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中华民族的最终形成,经历了一个“汉化”、“胡化”的融合过程,魏晋南北朝是我国民族融合最为激烈和突出的时代,融合体现在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汉化”固然是发展的主流,但胡族对汉族的影响同样不容忽视,特别是在服饰、饮食上,汉族就有明显“胡化”趋势。
关键词:北朝;胡化;融合;服饰;饮食
中***分类号:K8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0992(2010)08-0314-01
“胡化”问题,在众多历史朝代当中,表现最为突出的就是北朝时期。在这个时期我们能很清楚地看到汉文化这一主流文化所起的同化作用,但此时北方游牧民族已入主中原,杂居于汉人之间,在空前的民族融合下,他们的文化习俗与汉族文化进行了充分的交流和相互渗透,这使得来自非汉族文化的巨大反馈作用,即所谓的“胡化”现象日益显现。它体现在当时人们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尤以服饰、饮食最为引人注目。
先从时人的衣着装束说起。服饰,民族传统文化的象征,就象当今中国的各少数民族,不论其汉化的多么严重,即使移居之后一些生活习俗、礼仪风俗都被其遗忘,但大多都保留有其鲜明民族特色的服饰。魏晋以前,人们或著上襦下裳,或著袍、衫等长衣服,著裤也仅为腿部保暖之用。北朝时可以说是因“胡化”影响,衣着向上衣下裤发展的转折期。北魏时,孝文帝在服饰改革上采取了一系列的行动,“十年(486)春正月癸亥朔,帝始服衮冕,朝飧万国”,甚至也曾明令禁穿胡服,用强制的手段要求人们改着汉人服饰。当然其目的很明显是想加速民族融合,巩固其统治基础,弥合“夷夏之别”。但事实的发展是否符合他的预想呢?屡禁不止暂且不说,直到东魏时期,史载这样一段对话:侯景曾问:“与人论掩衣法为当左,为当右?”尚书敬显俊曰:“孔子云:‘微管仲,吾其被发左衽矣。’以此言之,右衽为是”王反对说:“国家龙飞朔野,雄步中原,五帝异议,三五殊制,掩衣左右,何足是非。”①这段讨论说明了北朝时人认为胡服、汉服杂用均可的一种观念,二者在日常生活中的地位几乎上升到了同一高度,胡服已为北地汉人所接受,在服饰方面不可谓不是一种明显的“胡化”。北周君臣“平时常服或杂胡服,而元旦朝贺,即服用摹拟礼经古制之衣冠。”②北齐文宣帝高洋曾“散发胡服,杂衣锦彩”③。君王、大臣尚且如此,更何况百姓乎?他们统治下的人民更是没有任何约束,胡服流行程度可想而知。此恰恰又是上述观点的两条明显有力的例证。更有甚者,连萧梁陈庆之,在他北伐之际,亲见北方富庶、繁华,尤其是当时洛阳“礼仪富盛,人物殷阜”,他因此而仰慕北朝文化,以至于回江南后“羽仪服式,悉如魏法。江表士庶,竞相模楷,褒衣博带,被及秣陵”。④由此可见,胡服竟对敌对的南方***权中的士庶阶层产生如此之大的影响,北方在服饰方面的“胡化”,便可推知一二了。女子的服饰也受胡服影响,南北朝时期的妇女日常穿着,是上身着襦、衫,下身穿裙子。但是下层妇女为了劳作方便穿裤褶服。裤褶在北朝妇女中更为流行,山西太原北齐张肃墓出土的女侍佣即著右衽宽袖大口裤褶。《西河记》曰:“西河无蚕桑,妇女以外国异色锦为裤褶。”到了隋唐以后,十六国北朝胡服的影响更加深远,汉族“上衣下裳”的服饰主流逐渐被其演化成“上衣下裤”,并逐步在汉族人民当中得到普及。
