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狮则兴,有鼓则盛。”狮子,被中国百姓视为瑞兽,象征着吉祥如意,舞狮活动寄托着人们求吉纳福、消灾除害的美好意愿。
河南省巩义市鲁庄镇小相村的狮舞就是在百姓的各种美好意愿下茁壮成长起来的。
小相狮舞渊源
小相,春秋时称“胥靡邑”,后因西汉丞相萧何在此歇马得名“萧相庄”,再后来,更名为“小相”。
关于小相狮舞的起源,有这样一个传说。
传说玉皇大帝印玺上的小狮子修炼成仙后,下凡降落在嵩岳凤凰山脚下(现在的小相村)。狮仙在这一带除妖镇宅,造福百姓,颇受群众拥戴。玉皇大帝发现狮仙后,将其收回天宫,但狮皮却留在人间。后来,人们想念狮仙时就拿狮皮玩一玩,想不到能够辟邪造福,使人兴财旺,从此,狮舞渐渐盛行。
当然,这仅仅是个传说,我们查看历史可以发现,中国的狮舞活动历史悠久,可追溯到汉代百戏之一的“狮戏”。小相的狮舞活动兴起于何时,已经无人能说清楚。村中老人说,清初某年,村中“霍乱”流行,死人很多,村人在求医无门的情况下,自发组织起来,寻求自救。当时民间崇尚迷信,认为“霍乱”是妖魔作祟,因为狮子被称为“天禄、避邪、神兽”的吉祥之物,于是大家就用舞狮来驱病、辟邪。
“霍乱”过后,狮舞活动就保留了下来,每逢庙会,小相人便会热热闹闹地组织一次声势浩大的狮舞。
据村中崔永仁老人讲,小相狮舞可能源自西域。小相狮舞需三人合作表演,两人穿上“狮衣”表演狮头和狮尾,另一人持彩球引逗。持彩球者称为“回回”,应是小相狮舞源自西域的明证。
中国的狮舞按区域划分,以长江为界,分南狮和北狮。北狮舞法的基本动作有愕、趴、喜、爬、蹲、退、滚等,配合柔顺、活泼、灵巧、轻盈的步法,把狮子舞得惟妙惟肖。
通过武术家巧妙的“改良”,狮舞中的狮子已不是凶残的山野猛兽,而是一头亲切可爱被驯服的家畜,它们有时表现得像一个深谙世故、沉着持重的老者,有时表现得像一个天真顽皮的孩童,这是北方狮舞的特点。
北狮造型与真狮酷肖,但不若南狮庞大,头部亦没有南狮那样五彩缤纷的装饰,唯头顶加一独角以示其为不同凡响的兽类。表演者的裤子与鞋的颜色都和真狮子腿部毛色一样,表演起来十分逼真。
从表演特点来看,小相狮舞属于北狮。
按表演形式来划分,狮舞可以分为文狮和武狮,这是两种不同风格的表演形式。文狮以舞蹈为主,兼以杂技。“双狮抢球”是文狮狮舞中的传统节目,即两只狮子争抢一个彩球,动作激烈、惊险而又生动有趣,很受欢迎。
武狮又叫“狮”,“”即“杀”,也就是“杀狮子”。这是南少林武术与狮舞的完美结合。表演时,两人套上“狮衣”扮作狮子,多名武士手持刀、***、剑、戟等十八般兵器,包围着狮子“大打出手”。狮子则时而左躲右闪,回避兵器的攻击,时而腾空而起勇猛出击,扑向人群。一时间,刀光剑影,吼声阵阵,惊心动魄。
最初的小相狮舞走的是文狮路线,而后夹杂武狮的表演形式,最终走出了自己的道路,创造了高空狮舞表演套路。
小相狮舞的发展
据崔永仁讲,母狮通常用皮毛把刚出生的幼狮裹成一个球状,无论走到哪儿都带在身边,当有人或动物来抢夺幼狮时,母狮子必然奋力抢夺。这是文狮表演的起源。
小相狮舞最初走的就是这样的路线,后来加入了刀、***、剑、戟、棍等,用兵器斗狮,而狮子则用腾、跳、蹿、扑、伏、回旋等动作配合,加之观众锣鼓齐鸣,呐喊助威,形成一种威武、震慑的气氛。早期的驱病辟邪活动大抵如此,这也是小相狮舞“地摊”表演的早期形式。
