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 地名是地域文化的载体之一,是特殊的文化符号,它蕴含了当地人民对于家的浓烈情感。地名随着时间的推进在不断演变,这一过程受多种因素的影响。本文从语言文字的角度对鄞州地名的演进与发展进行分析,从而展现鄞州区地名的文字魅力。
关键词: 鄞州地名 语言文字 演进与发展
一、引言
鄞州区,地处中国长江三角洲南翼,浙江省东部沿海,东接北仑港、宁波保税区,西临绍兴、杭州,北与上海隔海相望,是计划单列市宁波市最大的市辖区域。现辖6个街道、17个镇、1个乡。
据资料显示,约在原始社会末期,至迟在夏朝初,“鄞”已成为确定的地名,鄞由“堇”和“邑”(阝)两字合成。顾祖禹《读史方舆论纪要》称:“夏时有堇子国,以赤堇山为名……加邑为鄞。”鄞县春秋时属越国,战国时属楚。秦灭楚后,于公元前222年置鄞、、句章三县。其后历经时代演变,直至2002年2月1日,***批准撤销鄞县,设立宁波市鄞州区。鄞州区于同年4月19日正式挂牌成立。
鄞县不仅历史悠久,而且在历史上有着重要地位。除去***治上的独特地位外,也是我国最早对外开埠的通商口岸之一,更是我国佛教文化的重要传播地。鄞州山水秀丽,人才辈出,素有“诗书之乡”的美誉。贺知章、王安石等在这片土地上留下了深深的足迹,宋代大儒王应麟,清代史学家全祖望,著名生物学家童第周,书法大家沙孟海,昆虫学家周尧等都是鄞州人的骄傲。区内有誉为“西子风韵、太湖气魄”的浙江第一大淡水湖东钱湖,有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它山堰、天童禅寺、阿育王寺、横省与庙沟后石牌坊和东钱湖石刻群,有部级非物质文化遗产梁祝传说发源地象征的梁山伯庙,也有诞生76名进士的“中国进士第一村”走马塘村和我国第一所中外合作高等学校宁波诺丁汉大学。
因鄞州区在历史上以及现当代的重要地位,对于鄞州区的地名的研究就有着非常重要的社会意义和文化意义。本文从语言文字的角度对鄞州地名的演进与发展进行分析。
二、语言文字对地名的影响
地名是地域文化的载体之一,是特殊的文化符号,它蕴含了当地人民对于家的浓烈情感。地名随着时间的推进在不断演变,这一过程受多种因素的影响。其中语言文字的发展对地名变化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语言文字对地名变化的影响一般体现在两大方面:一是由繁到简的转变,二是由俗到雅的转变。实际上,在地名变更中,这两方面会有矛盾,因为简单易读的字往往也是“俗”字。但地名变化的总体存在从俗或繁向雅或简转变的趋势,用谐音为主要方法,最终以符合易读、易写、易记三原则的雅化地名为目标。
鄞州区内地名的简化方式主要有三类:一类是在原有地名上去字,使字数减少;另一类是用简易的字替换原有地名中较繁琐的字;还有一类是由俗到雅变化的地名。还有几处地名变化既由繁到简又由俗到雅,则单独列出。
三、鄞州地名演变的种类
1.在原有地名上去字,使字数减少,这一类较少。
【车何】村以车、何二姓和水边高地得名,原为车何。《康熙字典》的解释是“地之”。一般理解为高低不平的地方。鄞西平原河流交错,古时湖泊密布。后由于淤塞、垦殖等原因,许多湖泊消失,形成一片高低不平的地。人们在地的高处聚居发族,所以村名中多有“(土耷)”字。“(土耷)”字较生僻,故“车何?(土耷)”简称“车何”。
【俞山】据《俞氏家谱》记,明正统六年(公元1441年),迁至此山边。山以姓命名,原为俞家山,简称俞山。
【杏村】建村时村中有银杏树一颗,高大茂盛。故村名为银杏树下,简化为杏村。
2.用简易的字替换原有地名中较繁琐的字。
直接去掉原字偏旁的,有:
【青墩村】处奉化江南侧,水源清洁,水流冲出块状高地,故名清墩,简化为“青墩”。
【沙罗坊】村落呈圆形,形似“纱箩”,简写为“沙罗”。
替换为易认的谐音字的,有:
【江六(lù)】曾名虹(Jiàng)麓。村民主姓陆,又初建村时有彩虹出现,象征吉祥,且地处太白山脉,故名虹麓。“六”,古汉语通假“陆”,所以简化为江六。
【瞻岐镇的毛洋、毛岗墩】毛洋,原名望洋,村庄位于旺角楼大山脚下,前有一片,故名。毛岗墩,原名望江墩,村庄在高山上,从东南西方向均能眺望到海,故名。“望”字在当地方言中与“毛”读音相近,“江”与“岗”相近。所以,“望洋”被简化为“毛洋”,“望江墩”简化为“毛岗墩”,也可从中看出方言对地名变化具有一定影响。
【竹头】据传南宋时高宗被金兵追击,逃难至此,见到前方一片海洋,哀叹路已“到头”。后“到头”谐化为“笃窦”,又有“笃头”、“竹窦”等名,简化为“竹头”。
