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有关儿童心理理论和执行功能的发展及其相互关系的研究是近年来儿童社会性发展研究的热门话题。本文结合具体的捉迷藏游戏案例,对其中儿童的心理理论和执行功能进行了深入分析。教师和家长可以借助捉迷藏游戏,从完整表达游戏的规则和想法、灵活运用游戏策略、运用丰富的情绪表达等方面入手,促进儿童心理理论和执行功能的发展。
【关键词】捉迷藏游戏;心理理论;执行功能;儿童
【中***分类号】G61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4604(2012)04-0032-04
心理理论和执行功能是儿童有效的社会认知工具。近30年来,有关儿童心理理论和执行功能的发展及两者之间关系的研究成果颇多。不过,心理理论经典的错误信念范式和执行功能的抑制控制范式更多是被运用到实验情境的研究中的,因此缺乏一定的生态效度而不容易被公众理解。捉迷藏游戏,俗称“躲猫猫”或者“藏猫猫”(hide-and-seek game),是一个世界各地儿童都乐此不疲、百玩不厌的游戏。从表面上看,捉迷藏游戏是一个简单的藏和找的角色互换游戏,但其背后却折射出儿童认知,特别是社会认知发展水平的动态发展过程。在玩捉迷藏游戏时,儿童必须搜索周围的信息,猜测对方的心理,调整自己的躲藏策略,从而不被发现,或者调整自己的寻找策略,尽快找到对方。这是一种心理智慧的体现,背后隐藏了很多儿童心理发展的秘密。通过观察不同年龄儿童在捉迷藏游戏中的表现,我们可以大概了解他们的心理理论和执行功能水平。
目前,国内对游戏、心理理论和执行功能的研究日益增多,但对这三者之间关系的研究偏重于探究心理理论和执行功能的发展及其相互关系上,对于游戏和后两者之间关系的研究不多。已有的研究包括武建芬从捉迷藏游戏出发,分析了不同年龄段儿童心理理论的发展水平;〔1〕郭力平等探讨了装扮游戏和心理理论之间的关系,等等。〔2〕郭家俊以自闭症儿童为被试,发现心理表征及元表征缺陷、执行功能缺陷在一定程度上会导致自闭症儿童出现装扮游戏困难。〔3〕笔者梳理文献后发现,从心理理论和执行功能两方面来分析捉迷藏游戏的文献尚不多见。因此,本文拟在已有研究的基础上,结合具体的观察案例,从心理理论和执行功能两个方面来分析儿童的捉迷藏游戏,并对如何开展捉迷藏游戏,以提升儿童的心理理论和执行功能水平提出建议。
一、心理理论
1.心理理论的概念
心理理论(Theory of Mind,简称TOM)是对自己和他人心理状态(如需要、信念、意***、感觉等)的认知,并由此对相应行为作出因果性的预测和解释。〔4〕它可以泛指任何关于心理的知识,也可以被严格地定义为用于认识心理世界的因果解释系统,或者个体运用这些相互联系的心理状态对自己或者他人的心理状态与外在行为加以认知的能力。心理理论这个命题最初是由Premack和Woodruff在对黑猩猩的有关研究中提出的。后来,Wimmer和Prener将这一概念引入到儿童心理学的研究之中,并设计了错误信念任务这一经典的研究范式,用以考察儿童是否具备心理理论。
2.错误信念任务
所谓信念是指人们对世界的心理认识或态度,是对客观世界的心理表征。一般而言,人们都想正确地表征现实世界,但实际上,人们依赖信念对现实世界的表征既可能是正确的,也可能是错误的。拥有错误信念是儿童获得心理理论的一个重要标志。错误信念任务是以儿童对错误信念的理解为基础的。年幼儿童会认为信念真实地反映现实世界,他们会对现实信息进行复制,还会认为自己的信念也是别人的信念,别人会按照自己的信念来行动。而年长儿童则能理解,别人若拥有和自己不同的错误信念,那别人就会根据已有的错误信念来行动,而不是根据自己的信念来行动。在错误信念任务中,如果儿童能够理解他人也会拥有错误信念,那么,就可以判断儿童已具备一定的心理理论了。