当小相狮舞进入庆典表演阶段时,便逐渐有了程序与规矩。狮舞队出演时,旗队在前引路,旗手手持各色旗帜;狮子的前面是四面大鼓或八面大鼓和成排的大锣、大铙、大镲等乐器组成的演奏队伍,狮舞表演时,这些乐器同时演奏以壮声威,雅称“雷音”;小套锣鼓和圪塔锣,在表演暂停和转移场地时演奏;此外,队伍中还有放炮、吹螺号和尖子号等造声势的服务人员。狮子是鸣炮起舞,周围所有人在狮舞表演时,都要在鞭炮声中不断呐喊或吹口哨助威。
渐渐地,小相人不再满足于“地摊”狮舞的单刀、双刀、哨子棍、九节鞭等表演形式。清末,小相狮舞逐渐发展成“高台”与“地摊”并重。
所谓“高台”,就是每两张板凳为一层,然后层层上摞,摞到12层。先是一个狮子舞,后双狮舞,其间有“板凳架”“踩独绳”等表演,每个套路都有固定的动作,一招一式都令围观者惊叹不已。
1950年,为庆祝穷人翻身,河南偃师县夏侯寺村特邀各地名狮集中表演,小相狮子以“三棚四顶”式绝技赢得数万观众的喝彩,从而声名远播。
今天,小相村的巩义市金王狮鼓文化传播有限公司创造出了独特的狮舞表演,分空中表演和地面表演。
空中表演主要形式是,在地面上竖起20多米(以年份定尺度)高的牢杆;在牢杆顶端安装一个大转盘,直径9.6米(寓意中国960万平方公里土地);在大转盘上分设3层,共34架狮子(寓意中国34个省、直辖市、自治区和特别行***区)。
地面表演主要是鼓、大镲和大锣的表演。56副大镲,象征中国有56个民族;13面大鼓,代表中国有13亿人民;5面大锣,代表五岳;两条舞动的青龙和黄龙,分别代表长江和黄河。空中和地面同时起舞,寓意在中国***的领导下,中华民族全面复兴。
如今,小相村的绝技高空狮舞已经成为中国狮舞的一个代表,它将伴随着中国的不断进步而走向世界。
薪火相传
小相狮舞的传承特点,主要有腊鼓传承、家庭传承、暗地学练和学校教练。
在巩义、偃师一带,腊鼓习俗一直保持到新中国成立以后。冬季是农闲季节,一入腊月,外出的人都陆续回家,这是传教狮舞的最好时机,各村都把大鼓(当地称为腊鼓)拿出来,集中在一处公共场所,咚咚的鼓声传至数里。与其他村相比,小相村开始得更早,一种过麦,村民便开始练习狮舞。
小相村有条件的狮舞艺人,一入冬便在家中教孩子学习舞狮。最著名的狮舞艺人崔四箴,祖上几代舞狮。他有5个儿子,20世纪30年代,全家约50口人,每年冬夜,他便在自己家几孔大窑里点灯教子舞狮。别家子弟甚至外村的也到他家学舞狮。至今,崔四箴的子孙仍有舞狮高手,全村像崔四箴这样的舞狮世家有好多。
小相村代代都有突然冒出的舞狮“黑马”。大家平时没见他练过,但一出手功夫则令人称奇。这些人都是在背地独自练习的,群众称其为“下闷功”。第十一代艺人张西令的高超技艺就是这样练成的。
第十一代舞狮艺人中年龄最小的崔西金是中学教师,从1985年开始,他在教学之余,组织学生课余练习狮舞。1992年在郑州市青少年艺术节上,他带领小相村的“小狮子”夺得郊县唯一一个一等奖。
如今,小相村的村委会主任李金土成立了巩义市金王狮鼓文化传播有限公司,专门进行狮舞表演和培训,以期这项高空狮舞的绝技能薪火相传,后继有人。
按照文化部的安排,小相村正在加紧培训人才,希望小相狮舞能早日走出国门,套用李金土的一句话:“终有一天,我们要狮舞‘九天’。”