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小学作文篇1
【摘 要】
在初中的语文教学过程中,作文的衔接教学一直是广大教育者致力于研究的问题。从小学的作文教学过渡到初中的作文教学,无论是从其教学的内容还是教学实施的难度上,都上升了一个很大的层次。两者的主要分歧是小学的作文教学内容相比初中的,在内容的衔接和联系上有很大的脱节。这种***直接导致了小学生的作文思维和写作的方式不能很好地融入到初中的教学方案和目标中来。本文从初中语文的作文教学的角度,来具体论述如何实行从小学到初中的作文教学的衔接,从而帮助学生克服学习模式和学习方式的转变带来的各种不适应,以便让他们的初中学习生活更加的顺利。
【关键词】
中学和小学 作文衔接探索 方法策略 创新措施
任何科目的学习,都是一种逐步掌握、渐进的过程。学习者想要进入到一个更深层次的学习,学习者首先需要一个良好的学习基底作为继续学习下去的前提条件。因为,只要在原有的基础体系下,学习者才能去更好的理解后面的知识点,慢慢构建起自己的知识体系。作文也是如此,教师在正式进入教学以前,都会有一个课前的课程内容导入,这就是本文所要论述的学习内容的链接阶段。这个阶段就像我们平时在作文教学中所讲的的过渡段一样,学习内容的衔接过程就是学生在接受新知识、新内容的过渡段。通过这个过渡段,学生对于知识的学习会在事先有一个心理准备阶段。在日常的作文教学中,小学与中学的教学内容上并没有一个统一的教学标准和规范。在学生升入初中后如果没有得到很好的衔接教学,那么他们的学习状态会因为得不到及时的转换大幅度下降。
一、引导学生转换作文思维,改善学习方式
小学的作文教学中,教师侧重的教学点一般是文章的基本语言结构,评价一篇文章的基本要求也不会很高,常以文章大意是否通顺极其语句运用是否得到来进行评判。因此小学生的作文水准还停留在最初级的阶段。升入初中以后,作文教材的难度都会上升到一个较高的水准和层次,评判一篇作文的好坏已经不仅仅局限于文章的大意和语句的运用了,而是在于学生的写作是否能够具备一定的神与韵。也就是,一篇作文要有一定的内涵和鉴赏价值,这也是初中作文的主要教学要求和教学目标。教师在这个过程中,要从改变学生常用的学习方式入手,尤其是在作文学习的初始阶段,这是转换学生思维的一个最佳时机。而且从学习方式进行改变,能很好的给学生注入新的的学习理念,帮助他们进入一个新的学习阶段。
例如,我在讲解一些作文的范文时,会着重和学生讲解该文章的主体思想的表现方法,优秀的文章不会将要刻画的主题直接用文字进行表述,而是通过一些具体的事例、故事或者人物来传达自身的观点和想法,这也是学生在初中阶段要具体学习的点。
二、详细分析文学作品,适当提倡“模仿”文学
文学作品的鉴赏和分析,是帮助学生提高写作水平的一个重要举措。优秀的文学作品,能够深化学生的思维认知,帮助他们更深刻的认识一些身边的事物和人。在小学阶段,大部分学生接触的文学作品的思想深度会比较浅,如果要想让写作能自然的过渡到一个较高的层次,那么在作品分析的过程中,“模仿”不失为一个引导学生进行写作练习的方法。模仿指的是教师通过分析一些文学价值比较高的作品,从各种写作手法上来进行讲解,并且,让学生能及时的利用这些手法进行一定的训练。模仿当然不是纯粹的照搬或者在写作过程中更换相同词义的文字和语句那么简单。在模仿的过程中,教师要注意激发学生的创作灵感,在原有的写作手法上,进行一个语言表达和思维的创新。
例如,在七年级上册马克・吐温的《我的第一次文学尝试》这个文学作品的讲解中,我给学生们着重讲解了他叙述事例的方法。他叙述的事件总共有四件,其中三件详写,一件略写。这样的写作目的是为了更好的表现作者的特点和才华,为了达到作者的写作目的而服务的。详略搭配的写作手法也是衔接教学中重点之一。
三、实行启发式的思维教学,激发学生写作灵感
学生在小学时期的写作积累,在面对一些初中的作文题目时,往往很难运用的上,这个时候需要教师进行一些合理的引导和督促,帮助学生学会积累,寻找素材。启发式的教学方法,是一种在中小学的课堂教学中比较常见的教学手段。在中小学的作文衔接教学中,我们也可以适当的将这种方法运用到教学中来。在课堂上确定一个作文主题以后,利用一些和主题相关的问题来对学生进行引导式的提问。让学生能在问答中找到写作的方向和灵感。另外,在对作文中的人物描法也是中小学衔接教学中不容忽视的一个方面。这需要教师通过对不同人物描写案例的分析,从而帮助学生去总结和概括。
