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 本文从跨文化交际中高语境文化和低语境文化对比入手,阐释了高低语境交际理论、高低语境交际产生差异的渊源和在人际交流方面产生的冲突,找出高低文化语境人际交流时的应对策略,有助于不同文化的人们跨文化交际活动的顺利进行。
关键词: 跨文化交际 高低语境文化 对比
高语境与低语境概念系由美国文化人类学家Hall首次提出。这一理论对跨文化交际具有重要的指导作用。许多学者运用此理论研究文化冲突和如何成功地进行跨文化交际。不同文化之间的相互联系日益紧密,相互之间的沟通交流、依存互动进一步增强,带来了包括思维特征、生活方式、人际交往、语言规范、价值规范等方面的变化。不同文化背景的人在交际中会反映出自己的背景文化,文化差异的存在导致跨文化交际中的冲突和障碍,影响跨文化交际的顺利进行。因此,在跨文化交际中,了解和学习对方的文化,对双方的文化交际差异进行对比、分析和研究,采取有效的交际模式,灵活动态地应对跨文化交际中出现的冲突和障碍,从而提高交际者的跨文化交际能力,是非常值得研究的课题。
一、高语境交际与低语境交际理论
美国学者霍尔(Hall,1959)指出了文化在人们社会生活中的重要性。他说:“文化是人类生活的环境,人类生活的各个方面无不受文化的影响,并随文化的变化而变化。或者说,文化决定了人的存在,包括自我表达的方式、感情流露的方式、思维方式、行为方式、解决问题的方式等。正是这些在一般情况下十分明显,习以为常,然而很少加以研究的文化方面,以最深刻和最微妙的方式影响着人们的行为。”[1]霍尔进而从交际与感知的角度提出了一种研究文化异同的有效方式,他在1976年出版的《超越文化》一书中,颇有见地地指出文化具有语境性,根据信息由语境或编码表达的程度,将文化分为高语境和低语境。所谓语境就是使用语言的环境,它包括使用语言的一切主客观因素。他认为:“任何事物均可被赋予高、中、低语境的特征。高语境事物具有预先编排信息的特色,编排的信息处于接受者手里及背景中,仅有微小部分存于传递的信息中。低语境事物恰好相反,大部分信息必须处在传递的信息中,以便补充语境中丢失的部分。”由此我们可以看出,高语境编码对语境的依赖性较强,而低语境编码则主要体现在言语中,交际信息对语境的依赖性小。通过对比研究霍尔得出结论:“有着伟大而复杂文化的中国就处在天平的高语境一方”,而“美国文化……只是偏向天平较低的一方”,即中国文化具有高语境特性,而美国文化具有低语境特性。
二、不同的文化渊源导致高低语境文化交际模式的差异
高语境文化可以溯源到儒佛道三教文化的源流之中。孔子创立的儒家学说以德为核心,倡导仁爱和平,主张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理论。[2]孔子的论语对中国文化的影响很大,使得中国人形成了特有的民族性格:内敛而含蓄、敏感而善感、谨慎而不张扬、自省而睿智。总之,“和”是儒家思想的最高境界。以儒家思想为基础的中国文化在交际时以建立和维护和谐关系为宗旨,强调集体主义,这就使得中国文化成为高语境文化。佛教在社群伦理上主张:中和礼让、社群为本,在经济伦理上主张义利统一、以义生利。具体地讲,中国人是把利益建立在人情关系的基础上,受佛教思想的影响,中国人在人际交往的最终目标在于追求人际和谐,尽量避免公开冲突,回避言辞角逐,遵循“和为贵,忍为高”的处世原则。道家的核心是仁、义、礼,人与人交际时讲究仁道,注重礼节,当利益与道义发生冲突时以义为先。所有这些使得高语境文化的人在交际中注重和谐、内隐而含蓄。
低语境文化发源于古希腊的“逻各斯”,以及苏格拉底、柏拉***与亚里士多德的逻辑理性与辩论术。很多西方国家属于低语境文化。西方人崇尚个人主义,在思想上集中体现在人道主义的传统上,在行动上集中体现在自由竞争上,突出表现为对个人的人格、价值、尊严等多方面的肯定,对人的个体***性的尊重与倡导。[3]西方人有较强的竞争精神,在处世上追求***、自由、平等。这使得低语境文化的人在交际中说话明了,反应外露,而不受太多的规范的限制;他们注重的是交际中平等,如果双方存在利益分割,则通过公平竞争的方式获得利益,而不是追求人情关系。
三、高语境文化与低语境文化差异导致人际交流上的冲突
语言作为文化表层的一部分,其发展和使用都受到深层文化的极大影响。每种文化都有其独特的风格和内涵,每种文化在其准则、规范、行为模式的表面下,都有着整套的价值系统、社会习俗、道德观念、是非标准、心理取向、思维特征等,正是这些决定了语言的使用。这两者的关系在具有不同文化背景的人们的交际活动中表现得最为明显。
1.对沉默的态度。在低语境文化中,人际交往主要通过语言来实现。沉默是需要填补的空间,来自低语境文化的人们对于交谈中出现的沉默会感到尴尬。西方有的学者甚至将东方人的沉默视为在人际交往中“缺乏信心”、患有“交际恐惧症”甚至是“精神病”的表现。美国人乐于侃侃而谈,崇尚能言善辩,尽量回避沉默,一旦出现,人们就会竭力用语言来填补。而高语境文化的人们却认为沉默具有交际功能,并不是交谈中的空缺。中国人十分重视交谈中沉默的作用,认为停顿和沉默有丰富的含义,既可表示无言的赞许,又可以是欣然默认、保留己见;既可以是附和众议的表示,又可以是决心已定的标志。恰到好处的停顿能产生惊人的效果,具有“此时无声胜有声”的艺术魅力,因此有人称它为“默语”,认为它是超越语言力量的一种高超的转换方式。[4]沉默代表有涵养、谨慎、稳重。总之,在高语境文化中,保持沉默是得到赞扬的。
