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里的农夫开奔驰、宝马
晚秋的台湾高屏农村,金色阳光将士壤晒得暖融融,沿中寮山脚下上百顷平整的田地里,白鹭鸶群亦步亦趋跟着轰隆隆作响的拖拉机,在刚犁出的新土旁享用蚯蚓大餐;不远处,一群年轻人正忙得起劲,他们驾驶着改装过超大轮径的美式曳引机往田里施肥,再甩尾般的回转着原价新台币600万元的进口曳引机松土,好让随后跟上的法国播种机播下种子。
傍晚时分,37岁的农场主人侯兆百开着最新款宝马白色跑车来到田边,打开车门,捧着刚从摩卡壶加压滤出的浓缩咖啡,吆喝众兄弟喝茶。无线电对讲机传来束长发、蓄小胡子的强哥喊话:“这里是真实版的开心农场!”。
这个“开心农场”生产的是台湾蔬菜水果外销产值第一名的毛豆。它是品质、速度的冠***,也是台湾现代农业升级的代表。目前,台湾岛内外销毛豆有70%以上来自以屏东县里港乡为核心,绵延周边10个乡镇的高屏(高雄和屏东地区)毛豆产业聚落;而这毛豆聚落有80%的面积,种植着极具竞争力的品种――“高雄9号”。
“高雄9号”出身不凡,它由台湾农学博士研发出来,再由一群拥有宝马、奔驰、雷克萨斯高级轿车代步的青年农夫,开着价值千万元新台币的农业机械栽种和采收;紧接着,由跑遍全球的食品商兼贸易商,用最快的速度、最严的品质管理措施负责加工和销售。
这里的毛豆田大得惊人,放眼望去,无边无际。周围十几个农场的耕种面积,小则100公顷,大则400多公顷,亦即400个足球场大,相比于普通台湾农民人均仅0.7公顷的耕地面积,它们拥有数百倍的规模。
侯兆百笑着说:“在城市上班的人开廉价丰田(轿车),在乡下种田的则开奔驰宝马。”就是这些年轻的现代农民,把毛豆送向世界,赚进大把的财富。
毛豆,日本人称“枝豆”,就是发育至八分饱满的大豆,中国大陆、泰国、越南等地都能生产。以食品安全挑剔著称的日本人,最钟爱台湾出产的毛豆。弯弯的豆荚轻轻一挤,蹦出翠绿鲜甜豆仁,口感绵密,是居酒屋最亲民的开胃菜
目前在日本店数最多、营业额最高的餐饮集团Monteroza旗下的白木屋,以及日本历史最悠久、店数第二多的养老乃泷,这两大居酒屋都指定采用台湾出产的毛豆,“高雄9号”字样就印在包装袋上。每年赴大阪市立大学担任客座的东海大学教授刘仁杰说,在日本去居酒屋喝酒时,当地人总会说,这毛豆是从你们台湾来的!
毛豆身小,但在香蕉、凤梨、芦笋、洋菇、绿竹笋等台湾外销农产品里,唯有它,国际竞争力40年不坠,订单迄今仍源源不断。2011年,台湾毛豆出口金额17亿元新台币,其中87%出口到日本,攻下当地40%的市场,市场占有率第一;另有13%销往英、美、瑞典等12个国家。去年前7个月,毛豆外销金额较去年同期增长9%,其中以美国、澳大利亚新增订单最多。远至美国的好市多(Costco)超市、英国伦敦的日本料理店,甚至远到北欧丹麦等国,都有台湾毛豆的身影。
市场的需求很强,供应量却不足。台湾区冷冻蔬菜公会理事长蔡敬虔说:“大家库存都快要见底了!从年初到年尾,各家毛豆加工食品厂产能全开,却只满足80%客户订单需求。”
台湾“农委会”副主委王***腾认为,毛豆成为极具竞争力的外销产品,关键在于走了一条特殊的路。
搞机械化,花10栋楼的价格买农机
这条特殊的路,是由一群深谋远虑的加工食品厂老板,一群当地敢拼敢冲的农民,一位热情的研究员,一位爱上台湾的法国技师,历经冒险闯出来的。他们是扭转大趋势的小人物,也是这座偏远乡镇里的全球化战士。
台湾原本不产毛豆,直到19世纪末,第一颗来自大陆的毛豆种子落脚台湾里港。上世纪70年代,日本人在里港、九如一带,秋收农闲期间,找农民签约种植(台湾称契作)毛豆回销日本。据里港文史工作者郑国华回忆,当时夜间收割毛豆,就像去冒险,要和田鼠、眼镜蛇打照面。早年田里农药多,很多妇女领了工钱,就直接看病买药。
抢得外销日本先机,台湾一度独占日本进口毛豆市场。但和所有农产品一样,到上世纪90年代,开始遭遇采收人工成本高涨,以及海外农产品低价抢占市场的挑战。
全球化带来冲击,当地农户面临两难选择,留下来继续种植还是放弃?
