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关中腹地,自古多儒士。儒家学说历经汉唐之后,有宋一代演变为注重义理之"理学"。作为"理学"的分支之一"关学",正是由陕西人--张载所创。张载、张戬兄弟作为张氏家族的代表人物,以学术和德行美誉于当世。
关键词:张载 张戬 关学
中国传统儒家学说发展到宋明时代称之为“理学”,又称之为“道学”。北宋时期有“理学五子”,包括周敦颐、邵雍、张载、程颢、程颐。其中张载居住于关中,他的学说被称为“关学”。
横渠张先生
一、“先儒张子”
张载(1020-1077),字子厚,(今陕西省眉县)人,世称“横渠先生”,于《宋史・道学传》中立有传记。张载出生于仕宦之家,据《吕大临横渠先生行状》载:张载祖上为大梁人,曾祖生于唐末,历经五代不仕,后以子贵而被赠礼部侍郎;祖父张复,在真宗朝任集贤院学士等,后赠司空;父亲张迪,仕仁宗,官至殿中丞、知涪州事,赠尚书都官郎中;其胞弟张戬,字天祺,同朝为官,官至太长博士,兄弟二人合称“二张”。
张载为人“志气不群,少孤自立,无所不学”,尤喜谈兵。青年时以书拜谒范仲淹,获得范仲淹的赏识,范劝说其改读《中庸》。之后他又访求佛、道之书,“知无所得,反而求之《六经》”。嘉佑初年,张载在京城坐虎皮讲《易》,当时听从者众多。后与程颢、程颐(以下合称为“二程”)论《易》,身感不如,于是撤座罢讲。又与二程探讨道学之要领,焕然自信,此后才尽弃异学,专心研究儒家学说。
张载于嘉佑二年登进士第,任祁州司法参***,迁云岩(今陕西省宜川县附近)县令。张载处理***事“以敦本善俗为先”,敦促百姓务本,引导民俗向善。具体言之,每月初一常会备好酒菜,亲自款待乡里老者。旨在使百姓懂得敬养长辈、老人之义。并借此询问百姓疾苦,教之以训导子弟的方法。这一点是与先生重视恢复和倡导古代儒家礼仪制度相吻合的。
熙宁二年,受御史中丞吕公著举荐,任崇文院校书。时值王安石推行新***,张载又与王语多不合,遂被调出朝廷,前往明州(今浙江一带)处理苗振一案。及狱成还朝后,即称病辞还,隐居横渠(今陕西眉县境内),著述授学。
熙宁九年,又有吕大防推荐,称其“善发明圣人之遗旨,论***治略可复古”。于是授知太常礼院。但与当时礼官多语不合,再次因病而归,病卒于中途。卒后,竟家贫无以入殓,得众弟子共同买棺才被送归故乡。翰林学士许将等人进言,道张载为人不求仕途,请求给予赠恤,皇帝下诏赐予馆职和一半助丧费。
嘉定十三年,赐谥号为明公。淳佑元年封为伯,从祀孔庙。清嘉靖九年,改称“先儒张子”。
二、“关学”之宗师
张载的学术思想可以概括为:“以《易》为宗,以《中庸》为体,以《礼》为的,以孔、孟为法。”先生教导弟子需知礼成性,改变气质,“学必如圣人而后已”。并认为:秦汉以来学者之大蔽是为“知人而不知天,求为贤人而不求为圣人”。所以他为学则尊重礼仪并崇尚道德,乐天安命,以《易》为宗,以《中庸》为体,以孔、孟为法,罢黜怪妄,而分辨鬼神之论。不仅如此,张载还将自己的学说思想积极地运用于现实实践当中。凡家中婚丧祭祀,一概沿用先王之意,同时辅以当代礼节。还欲想将自己论定的有关井田、宅里、发敛、学校的法规整理成册,以便运用到诸事业当中。
对于张载理学思想中最重要的内容,二程将之概括为“理一分殊”。即在张载看来,宇宙中万事万物都是由“气”构成的,“气”是第一位的。“理”虽居第二位,但“理”却是使万物相区别的根本,是封建伦理纲常的总根源,以及决定人与人之间圣凡智愚的根本原因。这一理论同时也奠定了张载理学理论的基础。
正是受学术思想的影响,张载在***治上趋于保守,与王安石等相左。他致力于三代之治,主张恢复西周的分封制。与之对应的,他提出恢复以宗子为轴心的古代宗法制度。这些***治观点在《经学理窟》中有详细叙述。对此,司马光曾说:“窃惟子厚平生用心,欲率今世之人,复三代之礼者也,汉魏以下盖不足法。”
三、勤于著述
张载一生著述颇多,据朱熹《近思录》、晁公武《郡斋读书志》及陈振孙《直斋书录解题》等文献记载,有《西铭》、《东铭》、《正蒙》、《易说》、《理窟》、《礼乐说》、《论语说》、《孟子说》、《崇文集》、《祭礼》等十余部。可惜这些著作在宋代已部分亡佚。明学大家吕曾编有《张子抄释》,后又有沈自彰辑佚张载著作,合为《张子全书》。
