俺叫括弧。起先觉得自己挺窝囊,左右两小片,没有被读出来的权利,生活毫无意义,充其量在语法里做个解释、强调的差事。可是后来经过分析,俺惊奇地得出一个结论:领导的讲话稿里没有俺是绝对不行的!
领导得把讲稿读得抑扬顿挫有板有眼,这样才更像回事儿。鉴于此,秘书们就需要对讲稿的语气、语调、语速等做出注释。比如为了提升讲话的张力,要说明“此处停顿一秒”;为了显示领导的风度,得注明“此处语速放缓”;遇上多音字时还得加拼音,人多眼杂、音多害人,比如要突出的字眼,需强调“×××几字重读”,假设领导非常不幸地读成“chóng读”,那效果还是相当雷人的。完成这个任务,没俺,能行?
领导动辄以“与国际接轨”来突出讲稿的品位,还要暗示业务水平高超,在群众面前显摆显摆,什么IQ、EQ、QQ啊之类的外来词汇、英文缩写必不可少。只是领导公务繁忙,不一定所有缩写、新名词都记得,如果把“BMW”解释成“别摸我”、把“WTO”读成“我吐”,那再好的戏也出不来。要解释那些稀奇古怪的新名词,还得俺出场。具体意思详细一写,台上领导煞有介事地一念,那效果,谁用谁知道。这个环节,没俺,能行?
烘托现场气氛是领导讲稿中不可或缺的重要一环,关键时刻领导还要提醒一下与会群众,毕竟个别群众觉悟不高,睡个觉打个盹也说不定。假设在会场安排了张三当“会托儿”,那讲稿里就得注明“张三,你说是不是?”当然“会托儿”不常有,“此处可能有掌声”常有。嫌这个太直白?那可以写“此处带头鼓掌”。这种场合,领导亲自把这些注解读了,那效果肯定没跑儿。关键是群众不鼓掌事小,显示领导讲话水平低事大。这种场合,没俺,能行?
领导扮演的角色太多,有些时候为了赶场,角色来不及转换,不能及时入戏。为了把讲稿读得生动逼真,至少得看上去像实力派,俺对领导演技的提升作用甚大。讲到反腐败,就注明“作义愤填膺状”;讲到体恤群众,得加上“作慷慨激昂状”;讲到抢险抗灾,需突出“作忧国忧民状”;讲到关心青年成长,要强调“作语重心长状”。这些角色,没俺,能行?当然,至于领导见到“小三儿”、“小四儿”,那俺就不用掺和了。
括弧开始,此文结束,括弧完毕。
【原载2013年1月11日《大众日报·丰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