承德普乐寺建于乾隆三十一年(1766年),这座寺庙占地2.4万平方米,在承德外八庙建筑群中属中等规制的寺庙。这座寺庙不设喇嘛,由八旗兵护卫,归内务府管理。整座寺庙坐东面西,与磬锤峰遥相呼应,前半部为汉式的伽蓝七堂式,后半部为一藏式^城,内供胜乐王佛双身铜像。其布局形制是满清乾隆皇帝采纳内蒙古喇嘛教领袖章嘉国师的建议兴建的。
乾隆在《普乐寺碑记》中详实的记录了兴建这座寺庙的历史背景,碑文中这样写道:“惟大漠之俗,素崇黄教,将欲因其教,不易其俗,缘初构而踵成之,且每岁山庄秋巡,内外扎萨克觐光以来者,肩摩踵接。而新附之都尔伯特,及左右哈萨克,东西布鲁特,亦宜有以遂其仰瞻,兴其肃恭,俾满所欲,无二心焉。”乾隆二十二年(1757年)清***府彻底平定了准噶尔部封建贵族的叛乱活动,生活在巴尔喀什湖一带的左右哈萨克,生活在葱岭以北的东西布鲁特(柯尔克孜族)摆脱了准噶尔的压榨、欺凌。乾隆二十四年(1759年)清***粉碎了“回部”霍集占兄弟的***,西北边疆日趋稳定。继厄鲁特蒙古的杜尔伯特部之后,南疆***首领,哈萨克和布鲁特首领按期到山庄朝见。为表示对西北各民族的尊重,同时为其提供瞻仰之处而兴建的这座寺庙。所以说普乐寺的兴建是乾隆皇帝利用宗教来团结边疆少数民族,进一步加强中央***权的统治。
在对西北少数民族的管理中,乾隆皇帝一直以“因其教,不易其俗,以习俗为治”为民族宗教***策的精髓。《皇朝藩部要略》序中高度概括了清朝的“因俗而治”***策:“其于诸藩也,容之如天地,养之如父母,照之如日月,威之如雷霆,饥则哺之,寒则衣之。来则怀之,患则救之,量材而授任,疏之以爵土,分赏斗罚,天子无有私焉。修其教不易其俗,齐其***不易其宜,旷然更始而不惊,靡然向风而自化”,即清朝根据边疆地区各民族的民族传统和等情况,在一个国家内实行多种***治制度,维护清王朝的统治。
清***府在蒙古实行旗盟制,藏族则实行***教结合,由宗教首领兼管地方行***的制度。蒙古被分为内属蒙古和外藩蒙古两种不同的管理体制,内属蒙古由中央***府直接派遣的将***、都统、大臣管辖。外藩蒙古设札萨克进行统治。
***地区地域广阔,民族众多,境内有***、汉、满、回、哈萨克、布鲁特、锡伯、索伦、蒙古等民族。清朝根据各个聚居区的民族分布情况实行了多种制度:汉族聚居区实行郡县制;***族聚居区实行伯克制;游牧的哈萨克、布鲁特蒙古诸部及哈密、吐鲁番***人实行札萨克制。清***府平定准噶尔贵族叛乱和南疆回部叛乱,消除了西北边疆的***割据状况。碑文中所提到的哈萨克、布鲁特都是当时居住在我国西北边疆地区的少数民族。乾隆皇帝于二十四年颁《御制开惑论》和《御制平定回部告成太学碑文》,讲述了用兵准部、回疆的原因、争议、效果及其基本过程,强调指出:“两大部落,不为不强,周二万里,不为不广,五年成功,不为不速。”他委派重臣,1762年设立伊犁将***,总管全疆******财经等一切事务,管辖天山南北超过200万平方公里的辽阔土地。大量减少回城租赋,乾隆年间,清***府为了鼓励各族人民发展生产,屯田移民,筑城驻兵,轻徭薄赋,对一些地区和民族完全免税,如哈密和吐鲁番地区的***族人,以及蒙古族土尔扈特东归部众。
碑文中所说的都尔伯特,就是厄鲁特蒙古四部之一的杜尔伯特部。厄鲁特内部自从1745年噶尔丹策凌死后,准噶尔贵族为争夺汗位,“互相残杀,群遭涂炭,不获安生。”杜尔伯特在首领三策凌的领导下,与***割据势力进行了坚决的斗争。1753年三策凌毅然率领部众三千多户一万余人,归附清***府。乾隆为嘉奖杜尔伯特三车凌的内附,按照蒙古贵族封爵的体制,赐封台吉车凌为亲王,车凌乌巴什为郡王,车凌孟克、色布腾为贝勒,车凌手下的官员也给予贝子、公、台吉等不同爵位。在避暑山庄淡泊敬诚殿召见三车凌,赐宴八次之多,赏车凌白银五千两,车凌乌巴什白银四千两,车凌孟克、色不腾各三千两,以下依品次高低,包括一百一十七名随从,逐一予以赏赐,合计共赏白银三万一千七百一十两。通过对三策凌的直接接触,清***府更了解了准噶尔的基本情况,最终平定了叛乱。清***府通过上层贵族加强对少数民族地区的统治,因为这些人在本民族中都有根深蒂固、盘根错节的***治势力和巨大的经济力量,熟悉本族的情况,有丰富的统治管理本民族经验。利用他们统治本民族,容易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这也是清王朝“修其教,不易其俗,齐其改,不易其宜,收其心,用其力”这一民族宗教***策的体现。