在台商西进大陆的浪潮下,年过半百的建一强冷冻食品公司董事长魏建一,是当年领***跨出第一步,决定把毛豆产业留在本地的冒险家。
早期采收毛豆荚和剥豆(俗称摘捻)完全靠手工。1992年,当地毛豆采收工钱从每公斤新台币2元涨到6元。要想与人工成本低廉的中国大陆拼,机械化采收是唯一出路。然而魏建一跑遍日本和美国,却找不到一台采收毛豆荚的专用农机具。他不死心,又飞到法国,终于相中一款适用于当地矮性菜豆(台湾称敏豆或四季豆)的大型采收机,没想到开价却要800万元新台币。
当时在台南,一栋乡下的透天厝(地基狭小的连栋式楼房)不过六、七十万元新台币,这样一台采收机能买十几栋房子。而且,菜豆荚***豆荚长,这种采收机来台湾未必适用。尽管魏建一并无把握,但他还是铁了心购买两台,第一年先付200万元头款,就当作是在。
这两台车采收机太大,集装箱装不下,只能用特制钢架运输。在高雄港码头接收那天,魏建一的儿子、现任建一强公司总经理魏东启见到这台红色庞然大物上岸,吃了一惊。原本以为是送到家后验收,但法国技师却当场要他开动,他和弟弟只好硬着头皮,把这台湾有史以来最贵的农用机械从码头一路开回家。
这是他永生难忘的一幕,魏东启回忆,“很紧张、冒冷汗,开在路上那一个多小时,真的是很刺激、非常刺激”。由于台湾农业规模小,专为欧洲大农场打造的大型农机,来到道路窄小、田埂横亘的毛豆田,状况百出。随采收机一同来台的法国技师柯吉达每天24小时待命,准备紧急救援。
有一回,他半夜里被叫去紧急抢修,摸黑来到现场却不见采收机的影子,原来是硬闯乡下便桥不成,采收机翻落水渠沟底。此外,还出现过雨天抢收毛豆,大吨位的采收机陷落泥泞,农民竟出奇招找来挖掘机,顶着采收机往前推行。结果,挖掘机不小心撞坏采收机的降温水箱。
更坏的状况还有。有人也学魏建一引进大型法国采收机,找来大型拖板车到码头接运,回程没注意到高度,刚从码头一个急转弯, “砰”的一声,拖车连同全新的采收机一起,卡在高速公路涵洞动弹不得。
翻开泛黄相册,柯吉达笑谈这段历史,这位蹲在田埂吃台式盒饭的老外,被这群人的热情和傻劲感动,后来在嘉义鹿草定居下来,还成了台湾女婿。
魏建一开风气之先,引进大型采收机后,毛豆采收成本大幅降低3/4。此后,其他农场主们相继购入30台采收机,让毛豆产业经营模式从与成本赛跑变成与品质赛跑。
扩充规模,与大陆低价毛豆血拼
人工采收10吨毛豆荚至少需12个小时,送到加工厂完成杀青(高温蒸熟)、筛选,往往超过18个小时;但靠机械采收,可缩短在4小时内。农产品靠抢鲜胜出,以速度换甜度,台湾毛豆甜度检测值达12 brix以上,而大陆与泰国产毛豆仅8至10 brix。
然而,仅凭大型农机仍无法扭转局面,当时大陆沿海地区工资人均月薪才人民币两、三百元,产量大、价格低,日本买家纷纷转向大陆。1996年,中国大陆出口日本毛豆数量首度超越台湾,成为名副其实的“毛豆王国”,台湾则从高峰时的每年4万吨跌到2.5万吨。2000年,台湾毛豆产业进入空前黑暗期,中国大陆出口日本毛豆突破4.7万吨,是台湾的两倍。
看见订单都转到对岸,魏建一说:如果再这样亏,再撑一年就得收了。同样是二代经营者的大明食品公司董事长蔡敬虔回忆道:“日本客户来,也说我们像是收拾残局的败战投降者,毫怨元气。”
2001年,时任台湾冷冻蔬菜公会理事长的永升冷冻食品公司董事长刘贵坪率同业前往大陆福建、苏州等地考察,看见当地毛豆田动辄上百公顷,说出心中的忧虑:“再不想办法,台湾毛豆恐怕剩不下几年的光景!”