【结 语】
在进行中小学的衔接教学时,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采用合理的教学手段,注意转换学生的作文思维,让他们认识到初中作文学习与小学作文学习之间存在的差异性,从而改善学生当前的学习方式,帮助他们进行更有效的学习探索和发现;在解析一些具有深度的文学作品时,教师利用让学生试着去模仿一些大师的写作方式,从而在这个过程中让学生形成***、自我的写作方式。教师要注意利用启发式的教学方式,来启发学生的写作思维,激发他们写作的灵感,这个需要依靠教师自身良好的教学语言组织能力和教学临场反应能力。总之,一个好的学习的开端,对于学生的整个初中学习来说是百利而无一害的。学生按照教学的要求来,一定能在作文学习上取得一定的突破和进步。
【参考文献】
【1】刘祖元.目标具体化作文教学初探【J】.语文教学通讯,2001(25)
【2】郑慧英.从学生作文心里的探究初中作文教学【J】.文学教育(下),2008(01)
中小学作文篇2
【摘要】本文论述了“创新”在中小学作文教学里的作用、在中小学怎样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以及中小学作文教学的继承与创新。
【关键词】中小学 作文教学 创新
随着教育改革的深入、素质教育的发展,“创新”一词在第三次全教会上提出后,成了教育理论界和实践界关注的热点。“创新”就是改革,改革就是为了寻求发展,没有创新就没有发展,中小学作文教学也是如此。为了更好地搞好中小学作文教学,提高中小学学生作文素质,我对中小学作文教学的“创新”谈几点认识。
一、“创新”在中小学作文教学中的作用
世界奥林匹克精神:一是竞争,二是创造。要想竞争获胜,就必须创造。这就强调了要在竞争中稳操胜券,最主要的是拥有创新精神、创新能力、创新方法。作文教学也是如此,要学生写出好的作文,教师在教、学生在学时,不能因循守旧、墨守成规,而必须具有开拓创新的精神。也就是说,无论在教学方法、内容和形式上都要有新的突破。但是,创新的同时必须继承和发扬祖辈的先进文化――“创新”不能“创怪”。
在中小学作文教学中进行创新教育,可以培养学生的开拓精神,激发他们的创作灵感,培养他们的写作兴趣,提高他们的作文速度、作文质量。加强中小学生作文创新教育,是我们进行作文教学改革的必然和时代进步的需要。
二、怎样培养中小学生作文创新能力
1、培养学生开拓性创新思维习惯
学校之所以产生,就是为了给青年一代定向、定规,让他们遵奉一定的规范学习并掌握前人所积累下来的知识经验,倘若教师不进行开拓性的“导”,学生不敢发表不同的意见,那么学校教育就是照本宣科,按规定中的律条完成教学任务。我认为完整的学校教育是继承前人积累的适应社会发展需求的知识经验再加上与社会发展需求同步的创新教育。其中,作文教学更是如此。在作文教学中,前人所规范的各种文体(比如记叙、议论、说明等)以及各种应用文体的格式,我们应该熟练地掌握运用,对于其内容的遣词造句、布局谋篇,就应不拘一格。提倡创新立意就得首先培养学生开拓性的创新思维习惯。
⑴培养学生的想象能力。心理学研究表明,人的一切自觉活动都是以对于活动的结果所进行的想象为必要前提的,如果没有想象,人就不可能有创新。在中小学作文教学时,要使“言―意―物”转换,想象是一个重要环节。想象力的培养,可以从两个方面着手:一是培养学生的再造想象力;二是培养学生的扩充、延伸想象。对于这些能力的培养,首先应给学生提供想象的天地,可以根据课文、课外阅读、生活积累给学生提供想象资料。比如:教师可以提供以下资料,让学生阅读《西游记》并提示学生:孙悟空是一个天不怕地不怕、憎恨妖魔鬼怪、伸张正义的人物。假如孙悟空今天转世,他还会做出那些丰功伟绩?这样,中小学生可能就会结合当今社会的贪污、腐败,与之联系起来――孙悟空在他们的笔下成为了一位反贪斗争中的英雄人物。
