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内蒙古呼和浩特市,当地人经常提起的古代英雄人物,除了成吉思汗、忽必烈和王昭君之外,还有一位不为外地人熟知的女杰――三娘子。据说,这位女英雄既能弯弓射雕,又谙熟蒙汉文化,有人称其为“女成吉思汗”,她又像王昭君一样,为明朝中后期的民族团结以及北方地区的统一稳定作出过贡献。
据《明史》记载,三娘子是呼和浩特城最初的缔造者之一。其实,早在阿勒坦汗在世之时,三娘子与他已开始着手修建归化城了。而当时建城的主持者就是三娘子。此城初名库库和屯,建成后明廷赐名为归化城。据说,当时城墙全部用青砖砌成,远远望去一片青色,所以人们便称它为青城。青色的城,蒙语就是呼和浩特。
寒风中,我在呼和浩特现代化建筑的缝隙里穿梭,在具有民族特色的寺庙里徘徊,在洋溢着淳朴民风的小巷里流连,在当地人的言谈话语里寻访,但很难找到和三娘子有直接关系的景点或是遗迹。于是,我在内蒙古大学教授王俊川的指引下,前往内蒙古土默特右旗美岱召村中的美岱召庙,寻访三娘子的“遗风”。
冬日午后温暖的阳光洒在高大的城门上。连着城门的城墙竟然像长城一样,城墙犬牙交错、此起彼伏、连绵而去。“这怎么会是寺庙呢?这分明是一座城池!”
美岱召最初的确是一座城池,名曰“大阪升”。明朝初年元朝皇族退回北方草原,后来蒙古各部又陷入分崩离析的状态,而蒙明之间开始了无休无止的战争,万里长城成为战争的前线。16世纪四五十年代成吉思汗第十七世孙阿勒坦汗经过南征北战基本控制了漠南蒙古各部,开始试***与明朝通商修好。而在这个过程中,阿勒坦汗的夫人三娘子钟金哈屯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
随着归化城的建成,***治中心渐渐东移,而美岱召也渐渐地从府城变为寺城,到了明末清初,已经完全变成了一座寺庙,就是我们今天看到的美岱召庙。
登上城墙,整个美岱召尽收眼底,这是一座四方“城池”:城内建筑林立、井然有序,城上垛口、发箭孔、走马台一应俱全,***事与中原古代的城池别无两样。当年,随着阿勒坦汗的势力逐渐扩大,他开始建设他的***治***事中心――大阪升,而阿勒坦汗和三娘子就居于其中。由于常年征伐,大阪升城的***事功能凸显,所以才出现了以城为府的情况。据民间传说,三娘子功夫了得,上马骑射,下马舞剑,堪称女中英豪。她常常挎剑提刀亲自上城巡逻。
我在城上徘徊,北见一带阴山连绵北围,南见无边的旷野平平南去,朔风吹来,豪情顿生。难怪在这里出了一位英武不群的巾帼英雄。塞北苦寒之地必出尚武好斗之人。不过,三娘子好武却不好战。当年,经她劝导,阿勒坦汗多次提出与明朝公平互市的建议,屡遭明朝拒绝。阿勒坦汗不得已才亲自带兵围困北京,逼明朝互市。但得到允可后不久,明廷又关闭了边市。战争继续进行。
在美岱召,最雄伟的建筑是大雄宝殿,这个宏伟的重檐歇山顶建筑被几株苍松围绕,在松枝间露出屋脊正中的藏式覆钵脊顶,汉蒙藏三种建筑风格在这里完美地结合在一起。在大殿中的暗影里,借着微弱的光线,能看到墙壁上有许多斑驳的壁画,这些壁画也是由多种文化元素组成。其中西壁下方北半部的中心位置有一位老妇人,画面上其他的人物及战神都围绕着这位老妇人,老妇人就是三娘子。
这幅画像表明了三娘子在当时阿勒坦汗国中无比尊贵的地位。1570年,三娘子从幕后走向台前,结束了持续多年的蒙明战争。当时明廷扣住了阿勒坦汗和三娘子的孙子把汉那吉,要求交换遁入蒙古高原的***首领赵全等人。三娘子经过反复斡旋,最终竟然将血战化于无形,阿勒坦汗交出赵全换回把汉那吉,接受明廷顺义王的封号,归属明朝。阿勒坦汗晚年主要依靠三娘子主***,三娘子严守盟约,为维护互市***如山。蒙古各部和明朝边疆诸臣中但有不服或背叛明廷者,三娘子或出兵讨之,或告明廷合兵攻之,为民族团结国家稳定作出了杰出的贡献。
美岱召的建筑颇有汉地风格,徘徊其间,可以看出三娘子当年对汉地文化的尊重。 “”前,美岱召存有大量三娘子的遗物,其中有很多都是从明朝中原传来的物品。如今仍有两个梳头箱存在这里,一个箱子细刻金龙扣页,一个箱子刻有中原高士的形象,这些都是蒙汉文化交融的佐证。阿勒坦汗去世后,三娘子更是大权在握,在她的督导下,蒙明边境保持了将近40多年的友好互市关系,同时,她还大力推行鼓励汉民在土默川平原开农田等惠汉***策。
不是旅游季节,美岱召里游人寥寥。我站在太后庙前,四周没有一个人。太后庙虽然也是重檐歇山建筑,但它的色彩和装饰都极为朴素,灰蒙蒙的,丝毫不引人注目。三娘子笃信喇嘛教,晚年心静平和,1612年,归化城,三娘子在一片唱经声中安详宁静地与世长辞了。《明史》对她的评价是“主兵柄,为中国守边保塞,众畏服之。”她死后,后人为她建立了太后庙,设七宝檀香木塔安放她的骨灰。她又重新回到了美岱召,伴着这里的青松白云,伴着这里曾经的刀光剑影,伴着民族团结的祥和氛围,伴着和平的美好愿望,久久长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