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号工程”注重工矿业的点源污染,而更严重的农业的面源污染很少考虑,应当引起重视。
日前湖南省环保厅向社会公布了“十二五”期间湖南省“十大环保工程”实施方案,其中湘江重金属污染治理是最重要的、最迫切的“一号工程”。
重金属是指相对密度在5以上的金属,原子序数从23到92的金属元素有54种相对密度都大于5,都算重金属,但最终在工业上被确定的只有铜、铅、锌、锡、镍、钴、锑、汞、镉和铋等10种,其它则归为稀土金属类、贵金属类等。不难看出重金属基本上是有色金属,湖南是有色金属之乡,而有色金属的开采、治炼据报道全省的80%主要分布在湘江流域。沿江而下,郴州的三十六湾、衡阳的水口山、株洲的清水塘和湘潭的竹埠港等曾一度密布上千家涉重金属企业,污水直排湘江,废渣露天堆放,加之农业施用化肥和农药,通过饮水及食物链对流域居民构成严重威胁。
虽然重金属被世界各国列为第一污染物,但不同的重金属危害途径和程度又不同,本文先谈镉,之后再说其它重金属。
镉地壳的平均含量0.2mg/kg,目前在自然界只发现硫镉矿、菱镉矿、方镉矿和硒镉矿等4种***镉矿物,绝大多数镉以分散状存在于其它矿物和岩石中,其中以闪锌矿中最多,可为闪锌矿重量的0.1~0.5%。在地表风化条件下,岩石矿物中的镉易被氧化生成硫酸镉而溶解于水体中;又因镉有强主极化能力,故能被土壤的胶体溶液强烈吸附。因此虽然镉十分分散和稀少,但在水体和土壤中分布却很广泛,并且常为农作物吸收。如通过食物链即使是少量的镉持续进入人体可因长期对组织器官造成损伤,使肾、肝、肺、骨骼、生殖系统、心血管系统、胃肠系统和胰脏系统病变,特别对骨骼的破坏发生以骨痛、骨折为症状的“痛痛病”。不过人体镉慢性中毒病症的隐伏期比较长,如“痛痛病”据日本的研究就长达15~20年才有症状显示,一旦显示就难以医治,因为镉在人体内的生物半衰期,即排除50%的蓄积量时间长达20~40年,所以早在1972年,世界卫生组织在关于食品污染的毒性报告中指出镉是仅次于黄曲霉素和砷的有毒物质;1984年联合国环境规划署提出的具有全球意义的12种危害物质中镉被列为首位。
农作物的镉含量多少才对人体有害,以湘江流域的稻米为例,有关研究披露:株洲市清水塘地区16km2内抽采样,镉含量均值稻田土0.87mg/kg,稻谷均值1.46mg/kg,1965~2005年的健康记录资料,骨痛、骨癌发病率上升,血镉、尿镉是正常人的2~5倍。浏阳市七宝山矿区的宝山河沿河长10.5km宽200m范围内稻土镉含量均值6.01mg/kg,稻米镉含量均值1.16mg/kg,出现了以骨痛为特征的“痛痛病”,如铁山村红桥组患腰腿痛村民超过20%。
按以上2例,镉含量稻田土壤>0.87mg/kg,稻米>1.13mg/kg,长期食用,通过食物链人才会发生镉中毒病症。
按已有资料湘江流域除个别工矿区有小范围的出现慢性镉中毒人群外,广大地区并未影响到人体健康。这一基本点对认识和治理镉污染是很重要的,不然会使人惶恐不安,但这也绝不意味着湘江流域的重金属污染治理可以放松,将其作为“一号工程”仍是很明智的。只是“一号工程”注重工矿业的点源污染,而更严重的是农业的面源污染没有或很少考虑。以镉为例,据西方国家估计,人类活动对土壤镉的贡献中,面源磷肥占54%~58%,点源大气降尘占39%~41%,点源灌溉水(污泥)占2%~5%。其中磷肥贡献最大,由施磷肥带入土壤中的镉全球每年就有约66万kg,这一点对实施“一号工程”绝不能忽视,否则后患无穷。
转载请注明出处学文网 » 湘江“污染元素表”之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