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南宋石刻养鸡女见于大足宝顶山地狱变相窟。养鸡女的形象是与周围的地狱场景格格不入,经过分析,我们认为,养鸡女之所以存在,是出于宣扬佛理的需要。养鸡女及她的鸡群具有深刻的象征意义,它与周围石刻相互解释和证明,展示因果轮回关系,丰富了地狱变相的表现力,使得大足宝顶山石窟的地狱变相具有了异乎寻常的艺术感染力。
关键词:养鸡女;地狱;因果
南宋石刻养鸡女见于大足宝顶山地狱变相窟。这件石刻完全是农家生活的再现——她身穿宽大宋式服饰,体格健壮,脸庞丰腴,正掀起覆盖小鸡的筐子。她的脚边,两只母鸡正在争夺蚯蚓。刀船地狱的上方壁刻有“一切众生, 养鸡者入于地狱”一句,可以作为养鸡女石刻的注释对我们做出必要的指引。
可以说,养鸡女的形象是与周围的地狱场景格格不入的,那么,她为什么会在刀船地狱里出现?无疑,我们可以认为这件石刻作品是对“人性光辉的映照和活泼泼的世俗生活的歌颂”,可是,这不过是人们从接受者的角度得出的结论,还不够充分说明养鸡女石刻在地狱中出现的根本原因。“造像中的女性形象分为神像与人像两大类;如果将造像按照家庭角色进行分类,可将其分为少女、妻子、母亲等; 如将其按照社会身份进行划分, 则可将其划分为村姑、女侍、女吏、官宦家眷等” 。 在这个庞大的女性群体里,养鸡女无疑正是一个世俗的农家妇女形象。然而,我们需要注意的是,这个雕像并不是置身于农家小院,而是置身于地狱之中。因此,虽然表面上看,养鸡女是以农家女的身份出现,但实际上,佛教身份却是她的根本身份。我们从这件石刻里领会到的创作者对世俗生活的赞美只是作品的附加意义,养鸡女石刻更是在借世俗的场景行使更为深刻的宗教意义。也就是说,养鸡女之所以存在,是出于宣扬佛理的需要。
我们知道,所有的宗教都把天堂、地狱视为彼此对立、可以相互证明的绝对存在。佛学思想体系里亦离不开对地狱的塑造。与以往相比,唐代地狱变相的艺术感染力无疑是大大增强了。但是即便如此,地狱于民众而言仍是外自己的概念。宝顶山地狱变相的特别之处在于它将不同时间段发生的事件造成受罚的“因”与死后的“果”——受罚场面在同一时空下并置,不仅雕刻出罪人受罚的场面,引起惩罚的犯罪事件也一并被雕刻出来。造成受罚的“因”表现为罪人们生前的生活,罪人们生前的生活既是民众的日常生活。因为在凡夫俗子看来很正常的日常生活,若从佛教教义来看,则是堕入地狱的行径。地狱变相组***宝顶山地狱变相就像一幅石头连环画,展示着地狱与现世的因果必然联系。而在养鸡女这组石刻中,养鸡女代表“因”,刀船地狱的受刑场面代表“果”。船上的罪人一个嘴巴大开仰天嚎叫,另一已近昏迷,凄惨的受刑场面与微笑的养鸡女形成强烈的对比,似乎在告诉世人:想想吧,她养鸡死后就要受这样的痛苦,你们比她又如何呢!这种生前“乐”与死后“苦”的强烈对比引起民众强烈的情感冲击。
宝顶山地狱变相组***中十八层地狱的塑造主要是依据佛教中《大方广华严十恶品经》而作。《大方广华严十恶品经》把堕地狱的人总体上分为两种:作恶者与纵人作恶者。其实,这两种堕地狱的因由在养鸡女石刻中均有体现。养鸡女这个石刻“堕地狱”的原因如下:
(1)贪欲 两鸡争食蚯蚓,是为贪欲;女主人公养鸡,也是为了一己贪欲。石刻的作者是在通过养鸡这一事件表达“人事纷争如鸡虫得失”的佛理。
(2)杀生 鸡吃蚯蚓,是为杀生;鸡未来也难逃被杀的命运,是为果报。
(3) 养鸡女纵容两鸡争食。
(4)纵人杀生 小鸡啄食蚯蚓,她为鸡的杀生提供条件;小鸡长大后成为他人的盘中餐,她又为他人杀生提供了条件。
养鸡女及她的鸡群即犯下自己所做的恶行,又存在纵人作恶的行为,死后必须要下地狱,因此,养鸡女“有资格”置于地狱之中承受命运之力的惩罚。
养鸡女及她的鸡群具有深刻的象征意义。“养鸡女”是一个泛指,泛指人世间所作的一切恶行。还有一种解释既是:养鸡是世俗生活中极普通极普通的事情,看似于人于己都无害的行为却制造了诸般大恶,我们这些无明的世人在日常生活里如何敢不谨言慎行,抑恶积福。工匠故意把养鸡女塑造的温柔可亲,以和周围的凄惨世界形成更强烈的对比。理解了设计者的良苦用心,我们便会知道养鸡女眉目之间流露出的那丝恬淡的笑意,其实不过是生命幻灭的感怀写照。因此,出于宣扬佛理的需要,养鸡女在宝顶山地狱变相中的出现实在是慎之又慎,合乎情理的。
参考文献:
[1]李泽厚.美的历程[M].三联书店.
[2]大方广华严十恶品经.
[3]王天祥,何江.大足石刻女性造像形象考察[A].民族艺术研究,2010(03).
[4]郑文,张方.地狱观念的本土化和早期的地狱经变***[J].***艺术学院学报,2008(01).
[5]胡文和.论地狱变相***[J].四川文物,1988(02).
转载请注明出处学文网 » 关于大足宝顶山石窟养鸡女石刻的研究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