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新化,位于湖南省的中部,是梅山文化的发祥地。新化山歌是梅山文化体系的一个支流,内涵丰富,曲调抒情奔放、细腻缠绵、风格独特,具有鲜明的地方特色和独特的艺术风格。在新化山歌中,数量最多、最脍炙人口的是被称为“陶情歌”的情歌,这类歌,从男女相识、初恋、相思、定聘到结婚以及婚外情等都是丰富多彩的表现,他们以歌代语,以歌传情,反映了年轻男女对封建礼教的诅咒、反抗和对自由爱情的向往与追求。
《新化文史》第三卷《新化山歌考》中记载,新化山歌是从“秦始皇兴起到如今”,距今已有两千多年的历史,是传统的山歌之乡,世代沿袭。这里由于地势险要,因此,“旧不与中国通”(引自《宋史列传》253页),交通十分闭塞,几乎与外界隔绝,因而,其文化的演进十分缓慢,未形成自己***的文化体系,只能在祖先崇拜与受万物有灵的原始生命观念支配的泛神信仰的基础上,形成了原始的封闭的土著文化,并带有深厚的巫文化色彩。这里的主体民族,秦汉属长沙蛮、武陵蛮,隋唐称“莫瑶”,宋称“梅山蛮”,民族成分有今瑶、苗、侗、土家诸族。明、清时又经历过两次民族大迁徙,其特殊的地理自然环境、历史沿革和民族成分,使多民族多元文化在这较封闭地区长期传承、融合、创新,而新化山歌经历无数民间歌手的不断传唱、加工、发展,到
今天已形成一种多彩的民俗音乐文化。
一、新化陶情山歌的形成
1、独特的地理环境。古新化岗岭层叠,地形复杂,崇山峻岭,溪峒环列,山高水险,连绵起伏的雪峰山脉正处其中,滩险水急的资江河横贯而过,复杂的地理环境为新化山歌的情歌的多样性提供了条件,新化人不论男女老少都有喜欢唱山歌的习惯,因而成就了新化是山歌之乡的美誉。
2、传统的农耕生产方式。在新化山区,不仅有水田种植,山林打猎,还有滩头打渔捕虾,“上峒梅山上山打猎”、“中峒梅山掮棚放鸭”、“下峒梅山打鱼摸虾”就体现了他们的各自特色,而且还一直延续到现代,这为新化情歌的多样性提供了客观条件。新化人生活非常辛苦,一旦走到山上或原野山谷中,不免用情歌来发泄或抒发心中的梦想和期盼。
3、传统封闭的文化氛围。这里的居民以汉、苗、瑶、土家等多民族杂居,深厚悠远的土著文化和历代移民带进来的外地文化不断整合、交融、同化,形成了有较浓的原始的、封闭的,带有浓厚的巫文化色彩的土著文化。梅山文化以远古渔猎文化为基石,在古老巫术外衣的包裹下,有着自己独特的民间文化与民俗特色,打上了鲜明的地域性烙印。
二、新化陶情山歌的内容
新化情歌是男女之间相互爱慕,用歌来表达内心的情感,感情真挚,艺术性较强,其语言生动活泼、风趣诙谐,如“情姐想郎想得慌,煮饭忘了泌(土话读bi)米汤,猪栏门前放把草,牛栏门前放盆糠,把个日头当月光”,它把山区人民爱情生活的真实鲜活的刻画了出来。
新化陶情山歌的内容广泛、形式丰富。从演唱形式上看:有独唱、对唱、随唱等;从歌曲题材上来看:有初识歌、试探歌、求婚歌、相思歌、苦情歌、起誓歌、情变歌等。新化陶情歌以朴实的语言、感人的歌声,紧贴生活,生动地展示了山区青年男女从相识到相爱,从夫妻情到离别情甚至中间还可能出现情变的全过程,抒发青年男女对封建礼教束缚的反叛抗争,对美好爱情的向往、追求。如:《小小画眉小小莺》这一类的情歌歌词直白朴素,即兴性很强,取材灵活,见什么唱什么,内容往往以直白的语言、朴素的情感抒发民间的爱情,反映了爱恋自由的直白煽情,表达了青春男女寻觅异性朋友的强烈愿望。
还有的山歌则比喻贴切,形象生动,更富有地域特色、民俗特色、泥土特色。例如:《三根丝线两根青》(由田坪镇山歌手李萼周演唱):
姐――
你十指尖尖是我郎的糖包饼,一对是我郎的饼包糖。
两首弯弯是我郎的龙凤枕, 一身四体是我郎的竹花床。
腿部弯弯是我郎的磨刀石,罗裙脚下牡丹花是我郎的耍花身。