兴建喇嘛庙也是清王朝加强对少数民族统治的手段之一。但乾隆修建普乐寺,并没有要求各少数民族改变其的意***,而是为了进一步笼络少数民族首领,但考虑到***、哈萨克和柯尔克孜族并不信奉喇嘛教而信奉***教,于是他请教清代四大活佛之一的章嘉国师。
章嘉国师是乾隆皇帝兴建佛寺的顾问和主持者,章嘉国师即三世章嘉若必多杰,甘肃凉州人,他8岁入京,于雍正十二年(1734年)依照前世之例被封“灌顶普善广慈大国师”。乾隆帝即位后又封他为掌印喇嘛,令其掌管京城喇嘛事务,又赐“振兴黄教大慈大国师之印”。他一生作为乾隆皇帝信仰的上师,经略蒙藏事务的得力的高参和特使,多次担任钦差,代表朝廷处理重要的蒙藏事务。他辅佐乾隆皇帝在当时民族边疆问题纷纭变幻的复杂情势下,在清朝“兴黄教以安众蒙古”的***策实施方面,在解决一个个藏、蒙地区出现的民族矛盾和边疆稳定的***治危机中,发挥了重要的历史作用,全力维护了清王朝的国家利益。所以说普乐寺是章嘉国师深刻领会乾隆皇帝的***治用意而兴建的一座寺庙,同时也寓含章嘉国师博大精深的佛教思想。
普乐寺融合了汉藏艺术之精华,前半部分建筑是典型的汉族佛寺传统手法,包括山门、天王殿、宗印殿、胜因殿、慧力殿;后半部分利用藏传佛教特有的建筑形式,建造了群房、A城、旭光阁,利用台地高差修建两层石台,使旭光阁的地位明显突出。普乐寺的中轴线设计非常巧妙,其东端与磬锤峰相对,使人工创造与天然景物有机地结合起来。
普乐寺后半部的主体建筑旭光阁是一座圆形重檐黄琉璃瓦覆顶的殿阁,殿内十二根立柱支撑重檐圆顶,十二根立柱表示子、丑、寅、卯、辰、巳、午、未、申、酉、戊、亥十二支,代表着方位和时间。旭光阁内饰有金漆木雕蟠龙戏珠龙凤藻井,居于外八庙龙戏珠藻井之首,造型精致而生动。龙是中国古代王权和统一的象征,蟠龙戏珠位于圆之中心,体现出了“王者必居中土”的观念,是华夏族崇尚中央的宇宙哲学意识的反映。藻井除了雕龙,还饰凤,龙和凤不仅是一种美的形象,而且由于它们本身所包涵的内在意蕴使其同时也成了善的化身,圣王明君重德修治,按礼行事,龙凤之类的祥瑞物便会从天而降,保佑人类,致使***治安和,风调雨顺,天下大治。由此可以看出普乐寺的龙戏珠藻井不仅是建筑的实用装饰,更蕴涵着特定的***治意念,即皇帝是受命于天的天子。殿内圆形石须弥座上建有一个立体“曼陀罗”, “曼茶罗”阁内顶饰“太极***案”,表明它所蕴含的道教思想。中央供铜铸胜乐王佛,它是藏密五大本尊之一,密宗主张修秘密法,通过“方便之门”进行修炼,可以即身成佛。胜乐王佛面向东方的磬锤峰,正如《普乐寺碑记》所言,“正与峰对者,则人天咸遂皈仰”。由此可见章嘉国师供奉胜乐王佛的宗教主张完全符合乾隆皇帝的皇权至上的思想意***。所以说普乐寺的旭光阁象征天圆地方,万宇一统,皇权至上,体现了中国传统宗教儒、释、道的融合,体现了各民族的大团结。
普乐寺是一代帝王英明的***治谋略与一代国师博大精深的宗教思想相融合的产物,也是我国古代劳动人民智慧才能与血汗的结晶。清***府对少数民族“欲因其教,不易其俗”的宗教***策,达到“兴起肃恭,俾满所欲,无二心焉”的***治目的。正如乾隆皇帝所言,由“宁”而“安”,由“安”而“乐”,“天下太平,普天同乐”之意。可以说普乐寺是康乾盛世时期民族融合与多民族国家统一发展的历史缩影,记录了我国多民族统一国家巩固与发展的悠久历程。它体现了乾隆皇帝在处理民族事务方面博大的进取心、成功的***治作为。乾隆皇帝在面临复杂多变的民族问题和民族矛盾中,团结一切可以团结的力量,扩大***治权力基础,在维护国家统一和反对***方面,进一步加强了对民族地区的管理,有力的维护了多民族国家的统一和社会稳定。
(作者单位:承德市外八庙管理处)
转载请注明出处学文网 » 普乐寺及其民族宗教蕴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