不过他们也注意到,对岸虽然耕种面积大,但品质良莠不齐,而台湾却可以创造差异化,找出新卖点的空间。拼量,未必能赢,拼质,仍有胜算。
刘贵坪当年便评估,日本是对食品安全要求最严苛的国家,如果在台湾采用大农场经营方式,全程管控品质,将是台湾毛豆再次翻身的新卖点。
他的看法很快得到印证。2002年4月,日本农林水产省检测出从中国大陆进口的冷冻菠菜农药残留超过标准值2倍,爆发一连串大陆“有毒蔬菜”事件;隔年,台湾毛豆重回日本市场占有率第一位。
但这“第一”是来自竞争对手的失分。在中国大陆加强检***下,没多久,台湾又落居第二,毛豆产业备受威胁,升级更加迫切。在业者积极争取、高雄农业改良场不停奔走下,台糖公司终于释出高屏地区废耕的上千公顷甘蔗田。由此,台湾豆农开始采用美国大农场的经营方式。
“小农经济”与大农业耕作的差异是,前者由千家万户农民各自种植,再卖给经销商,农药、肥料、品质均不易管控,而且毛豆田东一块、西一块,大型农机派不上用场。像中国大陆和泰国这种竞争对手例,虽土地面积大,但仍依赖人工栽种,也有上述缺点。而采用大农场的经营方式,可以全程监控品质,利用机械耕种、采收,每100公顷仅需7名人力。
青年农夫敢冒险,熬过三年惨赔
生产条件改变,造就一批豆农新贵。10多位由经销商转型的农场主,包括多位20岁左右的年轻人,租用这块原本种甘蔗的砂质土地,如西部拓荒般,整地、建立排水系统、改良土质……,试***把这一望无际的荒地变成一畦畦良田。
当年30岁的侯兆百,是其中最敢拼、敢冲的年轻人。他的父亲在1994年赴日本谈鲜毛豆荚出口生意,却遭遇台湾华航名古屋空难而丧生。当年,侯兆百才19岁,先前没有大农场管理经验的他,敢在荒地里冒险,是向天上的父亲借胆:“我就是要证明给我老爸看!”
由于欠缺大农场管理经验,转型者先做先赔,种得多却未必收得多。侯兆百发现,管理相当于七、八个台北大安森林公园大的毛豆田,没想象的那样简单。除了每作就要付超过500万元新台币的地租,还需要投入2000万元买肥料、施肥、各式进口农机具,还要挖排水沟道、整平土地,让他一度负债2500万元。
更糟的是,先前管理30公顷农地的经验,无法套用在数百公顷土地上,单位面积收成率仅40%,远低于80%以上才能获利的水准。最惨的一次是。他担心被日本客户验出农药残留,不懂得选用合适的除草剂,导致一株株毛豆被杂草团团包围,花钱雇工也没人肯下田收割,只好找人全部犁平当绿肥。
“实在太心痛了,根本不忍心亲手摧毁。”回想起来,他心有余悸,像是连续做恶梦。从成为超大农场主人开始,整整3年,侯兆百深陷财务泥淖,连200万元新台币的肥料款也周转不过来,3个月发不出员工薪水。为逃避压力,他晚上在农舍旁的废弃猪圈,找人陪他一起喝58度高粱酒,一瓶半下肚,想让自己不省人事,却怎么也不会醉,手脚发软,头脑却清醒,想着明天该如何向友人开口借钱。
最煎熬的是亲人误解。他在台南的妈妈听传言说,儿子是因为才财务吃紧,打电话来劈头就骂。“我怎么那么,要做毛豆这行?”坐在田埂旁,他祈求天不要那么快亮。
冒险的代价高昂。10多年来,多数业者退出,在农产品出口高峰之际,全台有两、三百户毛豆经销商,加工厂超过30家。但最终,80%放弃了搭上机械化、大农场的转型快车。
经过淘汰与整合,如今,8家食品加工厂与17位大农场,撑起台湾毛豆外销90%以上的产值。
改良品种,三度称霸日本
要打响“台湾毛豆”这块招牌,还需靠品种实力。目前在日本美誉度很高的“高雄9号”,就是台湾好物产的代名词。
它的研发者是人称“毛豆产业推手”的高雄区农业改良场副研究员周国隆,2011年2月获得台湾“农委会”农业专业二等奖章,9月又荣获“农委会绩优育种研发人员”,肯定他对毛豆育种的卓越贡献。这奖章过去都颁给退休场长,他是史上最年轻的得主。
