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节是中华民族的传统节日。只要是炎黄子孙,无论身在何处,都把春节当成一年中最重要的节日来过。宝岛台湾的过年习俗与大陆相差无几,但更为隆重、持续时间更长。一般来说,台湾的过年习俗分为“尾牙”、守岁、新年和灯节四个时间段,前后持续一个多月。
“尾牙”
刚进入农历腊月,台湾过年的气氛就浓了起来。腊月十六日这天是“尾牙”。所谓“牙”,是祭拜土地神的仪式。台湾人非常敬重土地神。在他们看来,土地出产五谷,是万物的生命之源。只有祈求土地神尽心护民,才会五谷丰登、风调雨顺,商人的生意才会财源茂盛、日进斗金。因此台湾民众最喜欢祭拜土地神,每逢农历初二和十六都要祭拜一次,每次祭拜都要把鸡、鸭、鱼、肉、蛋之类的祭品供奉在土地神神像前的神桌上,同时烧高香、焚金纸,这种祭祀仪式叫“做牙”。土地神当然不会吃掉这些祭品,祭拜者在仪式结束后,就把祭品带回家自己享用,这是“打牙祭”。
农历腊月十六的祭拜是一年中的最后一牙,所以叫“尾牙”。由于“尾牙”带有答谢土地神本年的保佑、祈求来年继续照顾的意味,所以要比此前任何一次祭拜都显得隆重。过去每逢“尾牙”,台湾家家户户要吃“润饼”和“割包”。所谓“润饼”,有点像上海的小吃春卷,只是比春卷大,里边有肉馅和菜馅。“割包”有点像一剖两半的馒头,里面夹着卤肉和酸菜之类的东西。如今,“尾牙”逐渐演变成企业老板在年终酬谢员工的庆典。在腊月十六前后,大小公司都要举行隆重的宴会和联欢会。董事长、总经理这些平常难得一见的大老板都会亲自出席,有的还会携带夫人。他们往往一改平常严肃、刻板的面孔,打扮成影视作品或童话故事中的人物,与全体员工同乐。除此之外,“尾牙”宴会还要邀请其他公司的代表担任嘉宾。丰盛的晚餐后,大联欢正式开始,公司老总、员工和嘉宾们一起唱歌跳舞、表演节目、自娱自乐,中间插科打诨,烘托气氛。“尾牙”聚会中最引人注目的是抽奖活动。先抽三等奖,奖金由数千元至数万元新台币不等。一轮过后,受邀出席的嘉宾往往会慷慨捐款、出钱祝兴,所捐数额马上又成为下一轮抽奖的奖金。压轴大奖抽出时,场上的气氛达到高潮。“尾牙”结束时,员工们已经饱食了美餐,笑痛了肚皮,拿足了奖金。即使没有抽到大奖,员工们也非常高兴,因为老总常常在“尾牙”上宣布,所有员工都可在年终拿到双薪,而效益好的企业,年终工资可能是平常月薪的五倍到八倍甚至更高。
围炉守岁
与祖国大陆一样,台湾人在除夕之夜都要“守岁”,但他们的守岁方式与大陆又略有不同。岛内习俗,除夕之夜全家老少都要围坐在放有火锅的圆桌边聚餐,叫做“围炉”。“围炉”时桌上的每个菜都有一定的寓意,比如米圆、肉圆、鱼圆取意“三元”,象征阖家团圆;萝卜在台湾叫“菜头”,取其“好彩头”、“吉祥”的意思;“鸡”在台湾方言中谐音为“家”,吃全鸡有“起家”、“发家”之意。参加“围炉”的人,不分男女老少,不管平日胃口如何,都要喝一点酒,每一样菜都要吃一点,以讨吉利。“围炉”时用的蔬菜,要洗净后连根煮熟,吃时从头到尾,慢慢进肚,以祝长辈长寿。“围炉”后,台湾农村还保留着“观火盘”的习俗。门前点燃一盆稻草,全家男性老少按照辈份和年龄高低,依次从火盘上跳过,一边跳一边念念有词地说些吉利话,取“兴旺如火”的吉意。火熄后,要将灰烬送进厨房灶脚存起来,祈求神明保佑发财。
