植物与传统文化密不可分,植物不仅影响传统文化的产生和形成,同时又是传统文化的载体。人类文化与植物界的关系具体表现为:语言文化、信仰文化、景观文化、医药文化、农耕文化、饮食文化、民俗文化和道德文化。我国五千年的文明史和五十六个民族长期生息繁衍于广袤的国土上,孕育出灿烂辉煌的中华文明,其中与植物有关的传统文化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中国最古老的诗歌集《诗经》里记载了二百多种植物,在《周南・关雎》中一首云:“关关雎***,在河之洲。窈窕淑女,君子好逑。参差荇菜,左右流之。窈窕淑女,寤寐求之。”这首诗生动地描绘出动植物、环境与人的情感世界,而生长于水中的荇菜,据吴征镒先生最近考证,是分布于我国南北各地的沉水草本植物――眼子菜科的菹草,解开了国人长期以来对荇菜考证之疑团,同时说明中华文明之博大精深。对我国历史上记载数以千计的植物进行科学考证,正本清源,对解读民族文化,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我国是多民族、多元文化一体的国家,同时又是生物多样性极其丰富的国家。文化多样性和生物多样性的共存,有利于生物多样性的保护和植物资源的可持续利用。民俗与植物的关系,是生动、具体、经久不衰的民间文化现象。民俗是长期形成的风俗和习俗,包括民间信仰、口传文学、神话谚语、故事、歌谣、节日典礼、传统艺术等等。民俗具有传承性、变异性和历史性等特征。民俗文化的产生和形成脱离不开人们所处的自然环境,离不开人们对自然界动植物的认知,因此可以说民俗文化产生于人与大自然的物质世界相互作用的结果,正如文化人类学研究指出:人类创造了一系列与物质和精神相关的民俗文化,表现出对生态环境的适应和利用,进而创造出更高境界的物质文明。科学技术、文学艺术和传统知识共同构建了伟大的人类文明大厦。
传统节日是我国民俗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很多民俗节日的象征都是以植物为标记或用植物要素表意而构成节日象征。本期“植物与中国传统文化”为读者展现出我国传统文化中丰富多样的植物及其社会功能。不仅表现出我国南北地域植物之多样性,而且说明植物在民俗、宗教、医药、文学、饮食、园艺、色彩艺术等领域的独特文化功能、保健功能和社会功能。文化多样性与生物多样性共同编织出的中华文化之网,具有强大的生命力,体现出民族之气常存的人与自然和谐之美。九九重阳登高揽胜,插茱萸,食蓬饵,饮菊酒是汉文化民俗植物与人相互作用的生动写照,其文化意境是求吉避灾,祈福安康;其生态学意义是人与自然界植物的亲密无间,和谐共存。人类对植物的传统利用,包括文化利用一般来说都是有利于物种的保护。现代生物多样性保护应该而且可以从传统文化中学到一些有益的东西,用于生态系统和物种的保护。
人与植物的关系自远古时期就已经建立起来,表现出多层次、多方面和多样性的相互作用关系,广泛存在于人们日常的生产、生活、信仰和习俗之中。生活在不同地区的不同民族,在认知、利用和保护植物的文化也不尽相同,有时甚至存在很大的差异。因此需要进行深入调查、研究、分析、比较不同民族与植物之间相互作用的关系的各个方面,为生物多样性保护提供有价值的信息与支持。虽然科学价值体系与文化价值体系是不同的社会认知系统,但在社会发展过程中具有不同的功能,共同担当着人类文明发展和进步的责任。科学价值观是以物质世界为基础,排斥精神因素的作用,然而文化价值观和传统知识价值观对世界的认知体系包括自然性和精神性两个方面,具有显著的包容。毕竟人类活动改变生物多样性的生存状态是由文化价值观决定的,文化表达人与生物多样性的互动关系,在人与自然的和谐关系方面,文化担当着关键的角色,一个失去了传统文化的民族,等于失去了与自然和谐共存的道路,失去了大自然的人类,族群也必将消失于大自然之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