策略最佳呢?斯蒂芬・R・柯维认为双赢(赢/赢)是惟一可行的方案。“从长远看,如果双方不能都赢,就会都输。这就是为什么在相互依赖的状态中双赢是惟一正确选择的理由。”
从短期看,采取赢/输或赢/输或赢策略能获得好处,而从长期看则是下策。这是因为谁也不想输,短期的输或许还可以承受,但看不到赢的输是谁也不愿持续下去的。这时输的一方就会脱离合作关系。而且,礼尚往来乃人之常情,以德报怨,以怨报德都是极少数。与企业打交道的虽然有个人、群体、组织,但群体、组织也是由人组成的。企业维护合作者的利益,后者自然会投桃报李。如果企业只顾自己赢,不管合作者的输赢,或者以合作者的损失为代价来换取自己的利益,则会受到不同形式、不同程度的报复。
对合乎伦理地对待企业利益相关者的重要性,强生公司董事长、首席执行官詹姆斯・贝克有过精辟的论述:首先,我相信,与我们有重要合作关系的人对信任、诚实、正直和道德行为有深刻而强烈的需求;其次,我相信,企业应该努力满足所有利益相关者的这种需求;最后,我相信,总体而言,那些最能始终不懈地坚持道德行为的企业比其他企业更能取得成功。
1. 公众支持。被誉为“日本企业之父”的涩泽荣一认为,只要对国家公众有益的事业,必定可久可大,应该出于“义”的考虑去做,即使目前有所亏损也在所不辞。而对国家公众无益的投机之利,必不久远,而不应该出于私利去考虑。涩泽荣一积其一生的经营实践,悟出了走向成功的道理:工商业必须以追求自己的利润为前提,但工商业在追求自己的利润时,不能只考虑自己的利益而损害他人和社会的利益,否则就会遭到世间的怨恨,企业也不可能长久获利。因此,为避免工商业损害社会的利益而遭怨恨,就必须用道德来规范其谋利的行为,在确信其行为合乎道德的情况下,才放手去追求利益。
2. 顾客满意。卓越伦理体现在企业与顾客的关系上,就是真诚地为顾客着想。为顾客着想意味着站在顾客的立场上研究和设计产品,了解顾客需求、引导顾客需要、满足顾客需要。为顾客着想,就不会把提高质量仅仅看做是增加利润的手段,而是企业对顾客应尽的义务,才会自觉抵制利益的诱惑,不做假冒伪劣、以次充好、偷工减料的事情,真正把质量当回事。为顾客着想,就不会漫天要价,而是通过想方设法降低成本,既给顾客带去实惠又给企业创造利润。为顾客着想,才会尊重顾客,真诚地为顾客服务,解除他们的后顾之忧。
3. 投资者青睐。投资者更愿意把资金投向有社会责任感的企业。2001年7月10日,伦敦股票市场推出了“环境稳定、股东关系良好、支持人权”为指标的道德指数后,投向有社会责任感的公司的资金是以往的4倍。研究表明,之所以如此,是因为有社会责任感的企业有更好的经营业绩和更多的投资回报。而投资者的青睐,又进一步加强了这些企业的实力,促进其成长。
4. 供应者信任。资金、原材料、零部件供应者愿意与信得过的企业打交道。因为与这些企业做生意,风险低,效率高,作为一种回报,供应商愿意以比一般公司低的价格供应质量可靠的货源,并及时送达。银行对信誉好的企业往往会放宽贷款条件,降低贷款利率。怎样赢得供应者的信任?诚实守信、互利互惠是赢得信任的基础。
不难看出,卓越伦理对内有利于使企业赢得员工的忠诚、拥有高素质的员工、建立良好的员工关系、激发员工的工作热情、实行卓越领导;对外有利于赢得公众支持、顾客满意、投资者青睐和供应者的信任,树立良好的企业形象,而这些无一不是竞争优势的重要来源。
[参考文献]
[1]斯蒂芬・P・罗宾斯.管理学[M].北京:人民大学出版社,1997.
[2]孙蓓.企业社会责任新探[J].商业研究,2004,(9).
[3]赵德志.现代西方企业伦理研究进展[J].哲学动态,2004,(7).
[4]丁瑞莲.金融发展的伦理基础[J].山西财经大学学报,2006,(6).
转载请注明出处学文网 » 利益相关者与企业伦理关系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