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在藏族文化传统中,藏族女性被视为雪域高原的守护神,威严的护法神,救度众生的佛母和开启智慧的女神等等而受到敬重和崇拜。她们在藏族的历史、社会生活和宗教中产生着一定影响,就此形成了藏族文化中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因此藏族社会无论是在宗教生活还是在社会生活中都显示出了不同的女性观念。并且从语言性、象征性、暗示性和指示性等方面显示藏传佛教中所蕴含的“女性符号”。
关键词:藏传佛教、女性地位、女性观念、女性符号
一、藏传佛教和藏族传统社会中对女性的定位
藏族社会中,女性具有社会职责和家庭职责双重属性,在社会内部和家庭中都具有极为重要的地位。女性作为社会文化中不可或缺的元素之一,也符合符号系统规律。“女性符号”包括:语言性符号、***像性符号、指示性符号和象征性符号。藏传佛教文化中,也在各个方面显示着“女性符号”的各个主要方面。
1、藏传佛教典籍中的女性观
原始佛教经典典籍中,对女性持有正负两种态度。
a、《杂阿含经》:“如是之妙乘,男女之所乘;出生死丛林,逮到安乐处。”反映了佛教经典中所持有的男女平等观。
b、《大爱道比丘尼经》:“女人八十四丑态,令人不得到。”经律中也提到女性是诱发比丘和贪欲的根源。
大乘佛教兴起后,“女人五碍”说中的“女人不能成佛”成为大乘佛教经论中所关心和争论的话题。一方面,对部派佛教的思想和体制有所批判,对女性的态度转为慈悲和包容;另一方面,却依然深受部派佛教女性观的影响,强调女人是百恶之源,把女性视为一切过患和障道的祸首。
2、藏传佛教义理中高尚的女性观
密宗金刚乘佛教继承了《般若波罗密多经》中的积极女性观,认为女人象征智慧和空性,因此对女性的一切诋毁和任何形式的歧视,都是不能的。“密宗戒律中规定:不能诋毁和不敬女性,是一切誓言的根本。为实践佛陀思想,将尊重女性和肯定女性价值写入戒律,作为藏传佛教显密双修中,进入密乘修行所摄受的基本戒律。不论是修行的角度还是从密乘的戒律上,藏传佛教实践着‘般若佛母’的佛理和众生平等的思想,女性成为智慧的象征,从教理和修行上肯定女性在智慧、慈悲和事业方面的功德(yundan)。”
大乘密宗认为世俗世界的俗念是通向觉悟的有效途径,蕴身、性别和情感都是求证佛果的最佳动力。将“方便”与“智慧”证得无二,合为一体,求证佛果必须依赖男女之对立面的相互作用,相互补充,缺一不可。因此,在藏传佛教密宗中女性的地位是神圣的,是智慧的象征。
3、藏族传统社会文化中社会性别观
传统家庭中,由于女性承担着相当家族责任。又因为宗教需求(女神崇拜,藏密理论),妇女地位被重视;另一方面,在边远藏区,由于生产生活的需求,妇女在家庭中拥有较高的地位,得到尊重和肯定,拥有继承权,可以自主决定生活和生存状态。但是在社会群体中,因为传统文化的影响和渗透,藏族的女性观被涂上了社会性别观,对女性地位和角色明显区分为藏族家庭传统和社会传统的不同——传统家庭藏族家庭中女性在整体成员中得到的肯定和尊重(这一角色具有不稳定性,而且并没有得到社会的认同);社会群体中,女性丧失话语权与社会地位。由此可见,藏族社会对女性自然存在价值和社会存在价值有一定程度上的否定性。由于缺少社会活动的参与权和话语权,凝固了藏族女性社会价值的完整体现,一定程度上封闭了女性个体能力和自立生活的觉醒。
二、藏传佛教中的“女性符号”
1、语言性符号
从语言性符号的方面分析,佛教经典中的女性观念显示出了两面性和矛盾性。一方面肯定女性在神圣的宗教生活和宗教修行时的重要性,对关于女性本质的认识都是建立于男女在人性或者本体论上是平等的这一思想基础上的;另一方面又在一定程度上受到早起印度女性观和汉地女性观的影响,认为女性地位卑贱,是一切恶的来源,对女性充满厌恶思想,把男众或者僧人在修行上的困难和过失归结为女性影响。