⑵培养学生多向解决问题的发散思维。在中小学作文教学中,运用多向解决问题的发散思维较为普遍。比如:同一主题可以用不同的题材体现,这对发散思维的培养有着积极的作用,可以破除学生在作文时的思维惰性,少模仿,多求新。例如:一位教师在布置一次作文,以“牛”为题材,大部分同学极力赞美牛的朴实、勤劳的高贵品质,而有一位同学却说牛的精神固然可贵,但没有农夫支撑犁耙以及皮鞭、口令的指导,岂能创造丰硕的劳动成果。这一反传统、极富哲理又切合生活实际的观点,产生了“一石击起千层浪”的效果――这可以说是发散思维的结果。
2、创设宽松的作文环境
宽松的作文环境,是为“创新”提供时间、空间的保障,但这里的宽松并不是无限制、无止境的,而是指学生在作文时是自由的,无须太多的限制,让学生在作文时有足够的思考时间和空间,使之在立意、表述方式和方法上有所创新。
⑴时间的宽松,是指作文的时间。我们现在的作文教学,为了让学生能实践更多的作文题型,一天一篇或三两天一篇作文硬性完成,结果往往产生背作文、抄袭作文的现象,即使是学生自己写的作文,也因为思考时间有限而草率完成,质量不高,教师批改时很为恼火。这样一次又一次的恶性循环,可能到最后是教师埋怨学生,学生逃避作文、怕作文,谈何创新?要解决这个问题,首先得在培养学生作文兴趣上下功夫,至少让学生没有讨厌作文的情绪,能尽心尽力地作文。其次是教师不能硬性规定作文几时交,而应建议性地提出作文在几天内完成,允许学生在几小时内交作文或几天内完成,必须是学生根据自身素质、生活积累和足够的时间完成的,能代表本人最高水平的文章。可能有教师认为这样很费事,其实用效益与时间来计算,这才是经济的。
⑵空间的宽松,是指作文时的环境氛围。教学实践证明,宽松和谐的教学氛围,能激活学生的脑细胞,开发出创新的潜能。怎样创设宽松的作文环境?一是教师认真收集有关趣味性的材料,创设和谐的氛围。教师在要求学生作文时,应收集一些与该次作文相关的趣味性较浓的材料,在学生作文前做一些介绍,起到以下作用:①活跃课堂气氛,让学生在快乐的气氛中接受教师布置的作文;⑵对学生起到诱导的作用,激发学生创新思维,使学生联想自己作文时材料应怎样选择。趣味性材料可以从正面和反面提供,让学生反复比较,结合自己的生活积累,写出自己理想的文章。二是支持学生质疑,创造学生主动、积极思维的环境。教师在学生提出疑问时,不能将其一棍子打死;若是教师不能解答的问题,不要碍于面子而一推了之或者说“这个问题不是你思考的事”来敷衍他们,而应该鼓励他们认真思考、查阅资料,支持鼓励他们找出问题的答案。即使明知道学生所提出的问题是与客观事物相悖的、错误的,教师也最好不要马上否定学生提出的问题,而应循循善诱,让学生思考,得出正确的结论,使学生有思考的机会,养成思考的习惯,充分发挥创新潜能。
3、建立合理客观的评价体系
在中小学作文评价中,“打分制”还是主流,作文评价用分数的高低来表示质量的优劣,这是一个笼统的概念,学生根本就不知道本人的作文好在什么地方,差在什么地方。我认为教师在批改作文时,应建立一个表格,从作文的结构、内容入手――在结构上本文有那些优点和缺点,在内容上有那些优缺点分别给分,并在原文上找出优点和缺点,用不同的符号表示出来,最后得出总分,并提出修改意见,还学生一个明白。
另外,在评价时要多肯定,多建议,少批评,不讽刺。对于学生的一篇习作,只要学生是用心去做的,哪怕再差也是他劳动的成果。教师在批改时,要尽量发现该作文的优点,哪怕只有一句话写得好,也要给予充分的肯定,即使是在“骨头中找鸡蛋”,哪怕只有一点点,其味也香、也浓。让学生看到自己的优点,对作文即使只有一线曙光,教师也应激发他的兴趣,让他相信自己有能力写好一篇文章。对文章中存在的问题,教师应该提出自己建议性的意见,尽量不批评,即使批评,也要批准要害,评到点子,让学生心服口服,从心底接受意见,能及时改正。在学生作文中,无论出现多大的错误,教师也绝不能挖苦、讽刺和打击;否则,一是挫伤学生作文的积极性,二是丧失教师职业道德的底线。
三、作文教学的继承与创新
