她,心怀感恩致力于民族文化保护、传承和发展;她,全心全意绣织“锦绣计划”,引领布依族妇女一针一线绣出自己的幸福生活。她和绣娘们的锦绣之路,有黔西南少数民族传承、发展民族文化互动的故事,也有布依族女性用灵动指尖走向小康的中国故事。她就是全国人大代表、布依族绣娘、兴义市布谷鸟民族实业发展有限公司执行董事、法人代表王菁。
2015年3月22日,刚刚参加完十二届全国人大三次会议的全国人大代表、兴义市布依族农民企业家王菁从北京回来后,就立即深入到贞丰县,忙碌在“锦绣计划”绣娘培训基地,宣传全国“两会”精神,提振大家的发展信心。
王菁结合全国“两会”上提出推动“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发展要求,和关于国家将加大对民族特色手工业的支持,加强职业技能培训,加强劳动者就业创业的***策,鼓励岩鱼村绣娘们要坚定发展的信心。
贞丰县永丰街道岩鱼村绝大部分群众为布依族。布依族蜡染、织布、刺绣具有很长的历史,自“锦绣计划”绣娘培训班开班以来,已有来自该村的100名布依族妇女加入到培训队伍中。
王菁介绍:“把两会对西部、对少数民族地区的支持、好的***策讲给我们的这些绣娘们,让她们更有信心创业,更有信心发展我们少数民族的传统文化,通过妇女心灵手巧的技艺,能够把传统的文化作为产业发展起来,变为经济效益,变为家庭的一份收入。”
传承民族文化的布谷鸟
作为一名布依族农民企业家、兴义市布谷鸟民族实业发展有限公司执行董事、法人代表,这些年王菁和绣娘们不遗余力传承、弘扬民族文化,走上了一条锦绣之路。
王菁清楚地记得,2011年5月8日,时任中共中央***治局***、国家副***到黔西南州布依族村寨楼纳村、苗族村寨鲤鱼村考察工作。看到当地少数民族绣娘正在刺绣,他说:“民族民间传统文化,要让年轻人学习传承下去。”2014年3月两会期间,来到贵州代表团参加审议***府工作报告。令王菁特别感动的是,她给***汇报工作后,代表民族绣娘们给***送上一条手工刺绣领带,还即兴唱了布依族民歌《好花红》,听了很高兴,并请王菁向乡亲们转达良好祝愿和问候,祝乡亲们生活“好花红”。
令王菁深受鼓舞的是,***语重心长地告诉大家,要提高认识,重视保护、传承和发展少数民族优秀传统文化。坚定了她的民族自信、文化自信。王菁当好民族文化传承人、农民增收致富带头人的底气更足了。
王菁是黔西南乃至贵州绣娘的“代言人”和领***人。她的布谷鸟公司是一家集民族特色服饰、民族床上用品、民族家居、手工刺绣、编织系列产品、土布纺织、旅游商品等的设计、加工和销售,民族民间文化传承保护、民族民间工艺研究开发等为一体的综合性民族文化产业企业。她曾多次深入民族村寨采风,收集整理、研究开发以布依族为主的民族服饰,在传承保护中开发,在开发中保护,融入了挖掘、吸纳、创新、光大的理念。公司成立10多年来,先后为贵州、云南、广西等地民族大型节庆活动设计制作了大量的民族服装,得到了各民族同胞的广泛认可和赞扬。清华、北大等高校的学生连续五年把她所在的公司作为研究传统民族文化的实践基地。
王菁十分重视知识产权保护及市场开拓,先后注册了“布谷鸟、布谷鹰、布依福、好花红、刺梨花、万峰林”六个商标,获得进出口贸易权。她先后创办了一个服装厂、一个酒店和一个正在建设的布谷鸟民族文化风情园等实体,成长为集民族服饰、演出服装设计制作、民族食品、民族饮食文化研究开发、民族工艺品、民族旅游产品生产经营、民族歌舞表演等的综合企业。布鹆成为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生产性保护示范基地、全国民族特需商品定点生产企业、少数民族传统手工艺保护传承示范基地,并代表中国前往欧美多个国家进行文化交流和少数民族文化展示,架起了一座外界了解黔西南民族文化、黔西南布依族服的桥梁。
在黔西南,很多少数民族妇女都有刺绣的绝活,许多村庄家家有纺车、人人是绣娘。王菁认为,绣娘队伍的壮大,让绣娘牵手市场,解决了农村群众就业的问题,增加了经济收入,对于“中国梦”的实现更具现实意义。她说:“依托少数民族传统文化,帮助她们形成产业,实现民族底蕴与现代工艺的无缝对接,一方面可以促进文化传承与保护,另一方面可以形成产业带动农民致富,这是实现‘中国梦’的开始。”
王菁的想法与贵州省力推的“锦绣计划”不谋而合。“锦绣计划”于2013年7月正式启动,旨在促进贵州传统民族手工业发展,弘扬少数民族厚重的历史文化,促进少数民族绣娘在家就业,改善老人空巢、儿童留守的乡村现状。
作为全国人大代表,王菁为“锦绣计划”点赞,“推行‘锦绣计划’可以增加经济收入、实现居家就业,是拉动经济的一个好福祉。像贵州这样的地区,关注妇女自立自强、帮助妇女创业是非常有必要的。这一计划将进一步推动手工小产业走向传承民族文化的大产业,为更多农村妇女居家灵活就业实现增收致富铺设一条锦绣之路。”
