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鲁迅是中国文学史上一个划时代的作家。其中非常引人注目的就是他的小说。鲁迅自己曾经说过,他写小说的目的,是“‘人生’,而且要改良这人生”,所以,他的取材,“采自病态社会中的不幸的人们,意思是在揭出病苦,引起疗救的注意”,为了达到这个目的,鲁迅在艺术手法上可谓是多姿多彩,而他的小说最大特征就在于讽刺性,本文试就他小说中的讽刺艺术谈一些粗浅的看法。
【关键词】小说;讽刺艺术;表现手法
鲁迅是一名伟大的讽刺作家,这和当时特定的历史时代是分不开的。他的伟大之处就在于他将对社会的看法融入了自己的小说之中,他的讽刺艺术的卓越成就即在于通过形象的描绘,反映出社会的动荡和某些重大的方面。
1 鲁迅小说中讽刺艺术的形成
鲁迅小说的讽刺艺术既有鲜明的时代特征,同时又与中国的、外国的优秀文学遗产有着内在的深刻联系。鲁迅自己也说过,他在小说创作的准备阶段,曾看了百来篇外国作品,并从中得到深刻的启示。在鲁迅一生的艺术实践中,始终没有把自己与世界文学隔开来。在中国古典文学和外国文学的影响下,他将悲剧艺术与喜剧艺术、讽刺与幽默有机地融合在一起,形成自己独特的讽刺艺术。
2 鲁迅小说中讽刺艺术的表现手法
鲁迅小说的讽刺表现手法灵活多样,夸张、白描、对比等处处见锋芒,讽刺的语言更是诙谐幽默、尖锐泼辣,令人赞叹。
2.1 夸张背后实含讽刺
在《阿Q正传》中,几乎全篇都贯穿着夸张的手法,它像显微镜般,把事物的本质更加凸现出来。最末一章《大团圆》就是一个典型的例证。阿Q临终时在法庭上画圈,更使人啼笑皆非、笑与泪俱涌。这些夸张而带有漫画式的讽刺之笔,把阿Q描写得栩栩如生,使读者如见其人,如闻其声,声色态齐俱。阿Q无端被捉,糊里糊涂被人押着画押,他不但不申述自己的冤枉,反倒羞愧自己画押时圈画得不圆,这种惊人的麻木和愚昧是何等可笑,又是何等可悲。鲁迅曾说:“悲剧将人生有价值的东西毁灭给人看,喜剧将那无价值的撕破给人看。”他在将阿Q人生无价值的东西撕破给人看的过程中,将喜和悲,笑和泪,哀和愤交织在一起,组成了一幕幕带有喜剧色彩的大悲剧,使人不得不在经历一段喜,悲交加的感情风波后又燃起愤怒的火焰。在这里,夸张和细节描写,展现了人物丰富的情感,跌宕起伏的变化,把讽刺意味刻画的淋漓尽致。
2.2 白描中暗含讽刺
白描本是国画的一种基本技法,指的是不着颜色,纯用墨线勾描物象。我国素有“白描打底”的传统,无论是画人物肖像,还是花鸟山水,是工笔画,还是水墨淡彩画,都把白描勾勒当作绘画之本。白描同样是中国小说创作的一种基本技法。它在小说创作中主要表现为:不作静止的、繁重的描摹,而是用最简练的笔触,勾画一些富有特征性的外部现象,使读者通过自己的联想,感受到描写对象的整体品貌、内在生命和全部关系,得到美的享受。在鲁迅小说中,作者往往使用白描手法就让讽刺对象无以遁形,收到了强烈的讽刺效果。
果戈理曾说:“外形是理解人物内心的钥匙。”人物的内心是丑是美,是恶是善,往往通过他外在的肖像、动作、语言等表现出来。鲁迅注意准确地把握住笔下形象的独特个性简笔勾挑,即能达到形神毕肖的艺术效果。鲁迅用白描进行讽刺,讽刺了受封建文化毒害后的国民种种可悲可叹可恨的行为,他要以文为药,唤醒国民沉睡的思想。
2.3 对比中客观讽刺