对于我们的作文教学,从孔子开堂设教以来,无数教育大家潜心研究,反复实践,得出了很多写作经验和方法,各种论述精辟之至,从诗词歌赋到八股文章,乃至今天的白话文。因社会发展的需要,诗词歌赋已作为美文供人们欣赏,八股文章已成为一种文风的见证,今天的白话文才是学习、交流的主流。白话文的写作手法、表达方式、修辞等,前人给我们做了很好的典范,我们应不容质疑地去继承和发扬。因此,我们的创新就是用最精炼的文字最清楚地表达最真实的感情,而不能一谈创新就是否认前人的东西,独辟蹊径。其实,创新是踏着前人的足迹,沿着正确的方向走出新的路子。在这条路上,学生有了良好的思维习惯,有了丰富的想象力,有了多向解决问题的能力,有了宽松的作文环境与合理的评价体系,从而使创新有了保障。
总之,作文教学是有法而无定法的,我们必须在实践中不断摸索,以寻求适合自己实际的最好方法。
中小学作文篇3
【提要】当下初中生对于如何写好一篇作文,往往是心有余而力不足。其根本原因之一就是入学初始教师没有将中小学作文进行有效衔接,造成作文教学和学习脱节现象。要想有效解决这一难题,需要了解中小学作文在各方面的差异,从指导学生的学和改进教师的教入手,消除学生对作文的畏难心理,发挥学习的主动性,为后续的作文学习打下坚实的基础。
【关键词】作文教学;中学;小学衔接
对于发展中的学生来说,任何事物的学习都是循序渐进的,而过渡正是连接序与序之间不可或缺的纽带。作文教学亦是如此,学生从小学阶段迈向初中阶段,全新的学习环境难免让学生感到无所适从,这样势必会影响学生后续的写作水平,因此教师有必要认清当下学生的作文水平,做好中小学作文教学的过渡和衔接,使学生尽快融入到初中作文的学习之中。积极提倡教师进行中小学作文教学的过渡和衔接并不是空穴来风,其原因就是中小学作文教学无论是在内容还是在形式上,都有较大差异。
一、中小学作文及作文教与学的差异
(一)作文要求差异
进入初中以后,无论是作文基础方面的字数、书写,还是更高级别的内容和情感,都对学生提出了更高要求。字数由原来的400字增加到600字,书写不仅要工整,还要整洁端正,内容要更加具体,情感要真实健康,其他的如作文条理清晰、语句通顺等更是上升到对初中生写作思维模式的要求。
(二)作文文体差异
由小学到初中,学生接触的文章体裁在记叙文和应用文的基础上,又增加了议论文和说明文,两类文体的增加使得学生要掌握的写作知识的容量以及难度都大幅度增加和提升。尤其是重点要求的议论文,与记叙文在文风上的较大差异让学生一时难以适应,更别提要求学生要写出创新,写出风采。
(三)学生学习差异
处在小学阶段的学生,在学习中担任的角色更多时候是被引导者,学校考虑到学生发展水平的原因,通常会要求学生在教师的引领下进行学习。而进入初中,学生已经具备成为学习主体的条件,需要学生发挥学习的主动性,拥有主动写作文的兴趣、探索作文技巧的欲望等。
(四)教师教学差异
初中阶段改变的不仅仅是学生的学习方式,教师的教学方式也与小学教师大为不同。小学阶段的作文训练方式是灵活多样的,训练形式包括书面表达和口头表达,作文形式主要有日记、随笔和作文,因而教师更多的可能会引导学生们观察生活,感悟生活。而初中教师则更为注重引导学生个性化的表达,注重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因而会将重心转移到对作文写作技巧的传输以及篇章结构的分析等。
二、中小学作文教学衔接的策略
针对上述中小学作文等各方面的差异不难发现,初中作文与小学作文在各方面都有难以跨越的沟壑,想要跨越沟壑就要建立起沟壑之间的桥梁,由此可见,初中知识并不是初中学习的伊始,真正的开端应该是小学阶段的基础知识与能力。我认为中小学作文教学的衔接应该从以下几方面入手。
(一)夯实基础,注重字词句段的训练
小学阶段更注重字词句段的训练,主要体现在字准确与否,词恰当与否,句子通顺与否,句子间的衔接自然与否。而到了初中,教师自然而然就摒弃了这些学生应该具备的基础能力,多数教师都认为学生在这些方面已经掌握的不错,不需要重复“赘述”,也有教师认为这些并不属于初中的作文教学范畴之内,与其提升学生基础不如传授写作技巧等新的写作知识,所以就直接过渡到初中作文知识的传授。可现实是,很多学生对于这些基础知识的掌握并不牢固,实际写作文时,常常出现错字、错句连篇的现象,使得作文的整体形象大打折扣。放弃旧知识而一味追求新知识,难免让人产生舍本逐末的感觉,故而教师在作文教学初期,一定要加强学生基础知识的掌握,只有夯实基础,从旧出发,才能顺利重新开始。