近些年,越来越多的台湾居民开始在“围炉”守岁时收看大陆央视的春节晚会,边看节目边守岁成为他们过年的重要内容之一。如果春节晚会上有岛内演艺明星表演的节目,台湾居民收看节目的兴致就更高了。
在一些乡村中,至今还保留着“避债戏”的有趣习俗,即从大年三十晚上开始,一些寺庙开始演戏,那些在年前无法还债的人,为了躲避债主的催讨,可以跑到寺庙里去看戏避债。债主如果追到寺庙里逼债,就会引起公愤,被群起而攻之。这台戏从除夕一直演到大年初一早晨,欠债的人看完戏后就可以安安稳稳地回家团聚。不过,债主也有办法对付,即在大年初一穿上旧衣服,提着灯笼上门讨债,佯称自己是从年三十晚上追到现在尚未回家,灯笼都还提在手上,不能算是新年讨债,这种灯叫“讨债灯”。一般情况下,债主不会使用“讨债灯”,只有在债主和欠债人之间积怨很深的情况下,债主才会用“讨债灯”羞辱欠债的人。
新年仪礼
台湾人称大年初一为“新正”,祝愿新的一年将会有一个堂堂正正、顺顺利利的开始。初一凌晨的头一件大事是祭拜祖先和神明,称为“开正”。“开正”之礼十分隆重,厅堂里灯火通明,大门口悬挂红色彩绸,供桌上摆列柑桔、红白米糕、茶酒、四果和香烛,同时要燃放烟花和鞭炮,全家老少一起拜祖先牌位和各路神明,然后晚辈依次向长辈问安行礼,长辈则给未成年的晚辈发红包“压岁”。
过春节要出门拜年,又叫走春、开春、贺正。凡有客来,主人必用朱红木盒盛放糖果并端上甜茶待客。设宴请客,彼此应酬,名叫请春酒。客人告辞时,主客双方要互相向对方年幼子女赠送红包。由于家家户户都要出门拜年,所以难免碰到主人不在家的情况,于是衍生出两个有趣的习俗。一个叫“留帖”,即出门拜年的人总要随身带着一叠红纸片,上面写着自己的名字,一旦遇到主人不在家就留下一张;另一个叫“飞帖”,即交游很广、社会关系丰富的人,不可能一家一家亲自拜访,便遣仆人带着他的红帖代为应酬。
大陆有“大年初一,老鼠嫁女”的传说,台湾也有,但时间改在初三。按照当地的风俗,初三晚上各家各户都须早早上床休息,以免打扰老鼠办喜事;主人还必须在房间的各个角落撒些粟麦豆米之类的东西作贺礼,以便和老鼠搞好关系,减少来年的鼠害。
初四是“接神日”,闽台两地皆称这一天为“神落天”,意即诸神下凡的日子。当日,各家各户都要在厅堂里供奉果品、甜食等祭品,并燃放爆竹、烧金纸、神马,恭恭敬敬地迎接诸神下凡,继续履行司掌人间善恶的职责。
初五是“隔开日”,意即新年至此告一段落。从次日起,商店重新开业,农人下田干活,工人开始上班,各行各业恢复正常生活、工作。传说这一天也是五路财神的生日,闽南称“天神下降”,台湾叫“路头神”。为求发利市,商人这一天多会在街边燃香拜神,求五路财神保佑发财。
初七这天为“七元日”,又叫“人日”,相传人是在这天诞生的。因此在台湾民间,这一天家家户户要吃面条,即长寿面,并要吃芹菜、菠菜、芥菜、荠菜、葱、大蒜、蒿菜等七种新鲜蔬菜。其中荠菜茎叶很长,有祝愿吃面者长命百岁之意。