【平窑】村西有旧时窑址,该窑以烧瓶为主,村以窑名,为“瓶窑”,简化为“平窑”。
【石仓岙】因地处山岙,又朝东向,当旭日升起,全村都被阳光所普照,所以名“日昌岙”,也叫“日窗岙”。“日窗”、“日昌”方言中都与“石仓”发音相近,故名。
【芝山】村庄地处山谷中,竹林苍翠,山峰间云雾缭绕,在阳光照射下若紫气腾腾,故称紫山,“紫”、“芝”方言中都作平舌音,所以谐化为芝山。
【九房】村民主姓周,故原名周房。“周”、“九”方言中读音相近,为方便书写,村名改为“九房”。
【上兆、下兆坑】两村都位于横街镇。下兆村祖先以烧窑为业,因地处窑坑岭下,故名下窑坑,后谐化为下兆坑。上兆因地处窑形山的上方,故名上窑,谐化为上兆。
【古林镇】镇域内有黄公林庙,相传是为纪念夏黄公而建。夏黄公即黄石公,史传为鄞地之人。黄石公才高八斗,学富五车,曾指点张良兵法,为考验张良品行,让张良在圯桥上替他三次拾履,最后才授以《太公兵法》,成就张良一番伟业。这段逸事被司马迁记载在他的《史记》里。黄石老人作为当时著名的“商山四皓”之一,晚年隐居故里,在鄞西一带行医,传说最终逝世于黄古林,享年九十余岁。故称其地为黄公林,后谐化为黄古林,简称古林。
【龙观乡】由龙谷乡和鹳岭乡合并,从两乡名中各取一字,名龙鹳乡。因“鹳”较为复杂,故谐化为“观”字,便于读写。类似的,属龙观乡的观丁村,村名因鹳顶寺而得,故原名鹳顶,为书写方便,用“观丁”替代。
【上、下古山】这两村有馒头山、蛤蟆山和乌龟山,各自成峰,称孤山。长期以山名作为村名,故处在山上方的村称上孤山,处在上下方的村称下孤山。1962年以后,为了书写方便,用“古山”代替“孤山”。
【年泥墩】该村地势平坦,多黄泥,分布在几个大小不等的坡坪上,故村名碾泥墩。为了书写方便,后人将“碾”替换为“年”。
3.由俗到雅变化的地名。
【岐化】附近有池塘,塘形状弯曲似袋,聚落形如一只大虾向袋口爬去,故原名虾爬袋。这一村名十分形象,但是过俗。因地属瞻岐镇,故取瞻岐的“岐”字,并将虾爬袋的“虾”字改为与方言读音相近的“化”,变为如今的岐化村。
【咸祥镇】地处滨海平原,南宋时建村,村民多以煮盐为业,故称之为盐场。随着村的发展,其名雅化为咸祥,这依然与方言发音密切相关,也蕴含了村民希望吉祥的美好心愿。
【华塘】村前原有海塘名爬塘,以塘名为村名。因“爬”不雅,后更名为华塘。
【淡湖漕】村民主姓王,在西王村与漕嘴间建祠堂。村在祠堂以东,故以位置与姓得名东王。后因其漕嘴形如弹涂鱼,名弹涂漕,取谐音雅化为淡湖漕。
【旺家汶】建村时田野上有古坟一座,后来人丁逐渐兴旺,人们认为该坟墓风水好,能旺家,故取名旺家坟,村名同坟名。又“坟”不吉利,所以雅化为旺家汶。
【集士港】因中塘河在该镇有十字交叉之港,故原名“十字港”,后人雅化为“集士港”,寄寓了招贤纳士的美好意愿。
【宝丰】宋时村内建有官坟,为保坟而建庄,故名为保坟庄,后谐化为宝丰庄。
【里、外湖】里湖村四周环山,中间凹进,此类地形俗称坞。村落位置在坞内侧,故名里坞。“坞”、“湖”方言发音相同,后人于是将“里坞”雅化为“里湖”。外湖村在里湖外侧,原名外坞,雅化为外湖。
4.既由繁到简又由俗到雅的地名。
【明堂岙村】据传宋时,李氏祖先因触犯朝廷逃到此地山岙避难,以采药材为生。一日将一株小竹插入水中,几天后,竹叶萌发,他认为此是活地,在此定居今后必子孙满堂,而称此山岙为萌堂岙,后为书写方便变“萌”为“明”,也蕴含了让山岙光明、幸福的意愿。村名同山岙名。
【竹丝岚】据传,该村曾蜘蛛为患,竹梢、树枝结满蛛丝,远看山头似雾,山间的雾气称岚,故村名为蛛丝岚,因“蛛”字不雅且为书写方便,故改名为竹丝岚。
【年岙】曾名泥夹岙。村落居岙中,多泥土,故名泥岙。“泥”与“年”谐音,又“泥”字过俗,所以村名谐化为“年岙”,即常年在山岙,表达了热爱山岙之情。
四、结语
从以上例子中足以看出语言文字对地名的影响――地名变更是一个由繁变简,由俗变雅的过程,新旧地名大多互为谐音字,谐音字中又有极大一部分受方言影响。要了解一个地域,不妨先从地名入手,因为地名中蕴藏着浓厚的地域特色。要了解一个地域中的地名文化,不妨从文字着手,因为文字有着独特的魅力。
随着***治、经济、文化等各方面的发展,语言也在不断的演进发展中,相信鄞州区的地名仍有发展的空间,会与时代更加紧密地联系在一起,体现出鄞州区的新风貌,从而使得鄞州区的地名文化成为鄞州区域文化的一大特色。
参考文献:
[1]宁波市鄞州区地名志[R].宁波市鄞州区地名志编纂委员会,2006.
转载请注明出处学文网 » 宁波市鄞州区地名的演进与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