例如,小明把巧克力放到碗橱里,然后出门去玩了。妈妈回家后,看到碗橱里有巧克力,便把巧克力放到一个抽屉里,然后出去买菜了。小明玩累了回到家里,想吃巧克力。此时,小明会到哪里找巧克力?是碗橱里,还是抽屉里?如果儿童能正确回答出小明会到碗橱里找巧克力,就表明儿童能够同时站在自己和他人的角度来表征同一客体或事件,可以不依靠自己的经验,而是根据他人的经验去推测他人的心理或行为,即已经具备一定的心理理论了。
研究者虽然普遍认同3~4岁是儿童心理理论发展的关键期,但是他们对婴儿是否具有心理理论还存在争议。不过,不可否认的是,婴儿的确会表现出某些心理理论的前兆,2岁后则会逐步获得更多的心理理论。影响心理理论获得的因素有很多,研究者从大脑机制和社会文化等角度进行了一系列探讨。研究发现,儿童与他人相互交流心理状态的主动程度,谈论情感因果关系的次数,周围人对儿童谈论心理状态时的积极反应等,都能促进儿童心理理论的发展。
二、执行功能
1.执行功能的概念
不同研究者对执行功能的定义不同。周晓林认为执行功能是指在完成复杂的认知任务时,对各种认知过程进行协调,以保证认知系统以灵活、优化的方式达成特定目标的一般性控制机制。〔5〕李红等人将执行功能定义为涉及对思想和动作进行意识控制的心理过程,并且与多种能力的发展有关,如注意、规则运用、心理理论等。〔6〕由于执行功能的内涵复杂并且涉及多种高级认知能力,所以至今尚无对这一概念的统一界定。一般来说,可以把执行功能看做是为达成未来目标而保持适当的问题解决定势的能力。
一个完整的执行系统包括若干部分,是个体顺利、有序进行各种认知活动的保障。本文重点分析在捉迷藏游戏中主要参与的抑制控制能力和认知灵活性。抑制控制能力是执行功能的核心成分,是指当个体追求一项认知表征目标时,用于抑制对无关刺激的反应的一种能力。在个体思考如何使多种心理过程协同工作,以完成一项任务时,抑制控制能力起着重要的作用。狭义上,许多研究者把抑制控制能力等同于执行功能。认知灵活性也称注意灵活性或认知转换成分,是指在可以通过适当地变通以符合新情境的要求时,个体保持反应定势的思维方式和动作的灵活性。
2.执行功能的经典研究范式
执行功能在发展心理学和发展心理病理学领域已经得到广泛研究,形成了一系列经典的研究范式,如Flank fish、Heart flower、数字顺背、数字倒背(Digit span)、日夜反转任务(Day and night stroop task)、维度变化卡片分类任务(DCCS)等。研究发现,执行功能发展的年龄跨度较大,最早始于出生后12个月,重要的发展期大约是2~5岁,12岁左右已经能够在很多执行功能测试中达到成人水平,不过在某些测试上需要到成年期才能达标。个体在执行功能任务上的失败可能是由于情境不同和年龄差异造成的,这也为执行功能的生态化研究提供了方向。
学前阶段是心理理论和执行功能快速发展的时期。一些发展认知神经科学的研究为心理理论和执行功能的研究提供了支持。〔7-10〕受幼儿早期语言发展水平和研究方法的限制,许多对幼儿早期心理理论和执行功能的研究都要在实验室环境中进行。在自然环境中对幼儿进行系统观察和记录则是辅助的研究方法。笔者将以捉迷藏游戏作为凭借,对儿童游戏过程中的心理理论和执行功能进行详细分析。
三、从捉迷藏游戏看儿童心理理论和执行功能
观察案例:
5岁半的跳跳和3岁的妞妞玩了一会儿滑梯之后,开始在操场上玩捉迷藏游戏了。首先是妞妞藏,跳跳找。游戏开始后,跳跳捂住双眼,开始数数。妞妞则迅速躲到滑梯后面。在妞妞躲藏的过程中,跳跳从手指缝中偷看了妞妞躲藏的全过程。妞妞藏好后轮到跳跳找了。他想直接走向滑梯,却又退了回来,先在操场的其他地方找了找,嘴里还念叨着:“妞妞,你藏到哪里去了?快出来呀!”躲在滑梯后面的妞妞没有吱声。跳跳一边呼唤一边走向滑梯。没想到妞妞自己先钻了出来:“嘿,我藏在这里呢!”接下来,轮到妞妞找了。跳跳先躲到小树丛后面,趁着妞妞还没有放下双手时,又转移到旁边的墙角躲了起来。妞妞开始找了。她先跑到滑梯后面找,没有发现跳跳,又跑到操场其他地方找,还是没有找到。妞妞着急了,满脸沮丧地跑向妈妈:“妈妈,我找不到哥哥了!”