初九“天公生”,“天公”即玉皇大帝,“天公生”也就是玉皇大帝的生日。在初八晚上,全家老少要斋戒沐浴,正厅设祭坛。午夜一过,全家穿戴整齐,由长至幼依序上香,行三跪九叩大礼。接下来要烧土纸、放鞭炮,直到凌晨四点。祭祀天公的祭坛摆设极有讲究,要在大供桌之上摆小供桌(俗称顶桌),小供桌上摆五果六斋、扎红绳的面线、清茶三杯,供奉玉皇大帝。下面供桌则摆三牲五礼等,供奉其他各种神明。
十五放天灯
正月十五是元宵节,又称灯节。这一天,家家户户张灯结彩,吃汤圆,闹花灯,猜灯谜,孩子们则提着花灯到处游玩。除了两岸相同的元宵节习俗之外,岛内有些地方还衍生出“偷俗”、“钻灯脚”、放蜂炮、放天灯等习俗。
“偷俗”名堂很多,如未婚少女故意去偷别人家菜园里的青菜,据说如果不被主人发现,就是吉兆,预示她将遇到称心如意的郎君。未婚男子则以成功偷取别人家墙头上的石头为吉兆。已婚妇女如偷得邻家的猪食槽并被人骂,或偷到别人家竹篱笆上的竹片,则认为是生男之兆,因台湾方言的“竹篱”与“得儿”同音。“钻灯脚”就是妇女们在元宵夜观赏花灯时,要故意在灯下钻来钻去,因“灯”与“丁”同音,取“钻灯脚、生男胞”之意。
台南盐水镇过元宵节既不点花灯,也不游行,而是大量燃放蜂炮。所谓蜂炮,是由数万只冲天炮排列成整整齐齐的方阵。所有冲天炮的炮捻是连在一起的,一炮点燃,万炮连响,震耳欲聋,在夜幕的衬托下蔚为壮观。因为冲天炮点燃后万炮齐射的景象如同蜂群倾巢而出,故称“蜂炮”。据说清光绪年间,盐水镇一带遭遇一场持续多年的大瘟***,每天都有人死去,搞得人心惶惶,纷纷弃家外逃。残存的居民认为这是鬼怪作祟,就在元宵节当天,在关帝庙前大量施放烟花爆竹,驱逐邪鬼妖魔,瘟***居然绝迹。从此,盐水镇每年元宵节都要大量燃放鞭炮,而且规模逐年扩大,一夜下来,燃放蜂炮的花费多达数千万元新台币(人民币一圆约合四圆新台币)。全台各地乃至远在海外的游客也慕名而来,于元宵之夜云集盐水镇,共睹这一壮观景象。
台湾北部平溪地区元宵节放天灯的习俗也有200多年的历史。天灯据说是由诸葛亮发明的,又称“孔明灯”,是在纸糊的灯状球体下点蜡烛,利用热空气上升的原理将其送上夜空。天灯有大有小,冉冉升起后,犹如一个个灯笼,随风飘向远方,与夜空中的繁星融为一体。早期来台开垦的移民,常遭遇盗匪打劫、杀戮,就以放天灯作为互报平安的信号。日本侵略时期,天灯又成为躲避日***搜捕的信号。台湾光复后,放天灯又恢复其娱乐、祈福的功能,并逐渐成为平溪人元宵夜的一种固定的民众活动。人们相信,天灯怕鞭炮,所以放天灯时一定要大放鞭炮。炮声愈响,则天灯就飞得愈远、愈高,而天灯放得愈高,人们的运气就愈好。
以前元宵节过后,台湾的“年味”才逐渐散去,一切逐渐恢复正常,过年习俗正式结束。然而,随着全球化的发展,近年来台湾的青少年对于农历春节的兴趣越来越小,对圣诞、元旦等西洋节日的兴趣却越来越大。青少年这种“文化忘本”、“黄皮白心”的现象已经引起岛内学者的重视,有识之士开始呼吁当局重视民族节日,保护并弘扬传统习俗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