所谓灵感思维,是指在文学、艺术、科学、技术等活动中,由于刻苦学习和长期积累了经验、知识而突然产生的富有创造性的思维。它的迸发是人们潜意识与显意识的相互撞击与沟通,具有明显暴发性、突破性和创造性。灵感思维打破了常规思路,经常让人们“心头一亮”、“神理相取”,或文思泉涌,或异想天开。语文教学作为一门语言和文学的艺术,就应该成为蕴育和发展灵感思维的一座平台。而语文教师理所当然要把培养学生的灵感思维作为教学的重要内容。
那么语文课如何激发学生的“灵感思维”呢?下面试从三个方面进行论述。
一、丰富积累,蕴育灵感
在现实生活中,灵感的产生或出现确实是非常迅速突然,以致不少人把它看成是天才的一种灵机。而实际上灵感思维是通过学习、积累、酝酿、激发而突然产生的综合性效应。具体来说,知识经验是灵感产生的重要基础和必要前提。因此在教学中要引导学生注意丰富的知识积累和生活储存,使大脑经常处于蕴育灵感的氛围之中。
1.要善于观察生活,在生活中寻找灵感。这是蕴育灵感的关键途径。文学是社会生活的反映,作文是一个人生活、知识储备的竞赛,生活之水积蓄到什么程度,灵感的光临和对创作者的眷顾就到什么程度。因而,教师必须及时引导学生深入生活、累积生活、感悟生活,这样学生才能在生活的碰撞中点燃写作灵感的火花。
2.要努力积累知识,从阅读中寻找灵感。这是蕴育灵感的最佳途径。杜甫说“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这里的“神”就是灵感,它是从苦读中培养出来的。我们教师只须引导学生处处留心揣摩,坚持不懈地广泛阅读,读对自己有用的书,读自己喜欢的读物,使文章的立意构思、语言特色、人物形象、精彩场面、美好意境等深深地植于自己潜意识中,那么学生一到写作时,马上会联想到读过的同类文章,极大地开拓了写作思路,激发了写作灵感。
二、巧思善想,引发灵感
写作灵感,是作者在艺术构思或行文过程中,由于某种事物的启示,突然茅塞顿开而捕捉住的富有创造性的构思。它是人们在精力充沛、情绪高涨、钻研积累、长期探索、某种启示的条件下产生的。由此可见,要让学生进入写作的灵感状态,除具备丰富的知识经验外,还必须想方设法给学生提生灵感的外部诱因。否则,即使学生的知识经验积累再多,也不会在思维中产生美丽的光环。
1.要善于开拓教材阵地,引导学生深入理解领悟。语文课堂是我们学习语文的重要阵地。语文教材是我们学习语文的重要素材,无论思想内容还是艺术手法都具有经典性和范例性。文中那多彩的语言、丰富的人文、绵绵的情思、深邃的哲理,都能让人启心智,长见识,诱发灵感。因此,教材是引发学生写作灵感的最好的媒介,是学生产生写作灵感最直接、最广泛的诱因。因此教师指导学生写作,培育学生的写作灵感,应高度重视教材的作用。
2.要善于创设课文情境,鼓励学生自由联想和想象。灵感是一种激情的产物,谁将激情融入知识最多,谁就能有“顿悟”的灵感。因此课堂上教师要善于以情激情,即教师以饱满的激情带领学生进入一种情绪高涨的氛围中,让学生的思维达到兴奋的状态,从而闪现灵感。
3.要善于运用多样化的方式,采取机智性措施激发灵感。在新课标学习中,教师要做一位智慧型的教师,突破传统思维,采取多样化的的教学方式,通过让学生自行查找资料、自行组织擂台赛和讨论辩论等方法,充分发挥学生丰富的想象力,进而激发灵感思维。另外,教师要善于抓住课堂上的偶然现象,包括学生的动作、口语表达、师生交流等,让它同你头脑中想着的教学问题联系起来,不断进行理性的、逻辑的比较、沟通、类推,就可能碰撞出灵感的火花,进而用这种灵感之火照明每一个学生渴求智慧的心灵,使学生在终生受益的顿悟中不断进步。
三、积极实践,捕捉灵感
灵感思维作为一种特殊的思维,具有突发性,它往往是由外界事物触发的,也可由大脑内部思想闪光而激发,是一种突发现象;还具有奇异性,往往来无踪去无影,不能预期,难以寻觅。因此在考场作文中,有的学生会迅速把握灵感,思如泉涌,神魂摇曳,收到妙笔生花、机杼天成的效果;而有的学生则不能快速进入写作的自由境界,抓耳挠腮,难以成篇。那么怎样才能在写作实践中有效地捕捉灵感呢?
1.培养写作兴趣,以积极有效的写作来催生灵感。培养学生灵感的最有效的手段之一就是激发其写作兴趣,使其作为促使学生主动写作的强大动力,让学生把写作当成学习、生活之必需,写作就会成为学生一种自觉的行为,学生就会孜孜以求,笔耕不辍,练就快速写作能力。
2.进行积极思维,以清晰的思维来控制灵感。在写作教学中,须要求学生将自己的常规思维保持高度的积极性,要处于高度兴奋状态,并要求保持思路的清晰性。这样在提笔作文时,就会思接千载,心鹜八极,灵感袭来,有一吐为快之感。
综上所述,学生灵感思维的培养,需要教师在语文教学过程中合理引导,巧思善想,根据灵感思维的特点让学生在观察中积累,在思考中蕴育,在实践中激发,搭建学生自由放飞灵感思维的平台。
(作者单位:河南省漯河高中语文教研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