至于歌曲内容我们暂不讨论是否伤风化,但歌曲中所运用的比喻和意象,既生活化又鲜活生动,体现出了生活的本真。
三、新化陶情山歌的独特魅力
新化的山歌独具一格,驰名省内外,这是与它所处的独特的地理环境、独特的历史条件以及独特的新化方言等诸多条件有关。
1、语言丰富,讲究修饰,文学艺术性强。
(1)、注重押韵。在声韵方面,陶情山歌很讲究语言流畅,歌曲多以七言四句为基本句式,且都十分押韵,在演唱时,按新化方言押韵。
如:在新化一带流传着一首这样的情歌:《莫学花椒黑良心》:
苋菜红来韭菜青,摘摘采采到如今。
要学苋菜红到老,莫学花椒黑良心。
在这首情歌中,“青”“今”“心”在新化方言上基本都押韵在“in”上,韵律明显,唱时琅琅上口。
(2)、对仗工整。陶情山歌随口唱、随口答,但为了歌唱时顺口,也讲究平仄,
(3)、唱腔悠长。节奏较自由,音调有时高亢、有时舒缓,具有浓郁的山歌风味,颇有情趣。
(4)、方言乡音,更添情歌神韵。新化山歌,是用新化地方语演唱的、在新化地区流传的民歌民谣的总称。新化地区的方言,是梅山文化的基石,是汉、瑶、苗、侗多民族文化交流融合的结晶体,形成了一种独特的“土、野、逗、俏”地域语言风格。如:《小小姣莲小小情》:门前送到后门转,眼泪汩汩进绣房。
一来走到床边拍三板,骂你木匠师傅冒良心。
别人的花花床两人困,我咯花花床上困姐一个人……
歌中的眼泪读成“俺沥”;花花是漂亮的意思;冒是没有的意思;我咯是我的意思;困是睡觉的意思等等。通过地地道道的新化土话,活灵活现的勾画出一位思郎心切、又野又痴、又俏又逗得乡里妹子的形象,真实而又细腻的表达了她对情爱的执着。
2、调式、调性多样,音乐特色鲜明:由于新化山歌的形成具有复杂的历史、地理、人文等因素,这就决定了陶情山歌的复杂性、多样性。除语言、音调上的差异外,更为本质艺术特点是调式、调性上的特点。
(1)、调式调性朴实无华。新化情歌的调式及其音乐内涵都具有浓郁的地方色彩,是瑶、苗、汉等多民族文化融合的产物,它的旋律走向、旋法大同小异,多以宫、徵、羽调式为主,这三大调式构架了新化情歌的主题结构。
通过对新化情歌部分歌曲进行调式分析研究,发现不少情歌中有徵调式的广泛出现,同时伴有五音音列纯四度的级进上,其基本音调12356和徵调式音阶完全吻合。
(2)、调式音阶上的罕见特色。《难舍难分小冤家》是一首五声缺商加清角的徵调式歌曲。在我们中国的民族调式五声音阶中,是以1 2 3 5 6 为五个正音,而清角(4)是偏音,而《难舍难分小冤家》却没用正音商(2),用上了偏音清角(2),这种特殊色调式音阶可能在其他的民歌里是很难找到的。
(3)、曲式结构清晰明了。由于低水平的耕作方式,长期的与自然作斗争,决定了情歌的淳朴、简单、直白、易学易唱,不可能含有丝毫奢华。在数量宏大的新化情歌中无论是曲调还是语言,都是质朴无华的。一般来说,多为单曲体结构或在此基础上的扩充变化体。大量的新化情歌正是通过简单易唱的旋律,琅琅上口的歌词,反映了新化人感情生活的方方面面。如:
新化山歌中的情歌语言生动朴素,设喻巧妙,贯穿歌中的感情真挚热烈,主要是抒发男女间的爱慕和相思,表现爱情的悲欢离合。我们真切地被情歌中所表现出来的优美纯真的思想情操和激荡人心的艺术魅力所感染。这种音乐情感美的体现是在表现人物情感时,在人内心深处产生的一种美感。在湘中新化山歌中,各种不同类别的歌曲,其音乐情感的表现是不同的,在使用山歌的过程中更能形象鲜明,极富生活气息,它大胆的披露,热烈的追求美好的生活,使歌曲极富有泥土气息和山区色彩,同时也形象地展示出了一幅幅民情风俗的生活画卷。
(作者单位:湖南人文科技学院音乐系,本文系湖南人文科技学院科研基金资助项目)
转载请注明出处学文网 » 新化陶情山歌的独特艺术魅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