年糕寓有“年年高”之意,所以人们在岁末年初,食用或祭祀,都得用上年糕,以沾来年胜过今年的好彩头。
虽仍隆冬,但空气中春天的味道日渐浓郁起来。眼瞅着国人一年之中最看重的节日――春节临近,喜庆的装扮也逐渐点亮着城市和乡村的每个角落。
过年吃什么,想来是个亘古不变且日趋纠结人的话题。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以前只有过年过节时才能吃到的食物,现在只有要心气儿,随便哪一天都可以如年节般大快朵颐,但唯有一样吃食,似乎是过年时的专利,也只有过年的时候吃到它,才会更加增添喜庆,同时讨个好口彩也是它的功能之一,这就是年糕。
作为我国大部分地区过年时必吃的一种食品,年糕在我国具有相当悠久的历史。有资料显示,上世纪七十年代中期,考古工作者就在浙江余姚河姆渡母系氏族社会遗址中发现了稻种,这说明早在七千年前我们的祖先就已经开始种植稻谷。汉朝人对米糕就有“稻饼”、“饵”、“糍”等多种称呼。古人对米糕的制作也有一个从米粒糕到粉糕的发展过程。公元六世纪的食谱《食次》就载有“白茧糖”(年糕)的制作方法,“熟炊秫稻米饭,及热于杵臼净者,春之为米咨糍,须令极熟,勿令有米粒……”,意思是将糯米蒸熟以后,趁热春成米咨,然后切成桃核大小,晾干油炸,滚上糖即可食用。将米磨粉制糕的方法也早有记载,这一点可从北魏贾思勰的《齐民要术》中得到证明。其制作方法是,将糯米粉用绢罗筛过后,加水、蜜和成硬一点的面团,将枣和栗子等贴在粉团上,用箬叶裹起蒸熟即成。这种糯米糕点颇具中原特色。
米糕,就是我们所说的年糕。中国称米糕为年糕或黏糕,日本人称为“饼”,韩语的年糕发音和“dog”差不多,而英语中“年糕”的翻译是rice cake,意思是米糕,很贴切。由此说来,其实年糕不仅在我国流行,包括整个东亚地区的国家对年糕都是情有独钟的。
年糕到底是谁发明的
不过照此一说,或许又要引申出另一个话题,就是年糕到底是谁发明的。好在目前还没有他国来“颠倒黑白”,否则说不好又弄出个“端午”甚至汉字起源到底属于谁的莫须有的争论了。
毋庸置疑,无论是从时间跨度还是历史研究的进程来说,年糕肯定起源于中国。过年吃年糕的习俗,据传从周代开始,迄今已有3000多年的历史。由于禾谷成熟一次称为一年。所以后世过年吃年糕,最初是祝贺五谷丰登的意思。
关于年糕的传说,至今在年糕的发源地江浙一带仍流传着一则典故。相传战国时期,伍子胥曾在慈城打过仗,是一代叱咤风云、威震天下的名将,但此时此地已是廉颇老矣。吴越两国交战,吴王夫差被“美人计”西施迷惑得浑浑噩噩,常年不思进取,越王勾践却十年卧薪尝胆,再起东山,已成咄咄逼人之势。越***兵悍将强,攻城略池,吴国的城池一个个沦丧越国,眼看慈城也已岌岌可危,兵临城下,朝不保夕。危难之际,偏偏伍子胥重病缠身,卧在床上看来挨不过几天了。部将忧心忡忡,每天服侍床前,面面相觑,时而长吁短叹。伍子胥心里明白,部将半是为自己行将就木而伤感,半是为眼下的局势所忧虑。看看时机已到,就招手示意,部将会意,轻轻凑近身来。伍子胥环顾围集身边的部将,断断续续地说:“国家危难,城防危急,老夫不能与汝等共患难,实在死不瞑目!”部将宽慰将***道:“将***英武,不可妄自失了锐气,不日定能重披铠甲,率领我等保城护国?”伍子胥轻轻摇头,脸上现出一丝苦笑,与部将摩掌执手,拟作最后告别,末了又交代几句:“日后如遇国家有难,城防危急,部卒断粮,百姓饥饿,可到城墙之下,挖地三尺,便可得到粮食。”
