声音初不甚大,只觉入耳有说不出来的妙境:五脏六腑里,像熨斗熨过,无一处不伏贴;三万六千个毛孔,像吃了人参果,无一个毛孔不畅快。唱了十数句之后,渐渐的越唱越高,忽然拔了一个尖儿,像一线钢丝抛入天际,不禁暗暗叫绝。哪知他于那极高的地方,尚能回环转折……
上面的文字来自《老残游记》第二回“明湖居听书”。
走进刘鹗故居,看着那架古琴,我突然就想起了这段文字。
《老残游记》中,有许多文字都是描写音乐演奏的。其中第十回的一段写得尤为精彩。
初起不过轻挑漫剔,声响悠柔;一段以后,散泛相错,其声清脆;两段以后,吟揉渐多。那瑟之勾挑夹缝中,与琴之绰注相应,粗听若弹琴鼓瑟,各自为调,细听则如珠鸟一双,此唱彼和,问来答往。四五段以后,吟揉渐少,杂以批拂,苍苍凉凉,磊磊落落,下指甚重,声韵繁兴。六七八段,间以蔓衍,愈转愈清,其调愈逸。
音乐,一般只能用心去倾听,而难以文字来表现。可是,刘鹗在此却显示出了其卓越的音乐才华与文字功底。
刘鹗是小说家、水利学家、企业家、数学家、慈善家,是历史上少见的通才。然而,鲜为人知的是他的音乐造诣。刘鹗还是个优秀的音乐家。
刘鹗不仅懂乐理,而且演奏也十分精彩。其侄刘大钧在《作者刘铁云先生轶事》中记载了听刘鹗弹琴的感受:“有一年夏夜,我们坐在小有楼前面花园里。月明星稀,凉风习习。先生在楼中弹古琴。一会儿风声,一会水声,一会儿便听见飞鸟落地、两翅扑拂之声。我竟忘却身在园中,仿佛初秋天气清晨在江边闲步,看见许多飞雁,空中盘旋。先有一两个慢慢落下来,渐渐的越落越多,成群结队,沙上遂有许多的雁。有叫唤的,有展翅扑拂的,也有几个落下后又飞起的。正看得有兴趣,忽然风声、水声、鸣声、翅声同时停止,眼前风景霎时消灭,才想起是在小楼前,听先生鼓琴!”
《老残游记》是一部带有自传性质的小说,即如曹雪芹的《红楼梦》一般,书中所写虽不一定就是刘鹗生活的原貌,但肯定有许多他的影子。
刘鹗一生有四件大事:治理黄河,主张束水刷沙法――筑堤控制水势,使水不漫溢两岸,再以水攻沙。在山东办理河务三年,黄河未溃成灾。他总结治黄经验,撰写了《治河七说》,编著了《历代黄河变迁***考》。2.甲骨文字的研究,出版了我国第一部甲骨文书籍――《铁云藏龟》。3.开山西的矿;4.八国联***侵入北京,他购仓储米赈济北京饥民。也是第四件事要了他的命。1908年清廷以私售仓粟罪将他逮捕流放***,次年病死。
刘鹗故居坐落在淮安(今楚州)的勺湖之滨东南侧。刘鹗原籍丹徒,自幼随父母迁居古城淮安(今楚州区)。
淮安,这座中国著名的历史文化名城,苏北千余年来的行***、文化中心,不但拥有着丰厚、幽深的历史文化,还孕育了中国著名的琴派之一的淮安琴派(俗称淮阳琴派或山阳琴派)。刘鹗自幼便生活在浓厚的文化气息中,环境的熏陶培养了他的音乐兴趣。他自幼习琴,刻苦的学习让他精琴、懂乐,且精演奏,最终弹得一手好琴。《平沙落雁》是刘鹗喜爱弹奏的古琴名曲之一。
刘鹗为了学琴,还亲手抄写大量琴谱。琴在民族乐器中是最难的一种,手法有挑、抹、吟、揉、按指、轮指、过弦等,记谱必须同时记手法。刘鹗手抄琴谱一律正楷。尽管抄的原谱迄今尚未找到,但刘厚泽先生五十年代复制的《刘鹗琴谱》仍完好保存在刘德威(刘蕙之重孙)手里。
刘鹗故居里现有文物三件,而见证他爱音乐的古琴是其中之一。刘鹗不仅精通弹琴,还喜藏琴。刘鹗一生藏琴甚多,其中精品就有十一张之多。首名“石上流泉”;二名名遗;至三名为琴面有宋黄庭坚亲笔题的唐琴“九霄环佩”;四名为宋琴“春潮带雨”,因琴突月,又名“月琴”。唐琴“九霄环佩”,据传是京剧名家、红豆馆馆主溥侗在庚子年前后,以三千元代价售于刘鹗的,后归上海刘惠之。***后,已由故宫博物院收藏,为近世收藏的四大名琴之一。
刘鹗除了潜心学习演奏外,研究乐理外,还广交音乐界朋友。《抱残守缺斋日记》乙已八月十日:“张啸山来,谈琴理。”他为张瑞珊写的《十一弦馆琴谱序》,可以反映出他在音乐界同行中的地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