在诸多著作当中,《正蒙》可视为张载的代表性作品。《正蒙》一书收集了张载一生言论之精华,著成后传于门人苏,苏依照《论语》、《孟子》的体例编订为十七篇。该书主旨,恰如张载本人所言:“此书予历年致思之所得,其言殆于前圣合与!大要发端示人而已,其触类广之,则吾将有待于学者。正如老木之株,枝别固多,所少者润泽华叶尔。”
历代大家多为该书作注,例如朱熹、高攀龙、徐必达、王夫之、李元春等。
另有《西铭》,原名《订顽》,又名《砭愚》。本是《正蒙》中的一篇,后由程颐改曰《西铭》。二程对此书十分推崇,程颐尝言:“仁孝之理,备于《西铭》之言”。又言:“《订顽》言纯而意备,仁之体也。充而尽之,圣人之事也。子厚之识,孟子之后,一人而已耳”。
张载学古力行,为关中士人之宗师。统治阶级非常重视张载的著作,明清时就被统治者纳为开科取士的必读书目,并先后编入御纂的《性理大全》和《性理精义》。
四、自成一家
张载是宋明理学的主要奠基者之一,在理学史上具有举足轻重的地位。同时期的二程将张载比之孟子、韩愈。南宋朱熹对其评价甚高,在朱熹所著的《伊洛渊源录》一书中,将张载与周敦颐、邵雍、二程并列。
张载的思想学说,在关中地区影响巨大,弟子众多,概不乏后世大家。据《宋元学案》和《关学编》等记载,张载众门生中,后来颇有成就的有吕大忠、吕大钧、吕大临三兄弟,以及苏、范育、薛昌朝等。而张载所代表的“关学学派”更是中国理学史上四大学派之一,与二程所代表的“洛学”过从甚密,鼎足而立。
天祺张先生
张戬(1030-1076),字天祺,张载之季弟。历任陕州阌县主簿、秘书省著作佐郎、太常博士等,后为陕州夏县转运使,举监凤翔司竹监。最后卒于任上,终年四十七岁。
天祺“少而庄重老成,长而好学”。为官“诚心爱人,养老恤穷”。中进士后,调任陕州阌县主簿,金堂县知县。时常召集乡中父老,使其教督自己的子弟。民有小善,皆记录下来。并用自己的俸禄置办酒菜,待到月初,聚集慰劳老者,且令其子孙在一旁侍奉,从而劝勉孝悌之道。在这一点上,张载兄弟二人确有相通之道。由于百姓被他的德行所感化,所以凡天祺先生所到之处,狱讼日少,民风为之淳朴。
由于反对王安石变法,张戬的仕途也显得比较波折。曾谢病辞官待罪,复出后所任,大多都是地方小官。在任监司竹监时,为示廉洁,以至于举家不食竹笋。
张戬为人“笃实宽裕,俨然正色”。虽然不喜愠于色,但久居则益感其亲。接人待物从不以贵贱而别亲疏,并乐道他人之善行,同时注重自身德行修养。
不仅如此,天祺对兄长子厚也是恭爱有加,尽心奉养。而推及族姻故旧,也不忘周恤。当故友死后不得以克葬时,辄帅其知识合力聚财,以善后事。
张戬其德行可谓是笃行不苟,堪为一时之师表。莫怪兄长横渠先生也自认为不如,称赞道:“其不自假而勇于不屈,在孔门之列,宜与子夏先后。晚而讲,学而达。”又言:“(张戬)全器也……有弟如此,道其无忧乎!”
横渠张氏兄弟二人,其兄以才学名流千古,其弟以德行受后世表赞,这在宋代关中一隅是为美传。尤其是作为宋代“理学五子”之一的张载,创立“关学”,其学说之影响延至明清。
参考文献:
[1] 倪其心.二十四史全译・宋史[M].(第十五册)主编许嘉璐,副主编安平秋.汉语大词典出版社.
[2] [明]冯从吾.关学编(附续编)[M].陈俊民、徐兴海点校.中华书局出版,1987年9月第1版.
[3] 龚杰.张载评传[M].南京大学出版社.
[4] 姜国柱.张载的哲学思想[M].辽宁人民出版社,1982年版;
[5] 侯外庐,丘汉生,张岂之.宋明理学史[M].(上卷)人民出版社,1984年4月第1版,1997年10月第2版
[6] [北宋]张载.张载集[M].中华书局出版,1978年8月第一版;
[7] [北宋]程颢,程颐.二程粹言[M].正谊堂全书,清康熙张伯行编,同治左宗棠增刊本.
[8] [清]武澄.宋明理学家年谱・张子年谱[M].于浩辑,北京***书馆出版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