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本文依据地质科学中的地层学、岩石学、构造地质学及地下水动力学的基本理论,结合多年的找水工作经验,结基岩区地下水寻找方法进行了研究,得出了如何通过综合分析,科学、合理的确定井位。
【关键词】地下水;基岩;井位;方法
作为一个水源地,从水文地质学方面,一般必须具备两个基本条件。第一要有一个蓄水构造;第二要有适当的补给水源。蓄水构造就象一个装水的容器,没有容器不能装水,也就是说没有蓄水构造就不能蓄存地下水;如果只有蓄水构造而没有适当的补给来源,这个蓄水构造不是没有地下水就是地下水有限,不能形成有价值的水源。这两个基本条件必须同时具备,缺一不可,而基本条件是多方面因素共同构成的。因此,找水时应围绕两个基本条件,掌握与其有关的几个要领。
一、地质地貌调查
1、地层岩性 对找水范围内出露的地层岩性、厚度、裂隙发育程度、含水层与隔水层等等情况,要做认真调查分析。
2、褶曲 一般大的褶曲不易观察到全貌,而是通过测绘地层岩性逐渐认识分析出来的;小的褶曲常在野外直接观察。观察的内容是:褶曲形态、核部与翼部的地层、岩性特征、褶曲轴的产状,断层、岩层裂隙发育程度以及它们所处在褶曲的部位。
3、断层及岩脉 测量断层宽度、断距、产状、描述破碎的特征,充填物成分、结构、胶结程度,以及两盘岩性和裂隙发育程度等。岩脉的厚度、延伸长度、岩脉性质及与围岩的接触关系,接触与脉壁裂隙发育程度等等。
4、地貌 首先要了解找水范围所处大的地貌单元,然后观察有无河流通过。若有河流通过,应注意河床高度、阶面宽度、阶地类型。松散岩层岩性、结构、厚度等。没有河流要注意沟谷情况,了解排泄基准面以及地层岩性。地质构造与地貌的关系。
二、寻找蓄水构造
寻找基岩地下水,必须找蓄水构造。找到蓄水构造,实际上就等于找到了地下水。为此要对找水范围内进行详细的地质地貌调查研究和鉴别,观察是否起蓄存地下水的作用,特别是对组成蓄水构造的三个基本要素,要详细研究。在不同岩石分布区,由于地质地貌条件不同常常形成不同的蓄水构造类型。
三、调查研究补给来源
如果找到了蓄水构造后,还要调查补给来源。为了查明补给来源,必须了解水文地质单元的范围和边界条件。补给区、迳流区、排泄区的位置、补给来源和补给途径方式等。特别是对蓄水构造的补给条件要做详细地调查研究。在弱透水岩层分布区,要注意了解控水地形;在强透水岩层分布地区要注意了解控水构造、根据控水地形和控水构造来认识基岩地下水的来龙去脉。找水时,如果忽视补给来源,有时就会得不到预期的效果,如某县在透水性较强的中寒武纪统张夏组灰岩中打井,井位选在断层上盘,为张夏组上部,穿透张夏灰岩后,打入徐庄组终孔。井深300多米,岩芯破碎、岩溶发育,钻进时漏水严重,有良好的蓄水空间条件,但成井抽水时,水位下降很快,长期不能回水,出水量很少,查明原因是在井位上游方向分布有泰山群的片麻岩、混合岩、花岗岩等弱透水岩层,补给来源很差,该井效果不好。所以找水时,要仔细研究补给条件。
四、井泉调查
在找水范围内的井泉都要进行调查,对于井要了解井深、井径、水位埋深、水量水位的变化情况等;对于正在施工的大口井,要仔细观察岩石的产状、岩性、裂隙或发育程度等;对于泉要了解泉水出露条件,分析形成的原因。
五、找水的主要经验
1、在透水岩层中找不透水层、在不透水层岩层中找透水层