原来,当年伍子胥驻守慈城,就在督造城墙时,曾征集了大批糯米,发动全城***民,浸水磨粉,又蒸又春,热火朝天忙碌了几个月,制作了无数块“城砖”。当时***民们谁也不解其意,议论纷纷,猜测之余就是搞不清伍将***葫芦里买的什么药。人们虽心生疑惑,但都叹服于将***威严,也无人细究,照着做就是了。
时隔两年且又人事多变,此事早已淡忘不得而知。伍子胥把后事作了交代,自感别无牵挂,只是声声叹息吴王夫差昏庸,沉湎酒色,不思进取,葬送锦绣河山。不几日,伍子胥病故,驻城将士不敢张扬,忍着悲痛悄悄料理了将***后事,惟恐走漏风声,招来兵戒之祸。但是,俗话说世上没有不透风的墙,天不如人愿,伍子胥丧殁的消息还是传了出去。势头正猛的越***得知消息,认为攻城时机到了,早先慑于伍将***的威名,暂且避其锋芒,拿薄弱之处先下手,现在不攻,更待何时?就此点兵点将,派出数万大***,兵分几路直向慈城扑来。训练有素的数万越***,一夜之间,就把个慈城团团包围。
守城***民夜里听得城外马嘶人喊,沸沸扬扬闹了个通宵,必是越***前来攻城,等到拂晓天明,登城观望,慈城早被围得水泄不通。晌午时分,越***一鼓作气,摆开阵势,领队的将***横刀立马,跃跃欲试,上前喊阵挑战。守城将士悲愤填膺,岂容越***目中无人如此张狂?当下两***主将捉对厮杀,刀来***挑战了一阵,一将手起刀落,一将人头落地,看清了越将已被斩于马下,两***上前一番混战,城头弓箭齐发,声威震天,越***支持不住,望风逃出十里路外。一仗下来越***锐气大挫,越王调整战略,改攻城为围城,想围它半年一年,城中***民不是战死,也得断粮饿死。
围城一月有余,城中果然断粮,***中有人饿死。***心动摇人心惶惶之际,此时有人想起伍将***临终交代,便带了兵卒来城墙脚下挖地三尺,挖出“城砖”无数,原是伍子胥当年囤积的糯米年糕,洁白坚韧如初,逾年不曾变质。城中***民无不欢声鼓舞,更加众志成城,城池巍然不动。围城数月,几度攻守,越***总是难以得逞,***心溃散无心恋战,眼见慈城***民同仇敌忾,越战越勇,遂不战自退。
慈城年糕在守城战中立下大功,名声也随之大振,从此以后。依照伍子胥制作方法,家家户户做年糕,人人过年吃年糕,制作越见精细,以此来纪念伍子胥的功绩。
春节为何吃年糕
关于春节吃年糕的来历,还有一个很古老的传说。在远古时期有一种称为“年”的怪兽,一年四季都生活在深山老林里,饿了就捕捉其他兽类充饥。可到了严冬季节,兽类大多都躲藏起来休眠了。“年”饿得不得已时,就下山伤害百姓,攫夺人充当食物,使百姓不堪其苦。
后来有个聪明的部落“高氏族”,每到严冬,预计怪兽快要下山觅食时,事先用粮食做了大量食物,搓成一条条,揿成一块块地放在门外,然后都躲在家里。
“年”来到后找不到人吃,饥不择食,便用他们制作的粮食条块充腹,吃饱后再回到山上去。看怪兽走了,人们都纷纷走出家门相互祝贺,庆幸躲过了“年”的一关,平平安安,又能春耕作准备了。
这样年复一年,这种避兽害的方法传了下来。因为粮食条块是高氏所制,目的是为了喂“年”度关,于就把“年”与“高”联在一起,称作年糕了。
此外,过年吃年糕,还有着十分喜庆的寓意。年糕也称“年年糕”。与“年年高”谐音,寓意着人们的工作和生活一年比一年提高。前人也有诗称年糕:“年糕寓意稍云深,白色如银黄色金。年岁盼高时时利,虔诚默祝望财临。”所以人们在岁末年初,食用或祭祀,都得用上年糕,以沾来年胜过今年的好彩头。
同时,在蒸制年糕时还有一些禁忌,相传年糕蒸的成败关系着来年运气的好坏,所以蒸年糕时,不准说不吉祥的话,不准大声吵闹。后来演变成烹制年糕类食物时都有此讲究。看来,要想吃到好吃的年糕,对制作和烹制它的人得先敬畏几分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