(二)传授新知,注重读与写的联合
正所谓“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阅读是写作的基础,阅读是输入,写作是输出,要想让出入平衡,就要进行持续阅读。同时好文章还是汲取知识的捷径,教师可以通过阅读让学生们尽快掌握新的写作知识。况且,相比写,小学阶段的学生更为熟悉和喜爱的是读,教师在进行作文教学时也理应从学生熟悉处着手。教师如何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呢?正所谓“博观而约取,厚积而薄发”,阅读的首要作用是使学生通过大量的阅读,汲取其中的养分,适当运用到自己的作文之中。教师可以先让学生熟练诵读文章,然后选取文质兼美的段落进行摘抄和背诵。其中的词语、句子、修辞手法以及构段方法都会为他们的作文提供灵感和思路,长此以往,学生就不会对初中作文产生排斥心理,最终喜欢上写作。除此之外,文体的认识和写作技巧的传授也可以在阅读的基础上进行。比如教师在向学生们介绍新文体“议论文”的时候,教师就可以通过让学生阅读大量的议论文来熟悉议论文,当然了,并不是盲目地一味阅读,进行了一定量的阅读之后要提出相应的问题,让学生自行在阅读中寻找答案,最后由教师补充总结文体特点之后,再让学生进行大量的阅读,进一步深刻体味议论文的特点。在学生完全熟悉议论文之后,要让学生尝试写议论文,而议论文的写作技巧还是要通过阅读来分析,包括文章的结构、语言特点、表达方式、修辞手法等,从而全面发挥阅读的导写效应。
(三)转换角色,开启学生的主导地位
鉴于小学阶段的学生具有机械记忆强,理解水平弱;情绪体验强,客观分析弱等特点,小学阶段的写作任务相对轻松,作文活动也多以教师的“教”为主导,学生自由发挥的空间较少。而初中阶段作文任务较为繁重,在教师精力和课堂时间有限的情况下,需要学生拥有自主学习意识,学生的学要强于教师的教。学习主体的转变让学生难以适应的原因之一就是学生的思想认识没有提升上去,所以教师的首要任务就是引导学生的学习动机由浅显向高远转变,深入到学生内心,把学生的远大志向与写作联系起来,使学生充分认识到写作对于他们个人提升的重要意义。从根本上改变学生的学习动机之后,学生已经初具对作文强烈的求知欲望,接下来教师就要提升学生写作文的兴趣。在进行作文教学时,要考虑到学生当下处于好奇心强、思维上以形象思维为主的阶段,教师要特别注意教学形式的多样性和作文训练的趣味性。如授课时可以多考虑现代化教学手段,多运用课件。在进行作文训练时,可以考虑由浅入深层层递进式训练,先让学生尝试写难度和篇幅较小的小作文,再逐渐增加难度。还可以结合当代流行趋势,以发表微信朋友圈或者微博的形式撰写文章,还可以定期举办作文评比,实行奖励机制。以上旨在激发他们的写作兴趣,使得学生由原来的“要我学”逐渐转变为“我要学”。
(四)运用情境,激发学生的创作灵感
刚刚升入初中的学生人生阅历比较少,对于教师要求的作文方向大多没有切身的体会,而且由于心理发育尚未成熟,导致大多数学生还没有形成定向的价值观,所以学生在下笔之前就会感觉困难。而教师正好可以利用学生此时心理的“白纸”状态,利用情境教学的方式,在白纸上添墨加彩,引领学生置身情境之中,引导学生形成正确的人生价值观,将自己的所思所感以作文的形式记录下来。如七年级部编版语文教材第一单元的写作任务是“热爱生活,热爱写作”,教师可以为学生播放关于生活细节的视频片段,还可以找有想法的同学进行角色扮演,还可以给学生的家长录制视频,讲讲家长和孩子们之间美好的趣事回忆,以此来触发学生的过往回忆,触动他们内心的真情实感,使得他们有感而发。
参考文献
刘***堂2014《浅议中学与小学作文教学的有效衔接和过渡》,《现代教育科学》第8期。
孙金丽2016《浅谈中小学作文教学的衔接》,《新乡学院学报》第1期。
晋伟2019《中小学语文教学衔接脱节问题原因及策略》,《现代教育》第12期。
李爱玲2020《中小学语文教学衔接的问题与对策》,《文学教育》(下)第11期。
贾海荣2020《中小学作文教学衔接的策略刍探》,《成才之路》第24期。
作者:赫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