走进周国隆的研究室,就像来到“毛豆战情室”,包括种子劣化、土壤分忻、田间诱虫器使用等疑难杂症,豆农都找上门来。食品厂老板到海外考察搜集情报资料,回来也向他汇报。“和他(周国隆)聊天其实满无聊的,谈什么他都没兴趣,但一说起毛豆,他兴致就高昂起来。”高雄区农业改良场场长黄穗昌如此描述。
今年47岁的周国隆,自嘉义农业专科学校毕业后进入高雄区农业改良场,此后通过在职进修拿到博士学位,是台湾唯一专门研究大豆品种改良的科技专家。10年间,他接连推出“高雄6号”到“高雄10号”共5个毛豆新品种。其中,“高雄9号”环境适应性强,适合大农场粗放栽种,且口感佳,成为复兴台湾毛豆产业的救星。
2006年推广“高雄9号”后,高屏大农场毛豆产量大增15%,取代云林、嘉义一带的小民生产,成为出口供货主力。2008年,依靠这一品种的实力推升中,台湾毛豆再度登上日本市场占有率第一的卫冕宝座。10年来,通过他的奴隶,“高雄”系列毛豆创造出平均年外销产值超过17亿元新台币的佳绩。
周国隆目前手上握有的王牌是即将命名为“高雄11号”和“高雄12号”的两款可耐摄氏10到15度低温的抗逆境品种。有了抗逆境的品种,就算未来面临气候异常,原本仅适于热带地区栽种的毛豆,在气候较冷的地区也可以继续开花结荚。
作为研究人员,不论做多少事,实际上拿的薪水差不多,周国隆却愿意花费5到10年时间,从上万个杂交种子的成长纪录中筛选、粹取、育种,放下研究员身段,走到市场第一线,与业者一起打国际战。
他年年自掏腰包,随冷冻蔬菜公会成员前往东京食品展,出席台湾毛豆业者与日本贸易商社的恳谈会,掌握市场动态。甚至,他曾经因为坚持品种开发不该以量取胜,刻意保护新品种不推,避免农民栽种未必具竞争力的毛豆新品种,反而降低生产效率,因而年度考核被先前的上级连续两年评为乙等。
通过他的努力,使去年台湾出口日本毛豆的单价比中国大陆高出30%。2011年以来,因供需态势逆转,台湾业者两度向日本买方提出涨价要求,增幅合计超过10%,对方没有犹豫就接受了。
蔡敬虔得意地说:“现在看到日本客户,不必再低头畏缩,卖毛豆感觉变得很有尊严”。
更大的商机来自欧美近年吹起的健康食品风。由于毛豆富含有益人体的异黄酮,消费者需求日增。刘贵坪评估,台湾毛豆业至少还有5到10年的黄金商机,因此金融海啸后,他在里港投资3亿元新台币,要打造海峡两岸最先进的毛豆专业加工厂。
根据价值链理论,任何企业与产业都是由一连串的价值活动所构成。价值活动包括上中下游,每个环节都是构成竞争优势的基础。如果每个价值活动都能提供附加价值,那么该企业或产业就能创造差异化,获得竞争优势。这颗小小毛豆,正是通过研发者、生产者、加工者一连串的价值活劲,才能打败中国大陆的竞争对手,突破逆境,名扬国际,成为台湾的骄傲。
然而,当海外市场的大门被打开,全世界的竞争对手都上到擂台挑战时,台湾毛豆产业还能依旧保持自己的优势吗?2012年,根据数年前日本与泰国签署的自由贸易协定(FTA),泰国出口日本的农产品关税从6%降至为零,而台湾仍为6%,这使得泰国产毛豆价格优势大增,台湾豆农必须再提高附加价值,才能拉开与对手的差距。
尽管不断有新的竞争对手等在前面,然而就像毛豆一样,土壤越硬,种子为了求生就要从缝隙里死命冒出头,才能成为骨干粗壮结实累累的豆苗,正是凭着这种不认输的毛豆精神,这群台湾豆农才能掌握住的命运,在恶土中创造翻身奇迹,在全球化一波又一波巨浪里,翻滚出顽强的抗逆境本事。
转载请注明出处学文网 » 高雄9号奇迹毛豆:台湾现代农业的缩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