在文艺创作中运用对比手法并不为奇,但是把对比手法运用得如此出神人化却是鲁迅的独到之处。可以说,对比手法或明或暗,或隐或现地贯穿在鲁迅的全部讽刺小说中。鲁迅先生通过对比手法的巧妙运用,突出人物言与行的矛盾,表与里的矛盾,前与后的矛盾,现象与本质的矛盾,内容与本质的矛盾,达到了增加讽刺力度,强化讽刺效果的目的,产生了巨大的艺术感染力。
在作品中,鲁迅是通过对比手法给予以辛辣的嘲讽,同时也对那丑恶社会进行了无情的揭露和鞭挞,具有强烈的艺术震撼力和巨大的审美效果以及深厚的艺术内蕴。车尔尼雪夫斯基曾说过:“只有当丑行自炫为美的时候,那个时候丑才能变得滑稽。”鲁迅通过对比手法,使讽刺的笔触深入到人的本质。
2.4 反语中的讽刺意味
反语就是说反话,运用实际上的意义跟字面意思正相反的词语或句子来表达意思的修辞方法。一般是用来批判、揭露坏人坏事,在文章中可以取得幽默、讽刺的表达效果,增强文章的战斗力。这是鲁迅运用的最多也最娴熟的讽刺技巧,即对否定的形象或事物表面是赞誉,而收到对被赞誉者入木三分的讽刺效果。
鲁迅的思想主线是摧毁半封建半殖民地的旧社会,催生新社会。他在日本留学时所受到的歧视,使他明白,做为弱国的国民,在他人眼中,便是无知、愚昧的象征。他在用反语讽刺阿Q等人愚昧的同时,他的痛苦是不为人知的。鲁迅热爱祖国,热爱他的同胞们,正是因为这种深切的爱,使他更不能容忍同胞们的麻木不仁、愚昧无知这些病态。他用各种讽刺的艺术手法,揭露中国民族缺点,其意便在于揭露病苦,意******。
3 鲁迅小说中讽刺艺术的价值
就揭露和批判当时社会而言,鲁迅小说讽刺的艺术价值在于以下几个方面:
3.1 强化了对社会假丑恶的揭露和否定
鲁迅生活在辛亥***前后,时代给鲁迅的讽刺提供了广泛而真实的素材,使鲁迅在对社会真实的剖析中将其讽刺艺术达到现代讽刺艺术的巅峰。他的讽刺作品,以犀利或辛辣的语言表达了对社会现实深刻的憎恶和强烈的愤怒。他用文字将污浊的社会、黑暗的势力、假丑恶的行为,统统的推上历史的大戏台,使他们暴露无遗,进而对国民中的愚昧、麻木、可悲又可笑的思想、行为进行“疗救”,为了将我们的国民从对封建统治思想的愚昧顺从中解救出来。
3.2 重染了具有喜剧色彩的悲剧社会
在鲁迅的讽刺作品里,为了增强讽刺的力量,达到揭露黑暗、抨击丑恶的目的,善于运用多种表现手法,揭露悲剧社会的喜剧性矛盾,反映出生活的真实,使不合理的、可笑的、可鄙的、甚至于可恶的事物凸现出丑相,使读者和观众发笑。在充满喜剧色彩的悲剧《阿Q正传》里表现得最为突出。《阿Q正传》的大部分章节都充满引人发笑的喜剧色彩。但在这喜剧外表下潜存着的却是催人泪下的悲剧。《孔乙己》也是使人笑中含泪的喜剧性悲剧。在作者将他们人生无价值的东西撕破给我们看,在嘻笑声中,永远也掩盖不了孔乙己悲惨命运的辛酸和读者对封建教育毒害性的愤慨之情。这笑是嘲笑,是讥讽,锋芒直逼黑暗社会的丑陋。
总而言之,鲁迅的讽刺,完全不同于晚清的谴责小说,也不同于他盛誉过的《儒林外史》,他的小说开拓了中国现代文学史上传统讽刺艺术的新阶段,创造了出色的讽刺艺术。
参考文献:
[1] 沈欣.《鲁迅研究新探》.研究出版社.2005年5月.
[2] 史志谨.《鲁迅小说解读》.中国社会出版社.2004年8月.
[3] 谭德晶 .《鲁迅小说与国民性问题探索》.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2004年12月.
[4] 李长之 《鲁迅批判》.北京出版.2003年3月.
转载请注明出处学文网 » 试论鲁迅小说中的讽刺艺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