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假字】
(1)才美不外见(通“现”,表现)
(2)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通“饲”,喂养)
(3)其真无马邪(通“耶”,吗)
(4)食之不能尽其材(通“才”,才能)
【词类活用】
(1)只辱于奴隶人之手(形容词作动词,辱没)
(2)一食或尽粟一石(形容词作动词,吃尽)
(3)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数量词作动词,日行千里)
(4)策之不以其道(名词作动词,鞭策、驱使)
(5)食之不能尽其材(形容词使动用法,使……尽)
【一词多义】
(1)策:A.策之不以其道(名词作动词,鞭策、驱使)
B.执策而临之(名词,马鞭子)
C.策勋十二转(记载)(《木兰诗》)
(2)食:A.一食或尽粟一石(量词,顿)
B.食之不能尽其材(动词,喂养)
C.主人日再食(提供伙食)(《送东阳马生序》)
(3)其:A.其真无马耶(“岂”,难道,表反诘)
B.其真不知马也(恐怕,表推测)
C.其如土石何(加强反问)(《愚公移山》)
D.其始,太医以王命聚之(助词,不译)(《捕蛇者说》)
E.处江湖之远则忧其君(他的)(《岳阳楼记》)
F.乃重修岳阳楼,增其旧制(它的)(《岳阳楼记》)
G.常蹲其身(自己的)(《童趣》/《幼时记趣》)
H.不能名其一处也(其中的,与数词连用)(《口技》)
I.有蒋氏者,专其利三世矣(这)(《捕蛇者说》)
J.视其缶,而吾蛇尚存(那,那个)(《捕蛇者说》)
(4)意:A.鸣之而不能通其意(意思)
B.醉翁之意不在酒(情趣 )(《醉翁亭记》)
C.目似瞑,意暇甚(神情 )(《狼》)
D.其诗以养父母、收族为意(内容 )(《伤仲永》)
E.宾客意少舒(心情)(《口技》)
(5)道:A.策之不以其道(方法)
B.会天大雨,道不通(道路)(《陈涉世家》)
C.得道多助,失道寡助(仁***) (《得道多助,失道寡助》)
【古今异义】
(1)一食或尽粟一石(古义:有时;今常作连词,表选择关系)
(2)执策而临之(古义:马鞭子;今常指“***策、决策”等)
【重要句式】
马之千里者(千里马,定语后置)
【重要词语】
(1)故虽有名马(所以)
(2)只辱于奴隶人之手(仆役)
(3)骈死于槽枥之间(两马并驾)
(4)一食或尽粟一石(有时)
(5)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通“饲”,喂养)
【重要句子】
(1)只辱于奴隶人之手,骈死于槽枥之间。
〔只能在仆役的手下受到屈辱,跟普通的马一起死在马厩里。〕
(2)且欲与常马等不可得,安求其能千里也?
〔想要跟普通的马相等尚且办不到,又怎能要求它日行千里呢?〕
(3)马之千里者,一食或尽粟一石。
〔日行千里的马,一顿有时能吃下一石粮食。〕
(4)策之不以其道,食之不能尽其材,鸣之而不能通其意。
〔鞭打它不能按照驱使千里马的方法,喂养它不能够使它的才能充分发挥,听它嘶鸣却不能懂得它的意思。〕
(5)呜呼,其真无马邪?其真不知马也。
〔呜呼,难道是真的没有千里马吗?恐怕是真的不认识千里马啊!〕
【文法提示】
(1)本文以伯乐和千里马为喻,对在位者不识人才,甚至埋没、摧残人才的现象,表达了强烈的愤慨之情。
(2)写法:托物言志或托物寓意。伯乐:喻重视人才、识别人才的人。千里马:喻有才能的人。食马者:喻不重视人才的封建统治者。
【中考链接】
(2012湖北鄂州卷)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27-31题。(12分,30题4分每小题2分,其他每题2分)
【甲】世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呜呼!其真无马耶?其真不知马也!
(选文略)
【乙】村陌有犬为人所弃者张元见之即收而养之。其叔父怒曰:“何用此为?”将欲更弃之。元对曰:“有生之数,莫不重其性命。若天生天杀,自然之理。今为人所弃而死,非其道也。若见而不收养,无仁心也。”叔父感其言,遂许焉。明年,犬随叔父夜行。叔父为蛇所啮,仆地不能行。犬亟奔至家,汪汪之声不已。张元怪之,随犬出门,见叔父几死。速延医治之,不日而愈。自此,叔父视犬如亲。
(选自《北史·孝行传·张元》)
27.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完全相同的一组是( )
A. ①虽有千里之能 ②张元怪之,随犬出门
B.①安求其能千里也 ②今为人所弃而死,非其道也
C. ①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 ②若见而不收养,无仁心也
D.①食不饱,力不足,才美不外见 ②若见而不收养
28.下列句子中,加点字的用法与“犬随叔父夜行”中“夜”字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
A. 寓逆旅,主人日再食,无鲜肥滋味之享
B. 策之不以其道,食之不能尽其材
C. 腰白玉之环,左佩刀,右备容臭
D. 吾妻之美我者,私我也
29.用“/”给下面文句断句,要求根据语意划出两处。
村 陌 有 犬 为 人 所 弃 者 张 元 见 之 即 收 而 养 之。
30.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文句。
①其真无马邪?其真不知马也!
②叔父为蛇所啮,仆地不得行。
31.和谐社会,人类要了解动物,更要和动物友好相处。甲文采用① 的写法,以千里马不遇伯乐比喻贤才难遇明主;乙文则主要表达了② 的主旨。
转载请注明出处学文网 » 杂说(四)(《马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