在大面积强透水岩层分布地区,因为岩石透水性强,浅部又缺少隔水层,地下水很容易散失或深处渗流,地下水位埋藏太深。这就是强透水岩石分布区缺水的根本原因。所以在这样地区寻找地下水就要在浅层找到隔水层或隔水体,有了隔水层就能阻止地下水的散失,形成蓄水构造。可分为两种情况:一是浅层埋藏有水平或近水平的隔水层,使地下水不能向深处渗漏,形成埋藏较浅的上层水;另一种是在地下水流的下游存在有横截地下水流的阻水体,形成阻水型蓄水构造。
在大面积不透水层和弱透水层分布地区,缺水原因是缺少强透水岩层,即缺少蓄水空间条件,而隔水条件一般都具备。在这种情况下,就要寻找相对的强透水层,在适当的水位条件下,一般都有地下水。
2、软中找硬、硬中找软
软中找硬,硬中找软,也称柔中找脆,脆中找柔,这是一利用岩性找水的经验,但必须考虑地形地貌、地质构造是否有利于补给。所谓“软”或“柔"是指柔塑性岩石,裂隙不发育;所谓“硬”或“脆”是指硬脆性岩石,裂隙比较发育。
3、可溶岩中找不溶岩、不溶岩中找可溶岩
可溶岩是指碳酸盐类地层,一般透水性很强;不溶岩是指不具可溶性质的其它岩层,它们的透水性比可溶性岩弱。在两者接触面上,岩溶往往很发育,具备很好的含水空间条件。其下若是不溶岩层,双方组合构成蓄水构造。所以,在大面积可溶岩层分布地区,要寻找不溶岩层。
4、整中找碎、碎中找整
就是在比较完整无裂隙的岩层中,寻找裂隙发育带或断层破碎带;就是在破碎岩石中寻找不破碎的岩层。
5、背斜找谷、向斜找轴
背斜构造形态不利于地下水汇集,但大多数的背斜顶部的岩石被侵蚀―剥蚀掉,而且沿着轴部发育成背斜谷。背斜谷有两个特点,一是岩石的张裂隙发育,具备良好的含水的空间条件;二是两个翼部出露面积一般较大,地形又是谷地,有利于汇水和补给,地下水补给来源较为充沛。所以,在背斜构造中找水要找背斜谷。
向斜构造形态有利于地下水汇集,一般在向斜的轴部是汇集的中心,在适宜条件下,可有承压水。若有适当的地质条件配合,其含水条件更优。如向斜底部若是胶结不很好的砾岩、砂砾岩等组成,这种岩层即使在轴部埋藏很深,其含水空隙依然发育,可以蓄存地下水,所以在向斜找水要注意轴部。
6、畅通中找拥塞、分散中找集中
地下水含水层在含水层流动如果流动的通道越来越好,则地下水容易排泄,不易蓄存;如果迳流通道越来越不通畅,则岩石中的地下水就会拥塞而蓄积起来,抬高水位,埋深变浅。拥塞的原因可能是岩石裂隙发育程度减弱,也可能有阻水岩体存在或者过水断面减小等等。所以,在地下水流由通畅到不通畅的地方,都能产生地下水拥塞现象,只要有拥塞就能积存富集地下水。
分散之中找集中,就是在地下水埋藏分布比较分散的地区,寻找比较集中的地方。山丘区地下水分布很不均匀,它象地表水一样,在一定的条件下,分散的小河流可汇成较大的集中水流。寻找地下水就是要寻找地下水流集中的部位。一般说来,地下水流集中部位,可以在地形、岩溶、地质构造等方面反映出来。如各种蓄水构造是地下水流集中的地方,汇水地形的低洼处是地下水集中的地方等。
六、综合分析、确定井位
通过上述各项工作调查,特别是地质调查,必须配合物理工作,互相校验。将获得的地质、水文地质、物理曲线等资料进行对照经验认真仔细地分析整理和周密的思索,去粗取精,去伪存真,确定出当地的相对含水层,相对隔水层,分析它们的组合关系及补给条件,选择富水地段,最后确定井位和井型。
转载请注明出处学文网 » 基岩地下水寻找方法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