引子
低着头,盯着地板上那不堪寂寞而突起的钉子,不敢正式父亲的眼睛,都记不清这是第几次挨骂,心中也想过要像哥哥一样,做一个父母、亲人心中的好孩子,老师、邻居眼中的好学生,也想学期结束时能拿着红红的奖状向父母撒娇,而不是每次都被父亲从老师办公室领回去,也想……
一、童年
父母是两名小学教师,所谓的启蒙家。于是年幼的我意识中就被加入了“大学”这个东西,而我却把它遏制在了一个最小的思想空间,因为每每想到它时,总是让我头疼。哥哥比我大一岁,却跟我一个班,所以每当看他拿着奖状给父亲看时,我就能报之以“留级生”的态度。后来知道有个叫阿Q的也跟我一样。
六岁,上二年级的我第一次打了架,而且是跟一个女生,所以就记得比较清楚。不久前听说她已嫁为人妇,不知她是否记起过。接着就有了第一次的挨骂、第一次的被罚、第一次被别人称着“坏孩子”,虽然后来父母告诉自己更小时就被打过,但没什么记忆,也就当没发生过了。
10岁的我疯狂地喜欢上了踢球,家里踢到学校、学校踢回家里,家里也开始不断地有邻居到访。可是不超过三天,他们家的玻璃还是会碎。此时的哥哥,在父母的督促下已经完成了小学课程的自修,天天埋头看着父亲不知从哪找来的一堆堆的书,屋子里放满了大大小小的奖状、证书。上课是当时最让我头疼的事之一,认为自己已经长大,不能欺负女孩子,所以选择了上课看小说代替捉弄女生,也不想让自己过多引起老师“注意”。10岁的我开始看各种各样的小说,父亲收藏的书统统给他翻了几遍。开始时迷恋《西游记》,接着是《水浒传》,后来是《三国演义》,再后来是《红与黑》……
初中,因为成绩不好,我和哥哥分开了,他去了好班,而我理所当然地来到了差班。没有伤心,取代的是偷着乐,想想这样就少了个监视我的人,少了一个可能跟父母告状的人,虽然哥哥并没告过我,但也许又是阿Q精神在作祟吧。尽管我是一个所谓的“坏学生”,我逃课,我不听老师话,我成绩差,但我明白什么叫度,看着身边朋友一个个沦落,我仍然过得萧然,因为我知道,我不会跟他们一样。也可能因为这样,父母也不再过多的干涉我,于是,我也拿回了一张张的奖状,篮球的、足球的……
二、高中
哥哥一直很郁闷,因为我这样一个公认的差生居然能和他一样考到县里最好的高中。我能感觉到父母惊奇的眼神中,更多的是高兴。其实只有我自己知道,每次叨唠着哥哥烦,报之以不屑的态度时,心中却认真地听着他的每句话,因为我心中也有和他同样的梦。
高二,哥哥选择去了理科班,而我就因为脑袋里有“小说”两个字,所以去了文科班。哥哥的眼镜度数不断的升高着,而我也不断地找着新的激情,学着新的东西,从篮球队到足球队,从音乐到文学。不断的认识着陌生的男人、女人,好人、“坏人”,而哥哥仍旧能在每次的开学典礼上听到他的名字。我喜欢上了班上的学习委员,一个看上去乖巧、文静的女生,可她对我无法与这四个字联系到一起,禁不住她九阴白骨爪和委屈眼神的威逼利诱,我只好乖乖地交作业,即使发呆也要看着老师,而且还得答应她每天抽点时间看书作为她陪我打球的交换条件。后来问到她为什么对我这样好时,她总是说那是作为一个学习委员和一个同桌的义务……
后来,按照父母的意愿,我去了理科班,他们说理科招生多,成绩差的我这样机会大些,这也是我第一次没违背他们意思,也许真长大了吧。离开文科班时,不知怎么的竟答应了她会好好学习。也许因为哥哥忙着学习吧,平时见得很少,高三后,更是很少见面,大家都这样绷得紧紧的,到月考,到统考,到高考。考试对我来说是一件高兴的事情,因为看着它后面长长的假期。估分后,父母给哥哥填了复旦,而我连分数也懒得去查,反正早晚都会知道的。
静不下来的我,假期跟着邻里大人们跑了很多地方,学开车、学煤矿参股,上过高山、下过煤井,进过五星、到过茅屋。而哥哥一直在家陪着父母,策划着即将到来的大学生活。
三、大学
考进贵大,对别人来说可能是因为我的运气,但我知道,不是!因为我努力过,或许简单的因为那句承诺。哥哥也成功考进了复旦。
刚进入大学的我迷茫了许久,学习一直不好的自己,怎么去和别人竞争,比自己优秀的同学无数,一直好动的自己去突然安静了下来。静了,也想明白了自己的路!电话中知道哥哥好象很是失望,说大学生活和他想的好不一样,现在也没有认识几个朋友,面对丰富多彩的大学生活,觉得自己什么都不会,不知道该怎样走下去。
社团――我大学生活变化的地方,这个地方我重新找回了自己。学生会、俱乐部、记者团……我又认识了一个个的新朋友,一起经历痛苦与欢乐。假期,哥哥很早就回了家,而我毅然地选择了跟着老师同学们三下乡、社会实践,到农村、进县城,感受着一次次失败的痛苦和成功的喜悦。
父母的电话开始频繁起来,除了说些家里的事外,就是让我和哥哥多联系(因为在大学没认识几个朋友,所以他把手机停了),也才知道他想退学的想法。可是没想到哥哥假期回来就没再回去,而是参加家乡的教师考试,做了一名跟父母一样的教师。
在大学,我挣到了属于自己的第一笔钱,拿到了第一次证书,得到了父母第一次的信任;有了第一份兼职,有了第一个女朋友,有了自己的梦想。后来聊天时知道,其实他从小开始就很羡慕我,羡慕我有那么多的朋友,羡慕我有那么多的爱好,羡慕我那么自由。我的大学仍旧继续着,这里有我的梦想,也有父母剩下的希望。
后序
时间在慢慢流逝,也许我们都不再年轻,童年的记忆或许早已淡忘,然而注定的事实终究不会改变,一个家庭会培养出两个什么样的人,一个学校会造就两个什么样的学生,一个社会、一个教育模式又会成就两个什么样的人。还记得一位美籍华人在一本书中这样写道:“在中国,教育的目的是为了考大学、上大学、拿学位,这不仅使得小学生没基本的职业意识更没有职业规划,甚至包括很多大学生、研究生也没足够的职业表现和技能,不知道自己将来要做什么,一切都不过是朝花夕逝罢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