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识《作文周刊》,我已忘记那是由于什么样的机缘,反正有十多个年头了,记得最初看到的是连续好几期的《作文周刊》。当初看到她,心里痒痒的,一面是欣赏,一面是忌妒。我欣赏《作文周刊》上刊登的学生作文,忌妒那些在《作文周刊》上发表文章的同行。
加盟《作文周刊》成为一名作者,也记不起确切的篇目来了,但我印象较深的是,自从在《作文周刊》发表第一篇稿件后,向我发来的稿约不断。
《作文周刊》改变了自命为“老顽童”的作为一名语文教师的我的职业状态。2005年前,我用“老顽童”做网名,抱持幼稚而顽劣心态,很少正眼看教辅类报刊上的文章,以为教辅毕竟不是语文教学与学生学习的主渠道,它非主流,也非正宗。有一天,《作文周刊》的一位编辑让我拟制一份期中语文试题,那可把多年不拟题的我折磨了一番。不知从何时起,基础教育类学校大多成套地从市场上购买或由上级部门订购试题。那些卷子与教材、与教学进度、与教师的教学实际相去甚远,几乎不能用来测评学生各单元、各学期甚至各学段的学习质量,一线教师早已因无从通过试题得到较真实的教学反馈而怨声载道了!得到《作文周报》的命题指令,我抖擞精神狠下了一番工夫,试题如期见报了。那份试题通过报纸与网络的传播后,我得到了很多一线同行的认可,同行们称赞那份试题既紧密联系教材与教学进度,又巧妙连通了课堂内外。拟那份试题前,我曾在语文权威期刊和教辅类报纸上发表过三五篇文章,很多编辑约不到我的稿件,但《作文周刊》的一位尊敬的编辑教导了我:“陈老师,您要想让您研究语文教学所得的真知灼见尽早对语文教学产生影响,以便实现您的教学理想,您就不该回绝我的约稿。”一语惊醒梦中人!后来我很少回绝稿约,一篇篇教辅类文章的发表为我的职业素养的提升垫起了一级级台阶……
《作文周刊》提升了“真语文”的语文教育研究品位。我越来越感到写教辅文章能够发现更多的教学问题,发现问题就不得不去深入研究,发现的问题越多,研究面就越广。2007年,我把网名“老顽童”更换为“真语文”,并开始在语文教学理论上发奋求真。《作文周刊》一直是我的一个助推器:命题作文指导、单元阅读指导、试题拟订、语文应考策略、学习心理调适、各类专题撰稿与组稿,一份份稿约如同一个个科研课题,让我不断思考,笔耕不辍。再后来,我不但自己写,还推荐十多个同行一起做起了脑力操。因为身处教学一线,经常思考实际问题,我的思维得到了锻炼,视野逐渐开阔,我不断地在语文课程教学的理论与实践方面有所收获。基于给《作文周刊》写稿而垫下的底气,我经常在县里、市里甚至省外讲学:两次进大学作学术讲座,“语文味网”为我在“名师频道”开播“陈金海频道”,主持研究一个省级和一个部级科研课题,参编出版十余册书籍。我还被选拔为省级骨干教师、部级骨干教师,我这些丰富的阅历都与《作文周刊》分不开。
学无止境。在语文教育的百花园里,我永远只算个顽童,而《作文周刊》有力地完善了我这个语文顽童的语文人生。欣闻《作文周刊》亭亭而立,愿她玉树临风!
陈金海,江西省景德镇中学语文高级教师,江西省骨干教师,优秀教师,***基础教育课程教材中心网络教研室中国语文课程网版主。
转载请注明出处学文网 » 祝《作文周刊》玉树临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