作为“锦绣计划”的一员,王菁致力于布依文化的开发和创新,也在其中找到了人生的幸福归宿。2006年至2013年,她曾经获得多彩贵州旅游商品设计大赛贵州名创“民族特色奖”“最佳创意奖”“最具市场潜力奖”和三等奖;2013年,她设计的布依族服饰系列参加黔南州都匀举办的民族服装设计大赛分别获银奖、铜奖。她告诉记者:“我自己也是一名女性,通过‘锦绣计划’搭建一个辽阔无边的平台,让女性能够传承一方文化的美丽,一针一线绣出自己的幸福生活,既绣出民族之美,也展现勤劳之美。这是非常有意义的。”
“拥有一技之长的少数民族妇女就业前景广阔。”多年的民族文化传承之路让王菁意识到,开依族文化商品,不仅传承民族文化,更是扶贫开发的大事业。就在大年正月初二至初三,王菁还到七块地移民新村、坡落布依古寨调研,指导布依族妇女刺绣。绣娘们手引绣线、唱响山歌,在家做工就能就业,村里的人多了,老人小孩不孤单了,布依族村寨也有了活力,大家共建美好家园的信心更齐、劲更足、梦更美了。
为民族文化鼓与呼
用脚走出一个民生地***,用心写下一份百姓呼声。作为来自基层的代表,王菁用自己的双脚收集各类百姓声音和期待最终汇聚成建议、议案。一份份沉甸甸的建议、议案,正是她履职的最好体现。
“我是我们黔西南现在的惟一的一个全国人大代表,代表我们黔西南340多万各族人民的心声,你看我,一个人带了我们州的十六个建议,各个方面都有,交通的,教育的,有卫生的。”在全国人大三次会议上,王菁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说。
一个和十六个,不是简单的数字叠加。这些纸上记录的文字,是王菁走遍黔西南州的几个县市,用脚走出来的民生***:“8县市都走遍了,乡镇走了大部分。也召集一些比如说民族协会啊这些来座谈,我也就了解了很多我们州的东西。”
要听,要看,要记录。王菁说,为百姓发声前,调研之路必不可少。在一次去调研扶贫和民族文化的下乡行中,王菁下车看到的场景,驱散了调研的疲惫:“我到的时候大概有四五十个妇女,老的有70多岁,年轻的有20多岁,都穿着民族服装在那里,把她们绣的绣片,染的布,都拿在那里展示给我看。我当时很震撼,他们都有这种渴望,渴望能够富裕起来发展起来,同时自己的东西能够走向外面。我也深感担子很重。”
每次开会,一身民族服饰的王菁,就会成为媒体追逐的对象。在风情浓郁的民族装里,王菁不断展示着贵州发展,也呼吁着家乡需求。
王菁告诉记者,她很看重民族文化的保护和开发。她希望,贵州的民族文化能够更瑰丽的绽放:一个是国家再加大对少数民族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力度,在传承和保护方面还有很多工作要做。
王菁介绍,虽然近年来***府和社会在少数民族文化、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和保护上作了很多工作,但是少数民族文化还是在渐渐消失。究其原因,她认为,随着社会发展速度和经济发展速度不断提升,很多少数民族地区的年轻人不愿学习民族文化,不愿学习传统的工艺,都到外面去打工,或者在外面读了大学以后在外面工作。真正致力于少数民族文化传承的年轻人很少。不过,***府也在不断努力,例如贵州黔西南为传承民族语言,***府部门门牌都使用三语来标识。针φ庵窒肿矗王菁建议,为了民族文化的传承、保护和弘扬,还可以在两个方面做更多的工作,一是让民族文化走进校园;第二是加强少数民族地区风景区的文化宣传,更多的规划少数民族风格的建筑群,毕竟,风景区的少数民族是该地区的一个对外的窗口。
多彩的民族文化是贵州青山绿水的点睛灵魂。针对贵州的旅游发展,王菁建议,贵州大旅游的建设,应该将民族文化、手工艺品、旅游景区的打造谋划为一盘棋,哪颗棋子都不能丢。
“文化是旅游的灵魂。做旅游,我们不仅是要卖门票让游客看这个山水风光,说山说水,很多地区也有……”看得见山望得见水不是贵州惟一的标签,记得住乡愁的旅游才是引人向往的地方。王菁建言,贵州旅游不单要卖青山绿水的好生态,更应该打好丰富多彩的民族文化牌。
王菁认为,文化产业解决了农村民众就业的问题,增加了经济收入,对于“中国梦”的实现更具现实意义。“依托少数民族传统文化,我们形成的产业一方面可以促进文化传承与保护,另一方面可以形成产业带动农民致富,这是实现‘中国梦’的开始。” 王菁说。
作为布依族文化技艺的传承人,王菁把自己的公司取名布谷鸟,她就是希望民族的手工艺术能像布谷鸟的叫声一样,飞跃高山、飞向世界。
转载请注明出处学文网 » 王菁 一针一线绣出中国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