在饮食方面,五胡入主中原之前,西晋统治下的北方广大地区,一般家庭平日的饮食主要为素食,“灌圆鬻蔬,供朝夕之膳;牧羊酤酪,俟伏腊之费”⑤,这是当时北方人民饮食生活的真实写照,说明以粮食和蔬菜为主的饮食结构是当时较为普遍的风俗,也符合当时以农耕为主的生产方式。到了五胡十六国时期,胡族***权带来的西域文化传入中国,他们的饮食文化也随之而来,使北地饮食结构发生了重要变化。北方各少数民族所处的生活环境与北魏鲜卑族大致相同,“悲平城,驱马入云中。阴山常晦雪,荒松无罢风”⑥,因此他们的饮食习惯也大体一样,食肉饮奶酪为其基本特征,当他们所建立的***权统治北方地区之后,受中原汉文化的影响,大多抛弃了主要靠畜牧业生产的游牧生活,但这一切并不能改变他们“人食畜肉,饮其汁”的饮食习惯,反而让汉族受到影响,对自身饮食结构作出了调整。当然我们要肯定的是汉地农耕所得作物粮食和蔬菜对各少数民族饮食搭配的改善和重组,同时也不能忽视西域饮食文化为胡汉饮食文化融合所做出的重大贡献。于是,酥油和汉族的茶饮相结合而成的酥茶或奶油茶便成为两种饮食相互融合、改良的典型例证。在当时的北中国由于少数民族统治者食物以肉、酪为主的习惯,影响到了与之关系密切的中原汉世家大族的日常饮食,进而带动北朝广大地区的饮食观念发生了变化,***、肉成为各族人民都喜好的食品。崔浩著有《食经》一书,可以说《食经》就是当时北方名门大族崔氏、卢氏、郭氏、柳氏等家族饮食经验的总结。虽时至今日保存下来的只有崔浩的《食经序》,但从中我们也可以看到《食经》撰写内容方面的一些踪迹,例如食物的材料、菜肴的烹饪等。“余备位台铉,与参大谋,赏获丰厚,牛羊盖泽,赀累巨万”⑦,从崔浩家富有牛羊来看,其饮食模式当为典型的北方风味。王肃奉魏后,开始“不食羊肉及酪浆等物,常饮鲫鱼羹,渴饮茗汁”,可数年后在殿会上,“食羊肉及酪甚多”,孝文帝不解,肃答曰:“羊者是陆产之最,鱼者乃水族之长。所好不同,并各称珍。”⑧由喜食肉、酪这种饮食习惯在短短几年当中对王肃的改造,就可推知一般,确实胡族的饮食文化对汉人饮食变革起了不小的作用,使世人产生了汉胡饮食并重的观点。这种变化发生在南朝即可体现为东晋王导喜吃奶酪,王羲之爱吃胡饼,沈约被赐酥油,南齐虞《食珍录》所载烹饪名物“刘效仪曰:邺中鹿尾乃酒肴之最”⑨等等。胡饼、奶酪、胡饭等少数民族饮食,经历魏晋以后,成为南北汉族人民喜爱的┦称贰*
到了隋唐时代,匈奴、羯、氐、羌、丁零、乌桓、鲜卑等族已经完全融合在作为统一国家中主体部族的汉部族里了。虽然汉族在此融合中处于主动地位,但我们不妨换位试想一下,这些胡族既已融入汉部族,其挥之不去的那些民族中所固有的特质,如风俗习惯、生活方式,在汉族内部又能发挥何种作用呢?其结果当然是不言而喻的。然而历史用确凿的证据,显示当时北方民族融合经历了一个迁徙、杂居、联姻、相互融合的历史过程。在此过程中,是胡人汉化,及与此同时的汉人胡化,这两条线索共同推进了北方民族融合的发展历程。
おげ慰嘉南祝
[1]北齐书・王传 [M].北京:中华书局,1974.
[2]陈寅恪,.隋唐制度渊源略论稿・礼仪 [M].北京:中华书局,1963.
[3]北齐书・文宣纪 [M].北京:中华书局,1974.
[4]洛阳伽蓝记・孝义里条 [M].北京:九州***书出版社,1999.
[5]晋书・潘岳传[M].北京:中华书局,1974.
[6]魏书・祖莹传[M].北京:中华书局,1974.
[7]魏书・崔浩传[M].北京:中华书局,1974.
[8]洛阳伽蓝记校注・城南正觉寺条 [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78.
[9]南齐书・虞传[M].北京:中华书局,1974.
转载请注明出处学文网 » 由服饰\饮食看北朝“胡化”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