客观地说,今年高考语文全国卷(Ⅰ)的作文题出得不错。它仍沿袭了去年的思路,重点考查同学们认识事物时的思辨能力,难易程度适中,适于选拔人才。但是文中对玻尔“创建了一个第一流的物理学派”的提法,似乎不妥。对玻尔的全部(或最高)成就作这样的定性概括,不全面,不公允。那么,玻尔乃何许人也?理科学生可能略知一二,文科的同学恐怕就知之不多,或根本就没听说过这个人。
玻尔,1885年生于丹麦哥本哈根的一个富裕的知识分子家庭,1911年在哥本哈根大学获得博士学位。毕业后,他先后在英国剑桥大学的卡文迪许实验室和曼彻斯特大学的卢瑟福实验室从事研究工作。1913年他把量子说引入到原子结构中来,发表了阐明原子结构的论文。这篇著名的论文被称为“玻尔理论”,对现代物理量子论和量子力学的建立起到了非常重要的作用。1916年,玻尔回到祖国,担任哥本哈根大学物理教授及理论物理研究所所长。1936年,他提出了原子核结构的复合核理论,为利用原子能铺设了一条科学的道路。1940年,他与爱因斯坦等科学家一起研制了世界上第一颗原子弹。1949年,玻尔被任命为丹麦原子能委员会***和皇家科学院院长。“由于在原子结构和原子辐射方面所做出的卓越贡献”,玻尔获得了1922年诺贝尔物理学奖。
玻尔在求学期间,就有独特的思想和犀利而与众不同的眼光,他不盲目从众,对教科书上的错误常提出质疑,向老师提出修改意见。有时老师不相信他,但他仍坚持他所认为正确的意见,即使考试也是如此。他当了教授、成为名人之后,仍平易近人,和学生相处时从不摆教授架子,因此深受学生的爱戴和尊敬。他的讲话受到学生反驳时,他会很高兴,如果确实是自己错了的话就立即改正。他虚怀若谷,总是说自己的数学知识还不如学生丰富,说话时的表达也不流畅。他越有自知之明,就越是受到学生的赞扬和热爱。他之所以能把学生吸引在身旁,就是因为“不怕暴露自己的愚蠢”。这种精神极其可贵!
我认为,在现在深入学习贯彻新课程标准的形势下,建立新型的师生关系尤为重要。教师应鼓励学生开展自主学习、探究各种问题,并大胆质疑,勇于创新;同时,教师也应放下道严师尊的架子,不要怕在学生面前暴露自己的不足之处,有错就立即改正。在这方面,玻尔是我们的一面镜子,我们应向玻尔学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