2.螺旋式思维和直线式思维交流。高低语境的文化特点也影响了人们的思维方式。“汉文化”的螺旋式思维特点决定了其语言是归纳型语言,[5]人们通常要等到高语境的发话者把话说完才能了解会话意***。英美文化的思维特点是直线型的,因而英美语言是演绎型语言,几乎没什么客套语,即使有也非常简洁。由于思维方式的差异,在对外交流中,中国人给西方人留下的印象往往是好摆弄虚话、空话。外交学院院长吴建民先生曾对这一现象有生动的例述:“很多商务代表团招商引资时仿照***出访说话,如首讲如何在春光明媚的季节来到美丽的塞纳河畔,再讲勤劳智慧的法国人民如何具有光荣的***传统,三讲中法友好,四讲华夏有5000年文明,等等。招商内容却置于末尾,匆匆带过。还有的代表团在交流中照稿宣读:‘我们正在贯彻***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道路上阔步前进,我市是一块投资热土,商机无限。我们会采取平等互利原则,实现双赢。我们工业门类齐全,人力资源雄厚,我们的对外开放是全方位、多层次、宽领域,我们欢迎大家到我市投资……’”[5]以上发言,使法国人如堕五里雾中,他们不知道何谓热土,商机如何无限,何谓平等互利,双赢目标是什么。中国人以大观小,先铺垫后切入正题的思维方式,是为了营造一种氛围、一种交际环境,以免单刀直入显得突兀。西方人预热阶段短,开门见山,是典型的低语境言谈方式。因此,中国人营造的这种高语境的氛围,对西方人来说,多属冗余信息,真正需要的信息量却远远不够,不仅套话连篇,而且环境氛围提供太多,所以西方人觉得不着边际,不知所云。
四、高低语境文化交际的应对策略
通过以上部分对交际差异的分析,本文结合实际提出一些高低语境文化交际的应对策略。
1.低语境文化的交际者在与高语境文化的交际者进行交流时,要注意彼此在交流理念、言语风格、会话方式、礼貌客套和写作方式等方面的差异。面对交际模式的差异要求同存异包容理解。当高低两种不同文化的人交流时,一定要用对方的交际思维来阐释对方的交际行为,在翻译时要注意两者的转换。比如:中国的诗句要翻译成英语,就需要用很多英语来阐释其中的意境。相反,把英语翻译成中文,则要注意用词精炼、恰当。[6]谈判时,如果对方是高语境文化的交际者,那么双方交易的成功不仅仅依赖于合同内容。
2.因为来自同一个国家的不同地区的人在交际上存在高低语境文化的差异,所以交际者应了解不同地区交际者的言语交际方式,以及语气语调语音习惯,从而减少由于地区差异导致的高低语境文化差异。比如,中国的北方人说话相对硬气直爽,而南方人则说话柔气委婉。
3.对于交际中的差异要具体问题具体分析,因为具体到每个交际者,他们的交际模式不尽相同。来自低语境文化的某个交际者也许说话直接,开门见山,这时高语境文化的交际者不要因此而认为对方不注重礼节或不注重情面。来自高语境文化的人也许说话含蓄,这时来自低语境文化的交际者要理解对方的说话模式,进一步领悟对方的意***。
4.高低语境文化中分别存在两种不同的交际方式,这种区别并不是绝对的。两者在一定的条件下可以互相转化。在高语境文化下的中国,人们有可能采取高介入的谈话方式,而在低语境文化下的德国,人们有可能使用高体贴时的会话方式。相似的,在低语境文化中也发现高语境文化的渗透。[7]
五、结语
虽然高、低语境的划分并不是绝对的,我们可以在高语境文化中发现低语境的行为,而在低语境中也可以发现高语境的行为,但文化的高、低语境属性是整体上客观存在的,它们的不同特征在跨文化交际中的影响也是不容忽视的,而且是必须面对的问题。高、低语境的研究让我们对交际过程中人们注重什么、忽视什么有清楚的认识,并对不同语境文化中交际的模式和差异有总体的认识。而对它们各自的成因和特征的探究则可以提高我们在跨文化交际中的相互理解和预测能力,并增强我们的跨文化意识,有助于从宏观的角度了解中美文化的差异,并对跨文化交际实践的研究具有现实的指导意义。
参考文献:
[1]Hall,Edward.T..The Silent Language[M].Garden City N.Y..Context and Meaning Intercultural Communication[J].A Reader,1976.
[2]叶碧.从“仁”“礼”“和”的关系看孔子的和谐思想[J].浙江社会科学,2007,(2):133.
[3]胡超.高语境与低语境交际的文化渊源[J].宁波大学学报,2009,22,(4):51-53.
[4]李杰群.非言语交际概论[C].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2.
[5]报刊文摘[N].2003-05-27(B1).
[6]张春星,张春月.高语境信息词汇的语用翻译研究[J].外语学刊,2008,(3):123.
[7]马识途,唐德根.试论如何在高语境与低语境间进行成功的跨文化交际[J].云梦学刊,2003,(5):118-119.
[8]张瑞.高低语境文化交际模式对比研究[J].山西农业大学学报,2011,12,(10).
转载请注明出处学文网 » 跨文化交际中高低语境文化对比概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