案例分析:
从案例中可以看出,3岁的妞妞玩捉迷藏游戏的水平还处于藏不好、找不着的初级阶段,因为她的心理理论和执行功能水平较低,尚未建立起自己和他人之间信念-愿望-行为的因果联系并抑制优势习惯。她只会根据自己的信念(滑梯很好玩,大,不会被发现)藏在滑梯后面,而不会过多考虑跳跳的愿望(想看到对方躲藏的过程,尽快找到对方),因此也不会防止对方偷看并且调整躲藏地点。可以说,妞妞还不是一个很好的“侦察者”。在平时的生活中,妞妞会习惯性地在跳跳的呼唤声中给予应答。在这个游戏中,妞妞虽然坚持了一段时间,但最终还是没有抑制住这种优势习惯,直接站到了跳跳面前。这说明妞妞的抑制控制能力还没有充分发展,尚不足以抑制她的优势习惯。在找的过程中,妞妞也没有很好地考虑跳跳的信念(和妞妞藏同一个地方容易被发现),而是在自我中心的错误信念(我藏在滑梯后面,跳跳也会藏在那里)的驱使下先跑到滑梯后面去找。发现跳跳不在滑梯后面之后,妞妞也没有根据周围的信息调整寻找策略,有组织地进行搜索。
5岁半的跳跳则比3岁的妞妞更会使用策略来“耍心机”和“制造假象”了,也会更多地将自己与他人的信念和愿望结合起来调整自己的行为,对优势习惯的抑制也达到了一定水平。和3岁的妞妞相比,跳跳的心理理论和执行功能水平有了较明显的发展。在妞妞藏的过程中,跳跳受到愿望(尽快找到妞妞)的驱使,违背游戏规则偷看,并且充分考虑到妞妞的信念(跳跳可能会偷看)而小心翼翼地把自己违规偷看的行为掩饰得天衣无缝:为了掩饰自己偷看过,他抑制正确信念(妞妞藏在滑梯后面)的驱使,在找的过程中先故意到操场其他地方转了两圈(错误信念),最后才奔向滑梯。而在藏的过程中,跳跳选择了比滑梯更为隐秘的地方,藏到了小树丛后面。考虑到小树丛的高度不足以将他完全遮住,容易暴露(联系他人信念),他又选择了更隐秘的墙角(灵活调整策略),并且在妞妞呼唤他的过程中一直没有出声(抑制优势习惯)。
四、运用捉迷藏游戏提升儿童的心理理论和执行功能
心理理论和执行功能的培养在学前教育领域日渐受到重视。在上述捉迷藏游戏中可以清晰看到儿童心理理论和执行功能的参与过程。许多研究表明,心理理论水平高的儿童在同伴接纳、亲社会行为方面的得分也高,而执行功能强的儿童在延迟满足、问题解决等方面有更大的优势。这两者的发展不仅依赖于大脑神经网络的日臻成熟,而且可以在日常生活中得到训练和提升。捉迷藏游戏作为一种不受时间地点限制、简单易操作、无附加成本的游戏,是提升儿童心理理论和执行功能的好方法。因此,教师和家长可以有意识地鼓励儿童玩捉迷藏游戏,借此促进儿童的身心发展。在玩捉迷藏游戏的过程中,可以尝试从如下方面进行适当引导。
第一,可以在游戏中清晰、完整地表达游戏的规则和想法,为儿童提供了解自己和他人愿望的机会,以便让儿童逐渐区分自己与他人在信念和愿望上的差异,从而更好地建立起自己和他人之间信念-愿望-行为的因果联系。例如,“现在轮到你来藏,我来找你了。我先闭上眼睛,你要找一个地方躲好,不要让我发现你哦。如果我发现你,我就赢啦!”“现在轮到我来藏,你来找我了。你闭上眼睛不许偷看哦。看看你能不能以最快的速度找到我。”这样清楚明晰的阐述,既可以以语言为中介,更好地促进儿童心理理论的发展,也可以为儿童提供角色互换的练习机会,在寻找和躲藏这两个角色互换的过程中依照“尽快找到对方”和“藏好不被发现”的愿望而行动,还可以让儿童在这个过程中了解到别人有不同于自己的信念和愿望,尝试根据他人的信念和愿望来推测他人的心理和行动。儿童需要在寻找和躲藏这两个角色之间来回切换,抑制自身的优势反应并运用各种策略完成“藏好不被发现”和“尽快找到对方”的任务,这对执行功能的提升也有很大促进作用。
