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界素有“南陈北董”之说,“陈”是指陈鹤琴,而“董”是指董渭川。
董渭川(1901―1968),原名董淮,字渭川,是中国近代著名教育家。1927年从北京师范大学高师国文研究科毕业,民国时期先后任南开中学国文教员、中央大学区视察员、江海中学校长、南京民众教育馆编辑主任、安徽省教育厅督学兼第一科科长、河北大学国文系教授、山东省教育厅督学、山东省民众教育馆馆长、四川南充民众教育馆主任、***第一社会教育工作团团长、江苏省立教育学院教授、广西省教育厅顾问、广西大学教授、国立北平师范学院教授等职。新中国成立后,历任北京师范大学教授、副教务长,全国***协第二、第三、第四届委员等职。
1927年秋,原设在灌云县板浦的江苏省立第八师范学校合并到设在东海县海州的江苏省立第十一中学,成立东海中学,全名为国立第四中山大学(后改称中央大学)区立东海中学,时任中央大学区视察员的董渭川被任命为东海中学第一任校长。董渭川在东海中学任校长仅一年,短短一年内,他进行了几项具有深远影响的教育教学改革,给同代人和后人留下了弥足珍贵的精神财富。
聘请进步教师,传播新思想、新道理
在董渭川校长的领导下,当时东海中学的学校管理分为教务、训育、事务三个部分。教务主任是卢郁文,训育主任是屈凌汉(河北人),事务主任是吴级震(山东人)。他们和董校长都是北京师范大学高师的毕业生,年龄都在30岁左右,精力充沛,年轻有为。更重要的是,他们都受到北伐战争的***洗礼,具有鲜明的反帝反封建的思想和作风,给学校带来一些新气象。
同时,董渭川还安排因闹被南开中学开除的郑伯乔任学校庶务,并积极支持其在学生中开展***活动。中共地下***员杨光銮经常在课堂上引用“朝闻道,夕死可矣”的名言,表达自己为真理献身的决心。
所以,东海中学自然成为当时海州地区***组织的诞生地、***的摇篮。1928年夏,中共江苏省委派来的李超时、宋绮云与东海中学学生惠浴宇(新中国成立后长期担任江苏省省长)在海州白虎山成立了中共东海特别支部。1928年9月,中共东海中学支部建立,吕振中、冯硕仁、武同儒、吕继英、冯若愚等一批进步学生入***。一年后,东海中学的***活动引起了***当局的注意,他们制造种种借口,辞退了校长董渭川和一批进步教师。
正如惠浴宇在《海州岁月》一书中所说:“那时,以校长董淮为首的一批进步教师在校内传播一些新思想、新道理,给了我们很大的启迪。”“(东海中学的***活动)引起了***当局的注意,他们制造种种借口,辞去了校长董淮和一批进步教师,又派来国家主义派的人物谷隽永当校长,还有一群饭桶教员……”
打破社会传统习俗,构建新型师生关系
在具体的办学举措方面,东海中学首次面向社会招收女生,实行男女生共同编班。这在海州地区中等教育史上是破天荒的第一次,很多在徐州上女中的女生纷纷转到东海中学就读,一时传为佳话。同时,学校聘请了一批女教师来校任教,而且有的是夫妻二人同在学校任教。男女同校,这在当时,无疑是对社会传统习俗的一大挑战,但也是一个极富教育价值的举措。
董渭川在东海中学引导学生消除歧视,做社会新人。原八师学生多属贫苦家庭出身,原十一中学生就讥称八师学生是“师范花子”;而十一中学生多数家庭比较富裕,八师学生就讥称十一中学生是“花花公子”。两校学生在生活习惯、思想品德和学习成绩方面均有差异。董渭川校长平易近人,主动接近学生,了解学生思想,针对不同学生的情况,积极引导,利用各种机会反复对学生进行教育,引导他们消除思想隔阂,共同搞好学习,做新时代所需要的新青年。开学不久,学校秩序井然,既有纪律,又生动活泼。学生之间、师生之间能做到平等、民主、和睦共处,个个朝气蓬勃。
