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关于高校“门事件”
高校“门事件”何时开始成为舆论关注的话题,着实难以考证。根据网络搜索引擎的数据显示,自2009年起始,以“高校”、“高校学生”为关键词、并以“门事件”作为主题的新闻频繁出现在各大媒体。根据2010年网络门事件统计,各类高校门事件总共有45起,其发生频率仅次于“娱乐明星或文化名人门事件”之后。我们究竟该如正确应对这些“高校门”事件呢?
2 高校“门事件”的现实反思
高校“门事件”愈演愈烈,其中重要的原因是时代背景、社会压力、校园环境、家庭环境等客观因素在各个层面对学生的人格塑造产生了潜移默化的影响。各种影响因子之间相互联系、相互作用方式又极其复杂,而这就给心智尚未完全成熟的高校学生带来无尽的困惑和迷茫。如何通过正确的舆论导向,使得高校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在纷扰的社会中明辨是否、枉中取直,这值得我们深思。
2.1 营造良好客观环境,改善校园文化氛围
可以说,各类校园“门事件”被推至风口浪尖某种程度上离不开社会与媒体的造势。在媒介高度发达的环境下,高校门事件的当事人乃至校园管理者对信息的已不能任由自己控制,而个别新闻报道在缺乏充足证据或确切的司法认定情况下,“贸然”对门事件原始素材进行加工,不仅违背了新闻真实性、公正性、客观性等基本准则,而且从媒体承担大众传播过程中监测社会、 传播信息等功能的角度来说, 这一做法已经存在主观引导和舆论操纵的嫌疑,是一种媒体职权的滥用,而泛滥的声音往往会给校园门事件的当事人带来不同程度负面影响。媒体的关注的确是出于公众对高校学生的关心,但是涉及到具体报导某些事件时,似乎应该多为还在校园里学习生活的在校生的长远发展考虑一下,少一些针对与讽刺,多一些爱护和宽容。
其次,作为学生日常起居生活的场所,校园的环境对学生起着巨大影响。一个科学、理性的文化氛围,可以让青年学生徜徉其中思考人生、净化灵魂、升华人格,并且在潜移默化的过程中陶冶自身的文化素养,奠定深厚的基础知识和开拓宽广的理论视野。正如物理学家范守善所说:“一个大学其实是一种氛围,一种文化。一个学生进入大学学到什么当然重要,但更重要的是受到一种熏陶,被浸泡成一种人才。” 而校园文化正是一所高校发展历程的文化积淀和智慧凝结,也是一个知识群体价值观念的集中体现,具有相对的稳定性和持久性。高校师生对其所处的校园文化具有高度的认同感和归属感,并受其潜移默化的影响,形成与此相一致的价值观念、思维方式和行为习惯,进而发展成为一种校园文化的惯性塑造力,引导当代大学生健康成长,引领社会文化的发展方向。
2.2 改进高校管理机制,多元方法保障稳定
近年来,高校门事件呈现出突发性、随机性、煽动性等特点。而我国高校普遍因缺乏有组织的防控管理体制,因此当个别“门事件”发生时,当事方往往无法及时有效地采取正确的应对措施,这使得高校管理者常常陷于被动局面。因此,高校管理者应从突发事件发生的根源、特点和后果出发,建立和完善符合高校实际情况的防控管理体制。
首先,信息收集与隐患排查是防止恶性高校“门事件”的前提。为建立健全信息搜集、报告、制度,应通过多种渠道充分掌握高校内外的信息,如高校局域网、手机局域网、各种校园信息公开平台、BBS论坛甚至师生个人博客等。同时,可由学校成立专门部门,负责对信息进行科学地分析、统计、评估和等工作,及时发现危机隐患,并在最短的时间内向高校领导层提供相应的数据分析报告,使决策层能及时制定应对危机的决策,将问题解决在萌芽阶段。
其次,校园中由于相互不理解而引起的学生之间的矛盾、学生与教师的矛盾以及学生与学校的矛盾也可能成为潜在的高校“门事件”。在应对突发事件时,思想***治教育工作者是主体,其综合素质的高低关系到应对事件的成败。为全面提升思想***治教育工作者应对突发事件的整体实力,学校必须全力打造一支***治觉悟高、判断能力强、教育经验丰富的***工队伍。
最后,当事件已经发生后,学校应及时建立相应的事件领导小组,并指定相关部门负责应对突发事件的具体工作。在处置事件时,要讲究方法,注重策略,及时公布事件信息,迅速形成正确的舆论导向,避免谣言误导大众,造成集体恐慌;在事件发生的中期,要以心理疏导为主,消除对抗,弱化过激情绪,刚柔相济,避免事态升级;事件基本结束时,坚持以学生为本,尽量满足学生的合理要求,人性化地完成好善后工作。同时,积极总结经验教训,完善防控管理体制。
2.3 加强学生心理素质,树立健康向上心态
高校学生作为一个特殊的群体,在心理因素上存在着与一般群体不同的特异性。在众多高校“门事件”中,往往是由于高校学生心理素质状态的不稳定而引发了一系列的问题。因此加强学生心理素质,使其拥有健康向上的积极心态是减少各类校园门事件带给学生负面影响,乃至减少各类门事件的最有效的方法之一。
学生心理素质教育可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首先,作为在校学生应培养良好的生活能力:在生活中要学会自我管理,在情感上要树立正确的恋爱观念;其次,应培养良好的学习适应能力:克服不良学习习惯;激发学习动力,进行研究性学习和创造性学习;再者,要培养人际交往能力:树立正确的交往观念,掌握人际交往的原则和技巧,克服交往障碍,培养合作与竞争精神,提高交往能力;最后,应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如培养对家庭、集体和社会的责任意识,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学会宽容、自制,培养诚实守信,培养奉献精神、科学精神,培养正义感等。
要做到真正优化学生心理素质,使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正常有序地运转,还需高校管理者采取切实可行的途径与方法。其一,开设专门的心理健康课程,定期进行心理健康调查,以多种形式宣传心理健康等。其二,要注意运用心理学的科学手段进行评价,如测查工具、统计技术等。其三,心理健康教育不能只停留于说教或理论知识的灌输,应重视让学生亲自体验。不论是专业心理学教师还是广大心理辅导员,都应积极、深入、系统地开展高校心理健康教育课程的研究,丰富心理健康教育成果,以此来加强学生的心理素质,帮助其树立积极乐观的心态。
3 结语
在各类“门”事件频发的社会环境下,高校学生正在朝着如何理性思考问题与理智解决问题的方向发展。我们有理由相信,随着社会焦点问题的转移、社会对高校事件的理解,以及高校“学生”自我管理、自我规塑意识的提升,各类负面的高校“门事件”会逐渐淡出人们的舆论场,而校园文化也会朝着更加健康和谐的方向迈进。
转载请注明出处学文网 » 高校“门事件”的现实反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