大乘佛教经典虽然承认女性的重要性,“承认女性经过长时间的修行,可能成为初阶菩萨,然而,八地以上的菩萨必须是男性。女性要成为八地以上的菩萨就必须‘转女身成男’,这是女身成佛之道的先决条件。”
2、暗示性符号
暗示性符号是指在一般社会中并没有明确提出或者规定,但是在社会群体生活的禁忌或者习俗中存在的某一类严禁行为所透射出的社会价值观、形成这种行为准则的原因和所针对主要人群的社会生存状态。
例如,在藏族社会的禁忌中,妇女一般严禁进入密宗殿堂或护法神殿,尤其禁忌观看护法神的秘密部位,因为护法神最易受污而失散神智;关于藏族的族源传说中有关于猕猴与罗刹女的创世传说,藏传佛教史学家认为,藏族男女分别承袭了两种不同的本性,成为衡量价值的标准和决定男女地位的重要因素。这些禁忌、戒律和习俗等都在某一方面暗示着妇女在藏族社会中的地位和存在价值。
3、指示性符号
指示性符号指在文化系统中所明确规定或限制受众行为和思想的内容。
藏传佛教密宗中,女性具有极为重要的地位,密宗本体论思想中,男女具有平等性,皆可成佛。金刚乘密宗非常注重修法过程的男女双修、阴阳并重,认为男性代表悲悯,女性代表智慧,在大乘佛教中分别称为“智慧”与“方便”,将方便与智慧证得无二,合二为一。求证佛果必须依赖男女之对立面的相互补充。大乘密宗认为世俗世界的俗念是通向觉悟的有效途径,蕴身(色)、性别和情感都是求证佛果的最佳动力,而女性则是三者载体。这些内容都明确的指出了女性在修行过程的行为准则和男女本身地位的同等性,具有明确的指示性。
4、象征性符号
象征性符号是在文化系统中存在的象征某种文化内涵和内在思想的文化符号。
藏传佛教在传入藏区后,受到传统文化和本土宗教苯教的影响,在藏传佛教神灵系统中,女神的地位也十分的突出,数量上也相当庞大,拥有庞杂的女神神系及仪轨制度。藏传佛教神殿内,除了供奉释迦、大日如来等具重要地位的佛外,还有其他一些本尊佛,金刚护法和度母神女。这些神佛中,有些是以男女的单身或双身佛像呈现的欢喜佛造型。这些佛像在一定程度上象征着女性在藏传佛教神圣系统内所充当的不可或缺的重要职责。(作者单位:西北民族大学历史文化学院)
本文系西北民族大学2011年度研究生科研创新项目成果项目编号:ycx12047
参考文献:
[1]德吉卓玛.藏传佛教出家女性研究[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3年.
[2]王绯,孙郁.妇女与宗教[M].北京:作家出版社,1995年.
[3]杨孝容.男女同尊:佛教女性观[M].北京:宗教文化出版社,2004年.
[4]奈奥米·R·高登博格著,李静译.传统宗教的终结——对西格蒙德·弗洛伊德和卡尔·荣格著作中宗教女性主义评论的重要说明[M].北京:民族出版社,2010年版.
[5]丁莉霞.藏传佛教中的女性主义文化内涵探析[J].西北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9年第3期.
[6]诺布旺丹,巴桑卓玛.藏传佛教的两种女性观[J].中国藏学.1995年第3期.
[7]诺布旺丹,巴桑卓玛.藏传密教的女性观[J].佛学研究.1996年.
[8]陈果,胡冰霜.论藏传佛教对藏族女性性别角色的影响[J].湖北师范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6年第24卷第5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