董渭川校长身体力行,深入学生,深入课堂,为人师范。董渭川校长尽管校务繁忙,但他经常到各教室去听课,找个别学生谈话,并亲自担任毕业班――高中师范科三年级班主任,同时兼任国文教员。他热爱生活、热爱教育、热爱学生,课堂教学深入浅出,论证举例,选材严谨,并善于就地取材,即兴发挥,用心表述,真情流露,把国文课上得生动活泼,使学生知、情、意、行融于其中,因此受到师生的尊敬和爱戴。
尤为值得一提的是,他还曾亲自登台演出话剧,并为学校校歌作词:“海中,海中,济济一堂,志同道合,锻炼体魄,砥砺学行。立下做大事的志向,抱着爱人类的心胸。***化,铲除封建思想。纪律化,培养合理人生。一个个坚毅勇敢,亲爱忠诚。爱护我们的海中!发扬我们的海中!”直至今天,这首校歌还在传唱,感召着一代一代海中学子。
鼓励倡导教育研究,大胆进行教学改革
董渭川校长早在读大学时就不断发表文章,在执掌东海中学的校务后,仍不忘著书立说。在他的带动下,不少教师是一边教书,一边搞学术研究。在校长和老师的影响下,东海中学的学生除了读书之外,还进行学术探讨和著书立说,如时年19岁的师范科学生朱智贤(后任北京师范大学教授,我国著名儿童心理学家),就在董校长的指导和关心下由商务印书馆出版了处女作《小学历史教学法》一书,轰动校内外。
董校长对学校的课程设置、教材的选用、教学方法的改进等都亲自过问,要求教师不囿于教材照本宣科。课程中设置了***事训练课,教材中补充了当时国内外进步作家的许多作品,如《最后一课》《卖火柴的小女孩》《狂人日记》《阿Q正传》《药》等。教法中重视组织课堂讨论,一改过去旧教材旧教法的沉闷,激发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董校长还组织全校辩论会和演讲比赛,每次辩论或演讲的题目都由他亲自命定。各班级先进行预赛,校长、主任亲临班级指导,最后决赛,董校长担任评委***。这不仅提高了学生的思想觉悟,还培养了学生特别是师范生的口头表达能力,很受学生欢迎。
与此同时,董校长也非常重视学生的课外活动。每天课余,都安排学生参加如话剧、京剧、武术、篮球、绘画等文艺、体育活动,使他们的体质得到锻炼,情操得到陶冶。学生惊奇地感觉到这是前所未闻的、富有新思想的东西,学习兴趣特别浓厚,思想受到了非常深刻的启迪。创办附属实验小学,开辟教育实践基地
教育实习是师范学校专业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培养合格师资的必由之路。董校长为了让师范科学生有观摩教学与教育实习的场所,在海州城内仓巷创办了东海中学附属实验小学,并将八师毕业后分配到徐州第三女子小学任教的刘百川聘来担任实验小学校长。实验小学所聘任的教师都是八师的高材生或优秀教师。
原《江苏教育》资深编辑、东海中学1928届毕业生杨汝熊在《董渭川与东海中学》一文中回忆道:“董渭川除了指导学生在实小参观实习外,还将师范生分成几组,指导他们到中学附近街道开办了几所小学,招收失学儿童,用复式制进行教学。校长、教导主任都由学生担任,让他们从招生、编排学级、编排课程表、分工教学到考查成绩等一系列教务工作中,获得实践的机会,取得工作的经验。这为师范生的实习开创了先例。”
董渭川在《检讨我的旧教育批判》一文说:“我也有过成功的经验,就是在江苏办中学时,为了帮高中师范科的学生毕业,在其最后一个学期,把许多学不完的课程索性丢掉,让学生去恢复本城的小学(当地小学在大***期间统统散了,连门窗都不易找到),而以读书和讨论来解决实践中遇到的问题。结果,那一班的学生成绩相当好。”
朱智贤教授在《我与教育》一文中写道:“尤其使我不忘的是我们将毕业那半年的实习。那时,校长是董渭川先生,他是一位思想进步的教育家。他在当时,不愿我们做‘告朔饩羊’徒具形式的附小实习,他要我们创校实习。”
一位校长,可大可小;一位校长的任期,可长可短。董渭川先生在东海中学一年的校长任期,八十多年后值得我们学习、研究的依然很多很多……
(作者单位:江苏省海州高级中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