第二,可以在捉迷藏游戏中灵活运用各种儿童还没有学会使用的策略,促进儿童发展。对于3岁前的儿童,可以通过反复游戏为儿童提供练习的机会。而对年龄大一些的儿童,可以逐渐运用越来越多的策略,为他们的发展提供支持。例如,一家三口都参与捉迷藏游戏。妈妈可以问孩子:“我觉得可以到阳台上去找爸爸。那你想去哪里找呢?你看爸爸那么高,他不可能藏在你平时喜欢藏的小柜子里。”“因为爸爸喜欢在阳台上看书,所以我觉得他可能躲到阳台上去了。”通过“觉得”(信念)、“想”(愿望)这类字眼的反复练习,可以提高儿童根据对方的愿望和相关线索来推测他人行为的能力,进一步加强信念-愿望-行为之间的因果联系,建立对世事的因果解释系统,提高解决问题的灵活性。
此外,在玩捉迷藏游戏的过程中,还可以运用丰富的情绪表达,引导儿童理解由对方行为带来的情绪感受。例如,可以在找到儿童时露出惊喜和胜利的情绪,在被儿童找到后露出遗憾和“下次我就不会让你找到啦”的情绪,以便儿童以愿望-情绪为中介,更好地建立起愿望-行为之间的联系,从而提升儿童理解他人情绪和根据他人情绪调整自身行为策略的能力。
总之,鼓励和引导儿童多玩捉迷藏游戏,并进行恰当的指导,能够有效促进儿童的身心发展,提升儿童的心理理论和执行功能。
参考文献:
〔1〕武建芬,强清.从捉迷藏游戏看儿童心理理论能力的发展〔J〕.上海教育科研,2011,(10):40-42.
〔2〕郭力平,等.试论儿童装扮游戏与心理理论的关系〔J〕.心理科学,2002,25(2):228-230.
〔3〕郭家俊.自闭症儿童装扮游戏能力的研究进展〔J〕.中国特殊教育,2011,(6):52-57.
〔4〕卢天玲,李红.国外自闭症儿童心理理论与规则使用研究〔J〕.首都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4,(1):119-123.
〔5〕周晓林.执行控制:一个具有广阔理论前途和应用前景的研究领域〔J〕.心理科学进展,2004,12(5):641-642.
〔6〕李红,高山,王乃弋.执行功能研究方法评述〔J〕.心理科学进展,2004,12(5):693-705.
〔7〕徐芬,张文静,王卫星.从心理理论的脑机制研究看心理理论与执行功能的关系〔J〕.心理科学进展,2004,12(5):723-728.
〔8〕倪媛媛,李红.从生理机制探讨心理理论与执行功能的关系〔J〕.西南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0,35(5):75-79.
〔9〕丁芳,李其维.幼儿心理理论与执行功能关系的研究〔J〕.心理科学,2005,28(3):544-549.
〔10〕JOAN PESKIN,VITTORIA ARDINO.Representing the mental world in children’s social behavior:Playing hide-and-seek and keeping a secret 〔J〕.Social Development,2003,12(4):496-512.
转载请注明出处学文网 » 捉迷藏游戏:促进儿童心理理论和执行功能提升的重要途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